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51)
- 2023(4638)
- 2022(4041)
- 2021(3772)
- 2020(3226)
- 2019(7192)
- 2018(7173)
- 2017(13284)
- 2016(7765)
- 2015(8730)
- 2014(8654)
- 2013(8647)
- 2012(8295)
- 2011(7718)
- 2010(7840)
- 2009(6939)
- 2008(7128)
- 2007(6177)
- 2006(5509)
- 2005(4810)
- 学科
- 济(31425)
- 经济(31387)
- 业(17287)
- 管理(17139)
- 方法(13433)
- 企(13166)
- 企业(13166)
- 学(12026)
- 数学(11673)
- 数学方法(11513)
- 地方(9996)
- 农(9348)
- 中国(6599)
- 财(6597)
- 农业(6484)
- 环境(5901)
- 业经(5869)
- 贸(5523)
- 贸易(5519)
- 易(5256)
- 地方经济(5154)
- 和(4861)
- 制(4851)
- 生态(4279)
- 划(4194)
- 理论(4139)
- 资源(4068)
- 融(3969)
- 金融(3966)
- 务(3863)
- 机构
- 大学(116742)
- 学院(116532)
- 研究(49412)
- 济(39319)
- 经济(38406)
- 科学(38197)
- 管理(37413)
- 中国(34389)
- 理学(32602)
- 农(32310)
- 理学院(31927)
- 管理学(30940)
- 管理学院(30759)
- 所(29020)
- 研究所(27355)
- 京(26030)
- 农业(26023)
- 业大(24460)
- 中心(20942)
- 范(17984)
- 省(17865)
- 科学院(17763)
- 师范(17760)
- 财(17751)
- 院(17647)
- 江(17386)
- 室(16993)
- 农业大学(16675)
- 北京(16529)
- 实验(15730)
- 基金
- 项目(86188)
- 科学(66224)
- 基金(62479)
- 家(60043)
- 国家(59639)
- 研究(52768)
- 科学基金(47720)
- 自然(35677)
- 自然科(34719)
- 自然科学(34703)
- 基金项目(34149)
- 自然科学基金(34043)
- 省(33808)
- 社会(31269)
- 划(30537)
- 社会科(29425)
- 社会科学(29412)
- 资助(25059)
- 教育(22949)
- 重点(21216)
- 计划(20498)
- 发(19240)
- 科技(19115)
- 编号(19095)
- 部(17760)
- 科研(17339)
- 创(16942)
- 创新(16062)
- 专项(15427)
- 成果(15172)
共检索到167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季定民 张勃 王东 马琼 张耀宗 赵一飞 Yousif Elnour Yagoub
甘肃河东玉米种植区属于旱作雨养农业区,农作物生长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来维持,春夏干旱是影响该区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利用河东地区13个气象站点1957—2012年气象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从干旱趋势、周期、空间特征及其与环流因子关系方面探讨近56 a来河东玉米种植区春夏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6 a河东玉米种植区春夏两季均呈干旱化趋势,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干旱呈加重趋势。干旱变化共经历了3个气候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春夏旱情较轻;80年代—90年代,夏旱较春旱严重;2000年以后,春旱较夏旱严重。干旱周期变化,春夏干旱周期分别为20 a和14 a,干旱周期性变化主要是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海霞 张勃 张建香 张调风 李小亚 靳自宝
根据甘肃省河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利用FAOPenman-Monteith模型和所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出各站点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并划分河东地区的干旱等级,分析春玉米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玉米生长季内,CWDI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中下旬,且每旬的CWDI值均大于10%,即在作物整个生长季,降水都无法满足春玉米需水的要求。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轻旱8%~20%;中旱7%~23%;重旱0~17%;特旱0~47%。生长季内,河东地区春玉米干旱发生程度基本由南向北递增,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的严重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玉莲 边学军 黄成秀 马旭洁 张淑芳 石登科 王琨 刘辉
【目的】分析甘肃临夏高寒干旱地区玉米的气候生态条件,并进行了玉米适生气候区划及玉米产量的气候预测,为高寒干旱地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布局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农业气象学和农业气候学为指导,采用1988-2008年临夏地区玉米产量资料和1971-2009年农业气象资料,结合生产调查和1988-2008年物候资料,分析研究了影响甘肃临夏玉米生长的关键生育期及主要气象因子,对该区的玉米适生种植区进行区划,并建立临夏地区玉米各生育期时空动态气候预测模型。【结果】临夏各地玉米种植区海拔高度不同,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和降水量差异很大,根据玉米生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临夏州气候特点,确定临夏玉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一飞 张勃 张多勇 张建香 何旭强 孙力炜
利用甘肃河东地区13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取FAO Penman-Monteith法计算了各站的潜在蒸散量,由此得出各站点的湿润指数;然后采用线性趋势法、Morlet小波、自然正交分解(EOF)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对河东地区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对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结果表明:①1992年之前,甘肃河东地区地表相对湿润,1992年之后变得干旱,年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率为-0.02/10a,相关系数为0.2946(P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艳 石志恒 孙鹏飞
[目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户经营效率、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解决目前我国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问题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甘肃省280份玉米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的微观数据,利用DEA模型,在对玉米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对比玉米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经营效率的差异,探究规模经营能否真正提高玉米种植大户的经营效率。[结果](1)甘肃省经营效率实现最优的玉米种植大户占比较低,大多数玉米种植大户生产效率有待提高;(2)玉米种植大户的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明显高于普通农户。[结论]绝大部分玉米种植大户经营效率有较大的提升和优化空间,可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种植大户的经营效率,使之不断逼近最优经营效率;种植大户的生产力水平高于普通农户,规模经营能够提高玉米种植大户的经营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卓 谢苗苗 范玲玲 陈浩 梁社芳 李正国 游良志 吴文斌 杨鹏
[目的]获取农作物空间分布信息,对于研究区域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陆地碳氮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首先应用作物空间分配模型(SPAM-China模型),在5’×5’栅格尺度上重建了1980—2010年华北地区玉米空间分布信息;然后基于SPOT VEGETATION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获取了该区域的作物熟制信息,并进一步划分出了华北地区春、夏玉米种植类型区;最后,重点分析了2000—2010年间华北地区春玉米和夏玉米种植区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1980—2010期间,华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360万hm2,增加面积集中在中南部地区,变化主要发生在2000年以后;(2)2000—2010期间,华北地区春玉米面积增加136万hm2,占该区玉米总种植面积的比例由17%上升至27%;夏玉米种植面积尽管也增加了87万hm2,但占该区玉米总种植面积的比重呈下降趋势;(3)春夏玉米混种区为华北地区玉米主产区,近年来呈现为春玉米增加、夏玉米减少的发展趋势,全区域92%春玉米面积增加和76%夏玉米面积减少均发生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域内,可见该区以春玉米为代表的一熟制正呈现逐步取代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二熟制的变化趋势。[结论]该文基于SPAM模型和遥感结合提取华北地区春、夏玉米种植面积的方法,为大区域、长时间尺度作物种植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永翔 李栋梁 郭慧
对甘肃省55个站点的玉米气候产量经EOF及REOF分解后,通过对其载荷量的分析,表明陇东南地区是甘肃省玉米产量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并进一步将甘肃省玉米气候产量划分为5个自然气候区:陇东区、陇南区、中部及阴湿山区、干旱山区、河西灌溉农业区。玉米气候产量的第一主分量可代表甘肃省玉米气候产量的时间趋势。它与同年5~9月份OLR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军 史建民
本文采用趋势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分析了1998-2010年山东省玉米种植成本收益的时序变化与特征,揭示了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⑴山东省玉米种植已进入高成本时期,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成本比较优势趋向显著。其中,基于隐性虚拟成本的优势较大,基于实际物质成本的优势逐渐削弱。⑵山东省玉米种植净利润较全国平均水平优势显著,这主要得益于产值增加的幅度高于总成本的增加幅度和玉米价格的上升两个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别婧雅 杜伟 孙本华 吕家珑
[目的]探明春玉米主产区主要土壤类型的磷库特征,合理评估该区域土壤磷素淋失风险,为减少磷投入、实现土壤磷养分的高效利用及减小养分流失所导致的环境风险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在吉林省春玉米种植区,采集4种主要土壤类型(黑土、黑钙土、白浆土、暗棕壤)表层土(0~20 cm),测定全磷、速效磷(Olsen-P)和水溶性磷(CaCl_2-P)含量,分析土壤CaCl_2-P与Olsen-P含量的关系,确定4种土壤类型磷素淋失的临界值。[结果]黑土、黑钙土、白浆土和暗棕壤全磷含量平均值依次为0.48,0.51,0.55和0.79 g/kg,Olsen-P含量平均值依次为73.34,35.85,39.52和37.02 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4种土壤类型的全磷含量均有所增加。根据《中国土壤》中土壤Olsen-P含量分级标准,可知大部分土壤的Olsen-P含量都处于极好水平(>40 mg/kg)。土壤CaCl_2-P和Olsen-P含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双直线模型。黑土、黑钙土、白浆土和暗棕壤磷素淋失“突变点”所对应的Olsen-P含量分别为78.82,47.37,48.61和54.00 mg/kg,CaCl_2-P含量为0.94,0.54,0.53和0.75 mg/kg。[结论]随着耕种时间的延长,春玉米种植区土壤全磷含量不断增加,其中Olsen-P含量增加更为明显。当土壤Olsen-P含量大于磷素淋失临界值时,41.4%的黑土、33.3%的黑钙土、30.4%的白浆土和22.7%的暗棕壤均存在磷素淋失风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崔贝 王纪华 杨武德 陈立平 黄文江 郭建华 宋晓宇 冯美臣
【目的】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以及多年轮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国家精准农业示范研究基地为例,利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北京土壤养分分等定级标准》,分析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结果】从2000—2007年,研究区严重缺乏磷、钾养分,且含量等级呈下降趋势;土壤全氮含量虽在部分区域偏高,但盈亏等级也呈下降趋势;有机质含量略微增加,处于平衡状态。不同年度的各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1.00%—51.71%,属于中等程度的变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效磷、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空间分布稳定。速效钾在2001年空间分布规律与2000年和2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苏军德 李国霞 赵晓冏
【目的】为充分了解甘肃省玉米水分利用状况,为区域内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农业制度的制定以及农业工程灌溉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近50 a甘肃省3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并借助GIS技术计算甘肃省近50 a玉米需水量、缺水量和水分盈亏指数,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1)近50 a甘肃省玉米需水量和缺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属于正常波动,平均值分别为545.51和423.51 mm;(2)不同生长阶段玉米需水量和缺水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生长发育期需水量和缺水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分别占整个生育期需水量和缺水量的40.99%和41.65%;(3)在空间变化上,甘肃省玉米需水量和缺水量呈现出从东南到西北递增的趋势,河西区域需水量和缺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4)近50 a甘肃省玉米水分盈亏指数随有效降水量的下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近50 a甘肃省玉米干旱情况在不断加剧,只有合理分配水资源,制定有效的灌溉制度,才能保证农作物水分利用的时效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缓解农作物用水需求。
关键词:
甘肃省 缺水量 玉米 时空分布 需水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荷霞 陈建忠 席国成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港类型区生态条件下,影响夏玉米子粒产量的主要产量性状是粒重,其作用约为每穗粒数的2倍。灌浆期间的日平均气温和气温日较差与粒重为线性关系,降雨量与粒重则呈二次曲线关系。子粒形成期间的日平均气温与每穗粒数之间为正对数曲线关系,日照时数与每穗粒数为正指数曲线关系,降雨量与每穗粒数为负幂函数曲线关系。影响夏玉米子粒产量性状最主要的气象生态因子是温度和降雨量。
关键词:
黑龙港 夏玉米 产量性状 气象生态因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振军
文章依据甘肃黄土高原区1981-2012年期间的历年气象数据和玉米实际单产数据,应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建立趋势拟合方程,设计出甘肃黄土高原区玉米生产在不同气象灾害下的理赔指数,并根据不同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与之对应的灾损率厘定出玉米气象指数保险的保险费率。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业保险存在的各种难题,在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同时其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负担也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有利于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投保率。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王振军
该文以甘肃省西峰区为例,依据该区1981年~2012年期间历年的玉米实际单产数据,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建立趋势拟合方程,应用Matlab7.0统计分析软件估算了该区1981年~2012年期间的玉米趋势单产产量,并根据实际单产产量和趋势单产产量分离出旱灾单产产量。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降水量指数下玉米实际单产产量相对趋势单产产量的减产率,设计出玉米旱灾气象指数保险的理赔指数,并根据不同程度干旱灾害的灾损率和与之对应的发生频率厘定出玉米旱灾保险的总投保费率。试图为当地政府完善玉米旱灾保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分析的建议,为开展其他农作物保险提出可供借鉴的途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翔
清中期,玉米作为一种新粮食作物,在秦巴山区的引进和广泛种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产与生活模式。玉米以其环境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等优点,吸引了更多外来移民来此垦种,使秦巴山区民众的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打破了这一地区的封闭状态。但因人口过度增长所产生的粮食压力,又使秦巴山区遭到破坏性开垦,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