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89)
- 2023(12556)
- 2022(10807)
- 2021(10003)
- 2020(8439)
- 2019(19337)
- 2018(19356)
- 2017(36967)
- 2016(19816)
- 2015(22380)
- 2014(22359)
- 2013(22271)
- 2012(20511)
- 2011(18776)
- 2010(18860)
- 2009(17273)
- 2008(16538)
- 2007(14657)
- 2006(13125)
- 2005(11242)
- 学科
- 济(99762)
- 经济(99678)
- 管理(56668)
- 业(48280)
- 企(40095)
- 企业(40095)
- 方法(37606)
- 数学(32400)
- 数学方法(32088)
- 地方(24701)
- 中国(22570)
- 农(21786)
- 学(21277)
- 业经(19959)
- 财(17618)
- 环境(16815)
- 和(14905)
- 农业(14775)
- 地方经济(14773)
- 理论(14014)
- 制(13405)
- 贸(12990)
- 贸易(12981)
- 易(12476)
- 划(12270)
- 技术(11690)
- 融(11621)
- 金融(11620)
- 发(11491)
- 银(11186)
- 机构
- 大学(285441)
- 学院(284506)
- 济(118571)
- 经济(116001)
- 管理(112551)
- 研究(99260)
- 理学(97117)
- 理学院(96013)
- 管理学(94418)
- 管理学院(93917)
- 中国(71707)
- 科学(61725)
- 京(61217)
- 财(50777)
- 所(49715)
- 研究所(45427)
- 中心(43870)
- 农(43443)
- 业大(41646)
- 江(41342)
- 财经(40827)
- 北京(39124)
- 范(38292)
- 师范(37983)
- 经(36994)
- 院(36279)
- 经济学(35575)
- 州(33991)
- 农业(33680)
- 经济学院(31667)
- 基金
- 项目(195095)
- 科学(152344)
- 研究(144091)
- 基金(139701)
- 家(121258)
- 国家(120257)
- 科学基金(102858)
- 社会(90150)
- 社会科(85321)
- 社会科学(85296)
- 省(76581)
- 基金项目(74766)
- 自然(66161)
- 教育(65037)
- 自然科(64473)
- 自然科学(64460)
- 划(63874)
- 自然科学基金(63248)
- 编号(58916)
- 资助(57251)
- 成果(47558)
- 重点(43539)
- 发(42636)
- 部(42336)
- 课题(40759)
- 创(39893)
- 创新(37210)
- 科研(36793)
- 国家社会(36482)
- 大学(36217)
- 期刊
- 济(137679)
- 经济(137679)
- 研究(86901)
- 中国(53539)
- 学报(44126)
- 管理(42166)
- 科学(40820)
- 农(39443)
- 财(36511)
- 大学(32983)
- 教育(31899)
- 学学(30855)
- 农业(27827)
- 技术(25953)
- 经济研究(21944)
- 融(21820)
- 金融(21820)
- 业经(21011)
- 财经(20026)
- 问题(17315)
- 经(17148)
- 图书(16737)
- 技术经济(15142)
- 理论(14115)
- 业(13809)
- 科技(13699)
- 资源(13567)
- 现代(13291)
- 实践(12796)
- 践(12796)
共检索到421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存刚 郭心怡
根据甘肃沿黄各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提出沿黄生态经济带“一核、一区、一圈、多点”的总体布局构想,对于精准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推动甘肃省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以及保护与传承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甘肃沿黄地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仍存在生态环境压力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严重阻碍其高质量发展进程,建设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沿黄生态经济带十分必要且紧迫。为此提出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建立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流域高质量发展联动机制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的发展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姚丽娟
一、引言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构想的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的城市纷纷着手抢抓机遇,甘肃段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为促进中国与中西亚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的甘肃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丰裕、交通枢纽地位突出、产业基础雄厚、文化旅游特色鲜明、经贸合作繁荣发展,并且兰州新区获批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是甘肃"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甘肃如果要在国家向西开放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重要的支撑、辐射和带动作用,就必须走低碳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加快工业化发展,努力推进甘肃经济跨越式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关兵
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效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其发展轴上中心城市的战略支点作用。目前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黄河上游城市群战略支点中心城市与新疆城市群战略支点中心城市之间距离遥远,使得其中心城市作为战略支点和核心增长极的功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而甘肃省"酒嘉"合并形成的"酒嘉一体化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发展成为中心大城市的潜力,具有弥补当前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布局缺陷,发展成为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新战略支点之一的良好前景。甘肃省应考虑将酒嘉一体化目标从省内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提升到实现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城市群、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关兵
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效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其发展轴上中心城市的战略支点作用。目前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黄河上游城市群战略支点中心城市与新疆城市群战略支点中心城市之间距离遥远,使得其中心城市作为战略支点和核心增长极的功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而甘肃省"酒嘉"合并形成的"酒嘉一体化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发展成为中心大城市的潜力,具有弥补当前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布局缺陷,发展成为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新战略支点之一的良好前景。甘肃省应考虑将酒嘉一体化目标从省内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提升到实现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城市群、省域间有效交流合作的战略高度,构建其为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新战略支点中心城市。为加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出以"酒嘉一体化新区"为甘肃省第二省会,打造"酒嘉一体化新区"为甘肃省新的工业中心、经济中心的战略构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存刚 王宁
以黄河干流经过的甘肃省4个市(州)为例,构建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文化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2011—2019年各市(州)经济、生态、文化三极的发展水平。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各市(州)三大系统协调演化关系。研究发现,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基本形成了兰州领先带动,白银市、临夏州和甘南州追赶超越的“一强三弱”发展格局。兰州市经济、生态、文化三极之间呈现高度协调的关系,其他三个市(州)处于基本协调状态,有小幅上升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不能很好地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坚持生态优先、树立文化品牌和发挥经济带联动优势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丽娟 张勃 李山勇
基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生态城市建设复合系统模型,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并对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差异较大,除兰州、嘉峪关为"生态孤岛"外,总体呈现出北强南弱的非均衡布局。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深度分析甘肃省情,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甘肃省 生态城市 区域差异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田润娴 谭克东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甘肃作为西部物流大通道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辐射状联通着周边地区。甘肃物流园区依托节点城市,以建设物流中心为出发点,搭建大数据为支撑的多层次物流网络应用平台,实现整条供应链企业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加速物流流程的信息化和提升物流组织的效率,对甘肃地区经济腾飞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甘肃物流园区 节点城市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田润娴 谭克东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甘肃作为西部物流大通道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辐射状联通着周边地区。甘肃物流园区依托节点城市,以建设物流中心为出发点,搭建大数据为支撑的多层次物流网络应用平台,实现整条供应链企业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加速物流流程的信息化和提升物流组织的效率,对甘肃地区经济腾飞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甘肃物流园区 节点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彩虹 安斯文 滑雨琪 李聪慧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支持,采用土地利用转移流和标准椭圆差等方法,分析了宁夏沿黄经济带生态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生产和生活用地挤占生态用地现象明显,1980—2018年生态用地占比由71.68%降为66.35%。重点生态功能用地增加,形成了沙坡头、白芨滩以及银川平原中北部三个防护林带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区,银川平原湿地面积扩大,生态用地时空结构有所优化。(2)生态用地在空间上呈现为西南—东北方向变化趋势,且由早期“面域”调整转为后期“点域”优化。(3)生态用地变化体现为“驱动力—响应—结果”的驱动机制,城镇化和工业化、生态移民工程、绿洲农业发展是生态空间受到挤压的主因,生态建设与修复是优化生态用地格局与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4)基于土地利用转移流的驱动力溯源分析方法,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及其定量测评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与方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兴江 马亚妮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亚欧大陆桥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时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形成。而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经济带上的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的甘肃省作为样本,利用20年的相关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相关方法对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据此提出了与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旅游业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新丝绸之路 旅游业 经济增长 甘肃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汪晓文 李卓恒
根据高质量发展内涵,结合甘肃省发展特点,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4个维度出发,运用熵权法对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2006—2018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观测年间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经济建设提质转型,文化建设全员参与,社会建设与时俱进,生态建设常抓不懈,但也存在经济增速下行,人才流失严重,社保压力增加,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研究认为,甘肃省应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文化事业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提升生活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杜延军 亢凯 叶勇
甘肃省的城市主要为资源型城市,这些资源型城市在为国家和全省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本文认为只有以生态经济学相关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甘肃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甘肃 资源型城市 生态经济 经济转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克全
生态保护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长期困扰甘肃乃至全国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样本,对甘肃民族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对策性研究,针对生态环境、生态移民和经济与社会发展三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生态保护 生态移民 扶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晋王强 吴明艳 妙旭华 董战峰
基于主题框架法构建了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甘肃省2004—2019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9年间,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环境、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生态治理建设水平均呈现逐年提升趋势,生态环境和生态治理发展水平滞后于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耦合度高、中级协调阶段,整体仍处于发展水平欠佳局面;工业固废管理水平、农药化肥使用水平、能耗效率等是制约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绩效评价 熵权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晋王强 吴明艳 妙旭华 董战峰
基于主题框架法构建了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甘肃省2004—2019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9年间,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环境、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生态治理建设水平均呈现逐年提升趋势,生态环境和生态治理发展水平滞后于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耦合度高、中级协调阶段,整体仍处于发展水平欠佳局面;工业固废管理水平、农药化肥使用水平、能耗效率等是制约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绩效评价 熵权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