- 年份
- 2024(7607)
- 2023(10804)
- 2022(8517)
- 2021(7441)
- 2020(6032)
- 2019(12926)
- 2018(12635)
- 2017(23985)
- 2016(13332)
- 2015(14450)
- 2014(14198)
- 2013(13589)
- 2012(12109)
- 2011(10954)
- 2010(10539)
- 2009(9702)
- 2008(9304)
- 2007(8201)
- 2006(7270)
- 2005(6585)
- 学科
- 济(57354)
- 经济(57303)
- 管理(37269)
- 业(34041)
- 企(25657)
- 企业(25657)
- 方法(20959)
- 数学(18226)
- 数学方法(18095)
- 农(17619)
- 地方(16648)
- 中国(16398)
- 环境(13850)
- 业经(13668)
- 学(12671)
- 农业(12160)
- 财(11944)
- 贸(10771)
- 贸易(10769)
- 易(10431)
- 划(9653)
- 地方经济(9518)
- 发(9024)
- 制(8990)
- 产业(8312)
- 和(8194)
- 技术(8180)
- 融(8115)
- 金融(8114)
- 银(7870)
- 机构
- 学院(187967)
- 大学(186064)
- 济(77165)
- 经济(75756)
- 研究(69642)
- 管理(69027)
- 理学(60425)
- 理学院(59681)
- 管理学(58614)
- 管理学院(58304)
- 中国(50296)
- 科学(46493)
- 农(40993)
- 京(38984)
- 所(36831)
- 研究所(34267)
- 业大(33459)
- 农业(32700)
- 财(31450)
- 中心(31063)
- 江(27229)
- 财经(25714)
- 院(25482)
- 范(25044)
- 师范(24678)
- 北京(23892)
- 经济学(23705)
- 经(23448)
- 科学院(22532)
- 州(22393)
- 基金
- 项目(137514)
- 科学(108374)
- 基金(100484)
- 研究(93729)
- 家(91565)
- 国家(90847)
- 科学基金(76562)
- 社会(62095)
- 社会科(58912)
- 社会科学(58893)
- 省(55207)
- 基金项目(54217)
- 自然(50626)
- 自然科(49427)
- 自然科学(49408)
- 自然科学基金(48506)
- 划(46412)
- 教育(40760)
- 资助(38310)
- 编号(35480)
- 重点(31978)
- 发(31549)
- 创(28797)
- 部(28762)
- 计划(27460)
- 创新(27089)
- 成果(26849)
- 科研(26752)
- 国家社会(26709)
- 课题(24986)
共检索到2677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章予舒 王立新 张红旗 李香云
环境因子的变异性对区域土地荒漠化发展态势有决定性影响和作用。该文以疏勒河流域为例,应用变异系数和相关系数对该流域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异程度及对土地荒漠化发展态势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气象因子和人为因子都具有较为显著的变异性,主要气象因子年降水量和风沙活动指标自80年代以来,均在波动中呈小幅减小趋势,而区域人口、耕地面积则一直在持续增长。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异,区域土地荒漠化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其中,人口、耕地面积与荒漠化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气象因子中,年均风速、沙暴日数与荒漠化具正相关,降水量与荒漠化相关性较复杂。分析认为,在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发展态势与人为因子的关系较与气象因子的关...
关键词:
疏勒河流域 环境因子 变异性 荒漠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长进 张义丰 董锁成 李岱
疏勒河流域河水的化学组成虽不尽相同,但大部分河段阴离子中以HCO3-占优势,阳离子中以Ca2+为主。以每升水中的毫克浓度为单位,阴离子HCO3->Cl->SO42-,阳离子Ca2+>Mg2+>Na++K+;只有党河下游段敦煌所采水样则是HCO3->Cl->SO42-,Ca2+>Na++K+>Mg2+。按照水文地质学的常用方法,根据每升水中主要阴、阳离子的浓度,将河水分为3种类型押重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和氯化物类熏但大部分河段属重碳酸盐类。根据取样测试,河水的总矿化度值256.12~413.74mg/l,河水总硬度变化在3.37~7.16me/l之间,其总碱度值2.62~4.25me/l。文章还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志良,张涛,张潜
本文以甘肃疏勒河流域移民迁入区为例,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燃料供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房木材供应与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移民对迁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移民开发能否与资源环境匹配,能否协调发展等问题,并提出一些有效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章予舒,王立新,张红旗,李香云
在西北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制约作用。本文以安西县为例,对疏勒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土地变化驱动力以及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为因素对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有直接关系,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增加有间接促进作用。耕地面积减少则主要与人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有关。在林地变化中,自然条件限制着该县森林发展,人为因素对林地变化的驱动作用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地面积减少主要是人为超载过牧和破坏的结果。此外,本文还根据数据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导致当地土地荒漠化的最大驱动力进行判别。结果表明:引起该区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超载过牧,其次是人口压力和农业开垦,区域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驱动作用要小于人为因素的驱动作用。分析指出,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人为力量将成为优化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提出了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调整的原则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曼 韩丽 刘焕才 张艳芳 史书琦
生态足迹是一种通过测量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本利用程度评价该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疏勒河流域作为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分析其生态足迹的变化特征能够有效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生产视角,通过土地利用数据、生物产品产量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等,采用人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人均足迹广度、人均足迹深度、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及自然资本存流量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流域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GTWR模型分析各因子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人均足迹广度总体呈上—中—下游依次递减趋势;随着土地利用程度加深,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占用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流域人均足迹深度大于1;流域内各县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上升,生态压力增大,生态足迹重心总体自西向东北移动。在疏勒河流域,人均生态足迹主要受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工业发展三方面因素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曼 韩丽 刘焕才 张艳芳 史书琦
生态足迹是一种通过测量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本利用程度评价该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疏勒河流域作为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分析其生态足迹的变化特征能够有效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生产视角,通过土地利用数据、生物产品产量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等,采用人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人均足迹广度、人均足迹深度、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及自然资本存流量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流域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GTWR模型分析各因子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人均足迹广度总体呈上—中—下游依次递减趋势;随着土地利用程度加深,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占用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流域人均足迹深度大于1;流域内各县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上升,生态压力增大,生态足迹重心总体自西向东北移动。在疏勒河流域,人均生态足迹主要受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工业发展三方面因素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香云 杨君 王立新
该文以典型干旱区塔里木河流域为例,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工作,选择反映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人类活动状态变量中的7个统计指标,即: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均粮食拥有量、牲畜存栏数和单位耕地牲畜承载量等,以及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等自然因素状态变量,用因子分析法对人类因素贡献率进行了提取,分1949年~2000年和1985年~2002年2个研究时段对流域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人类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49年~2000年间,人类活动驱动力对土地荒漠化发展的贡献率占75%,1985年~2002年间的人类因素下降为69%,这表明技术进步等管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于金凤
瓜州县是甘肃的重点移民迁入区,通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方法,以酒泉市为参照区域,计算出瓜州县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经济资源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发现瓜州县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土地资源在一些年份也有超载情况。造成超载的原因主要是瓜州县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问题突出,生产力水平低,加之移民的迁入,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提高资源承载力的对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移民区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源 杨小鹏 陈翔舜 李玉霖 曲浩 彭雯
荒漠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土壤退化过程,严重威胁区域内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因此,针对甘肃省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现状,结合现有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条件,提出了荒漠化监测的重要前提,并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入手,设计了科学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其中科学技术体系描述了荒漠化监测所需的信息要素和生态地理指标;社会经济体系主要评价了影响荒漠化过程的人为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姚爱冬 车腾腾 姜丽娜 冯益明
以荒漠化土地典型分布区甘肃省民勤县为研究对象,以30 m的Landsat TM5与TM7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分析不同典型地物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荒漠化区的戈壁、沙地、沙漠、风蚀劣地等未利用土地进行细分,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7.06%。决策树分类法总体效果较好,为荒漠化区土地管理以及再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决策树 荒漠化区 土地利用 分类 遥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宏 孙保平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我国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与土地荒漠化的反馈关系,并以甘肃民勤县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模拟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开垦面积增加及其对荒漠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似的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扩展速度要比干旱地区更快。模型灵敏度分析表明,决定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开垦并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人为因子是人口数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状况,这三者又是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和土地管理政策密切相关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宝林 周成虎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 ,为我国荒漠化土地的东缘。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荒漠化景观日益明显 ,前景令人堪忧。气候因素是荒漠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是我国北方气候条件最好的沙区 ,但目前对于区域荒漠化驱动因子的气候因素影响方面的研究未开展系统的工作。论文系统分析了东北平原西部沙地影响荒漠化的现代气候因素特点 ,探讨了在较好气候条件下气候变异、人类活动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气候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在自然因素作用下沙地的可能发展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祺 王方琳 刘淑娟 金红喜 张卫星 常兆丰 尚雯
以河西走廊沙漠戈壁区5个典型地市已建光伏基地为研究对象,基地周边荒漠植被为参照,通过对5地市光伏基地规模、发电量、荒漠植被新生长量及投影盖度调查,等值换算得到光伏年(季)均太阳能利用率、荒漠植被年(季)均光能利用率,比较分析了光伏相对荒漠植被在利用太阳辐射及光能利用率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光伏太阳能利用率时空变异的相对高效性,光伏年均太阳能利用率为荒漠植被年均光能利用率的147.62倍,即单位面积光伏基地相当于147.62倍面积荒漠植被光能的利用量。(2)光伏太阳能利用率时空变异的相对稳定性,在空间上变异系数为5.95%,时间上为14.32%,远远小于植被光能利用率空间、时间上的变异系数58.13%和132.24%。从理论上讲,光伏产业能够更加明显地影响地表温度和热量平衡,或将是防治沙尘暴发生发展一条极其有效的新途径,对区域环境生态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