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96)
2023(8044)
2022(6713)
2021(6078)
2020(4972)
2019(10994)
2018(10583)
2017(19593)
2016(11245)
2015(12049)
2014(11555)
2013(11412)
2012(10648)
2011(9605)
2010(9445)
2009(8447)
2008(8474)
2007(7211)
2006(6367)
2005(5366)
作者
(37087)
(31501)
(31261)
(29223)
(19646)
(15251)
(13803)
(12348)
(11660)
(10875)
(10850)
(10339)
(10180)
(9955)
(9813)
(9747)
(9456)
(9155)
(8989)
(8925)
(8204)
(7607)
(7499)
(7139)
(7063)
(6979)
(6787)
(6713)
(6474)
(6384)
学科
(42391)
经济(42329)
(28320)
管理(27992)
(21152)
企业(21152)
方法(18467)
数学(16414)
数学方法(16215)
(13535)
(13467)
(11285)
地方(11114)
中国(9983)
农业(9681)
业经(9385)
(8903)
贸易(8900)
(8607)
环境(8319)
(7091)
(6975)
财务(6972)
财务管理(6963)
企业财务(6678)
技术(6378)
(5974)
金融(5973)
(5910)
(5885)
机构
大学(161911)
学院(161266)
研究(61947)
(60015)
经济(58930)
管理(56358)
理学(50030)
理学院(49256)
管理学(48091)
管理学院(47832)
科学(45817)
中国(43795)
(42491)
(34774)
农业(34344)
(33951)
业大(33124)
研究所(32809)
中心(27368)
(26259)
(23013)
农业大学(22705)
(22109)
(21933)
财经(21595)
师范(21500)
(21487)
(21044)
科学院(20923)
北京(20557)
基金
项目(122375)
科学(95172)
基金(90544)
(85392)
国家(84732)
研究(76968)
科学基金(69614)
自然(49778)
基金项目(49404)
社会(48913)
自然科(48586)
自然科学(48566)
(47940)
自然科学基金(47717)
社会科(46298)
社会科学(46283)
(42367)
资助(35113)
教育(33795)
重点(29088)
计划(27799)
编号(27636)
(26876)
(25759)
(25329)
科研(24983)
科技(24932)
创新(23872)
(22477)
(21131)
期刊
(59665)
经济(59665)
学报(41221)
研究(40652)
(37905)
科学(34310)
大学(28435)
中国(28091)
学学(27668)
农业(25478)
(18940)
管理(17282)
(14069)
业大(12064)
(11173)
金融(11173)
(11039)
资源(10582)
教育(10407)
经济研究(10244)
业经(10153)
财经(10086)
农业大学(10003)
科技(9309)
技术(9097)
林业(8611)
(8540)
问题(8306)
自然(7816)
中国农业(7771)
共检索到2223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一飞  张勃  张多勇  张建香  何旭强  孙力炜  
利用甘肃河东地区13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取FAO Penman-Monteith法计算了各站的潜在蒸散量,由此得出各站点的湿润指数;然后采用线性趋势法、Morlet小波、自然正交分解(EOF)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对河东地区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对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结果表明:①1992年之前,甘肃河东地区地表相对湿润,1992年之后变得干旱,年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率为-0.02/10a,相关系数为0.2946(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季定民  张勃  王东  马琼  张耀宗  赵一飞  Yousif Elnour Yagoub  
甘肃河东玉米种植区属于旱作雨养农业区,农作物生长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来维持,春夏干旱是影响该区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利用河东地区13个气象站点1957—2012年气象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从干旱趋势、周期、空间特征及其与环流因子关系方面探讨近56 a来河东玉米种植区春夏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6 a河东玉米种植区春夏两季均呈干旱化趋势,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干旱呈加重趋势。干旱变化共经历了3个气候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春夏旱情较轻;80年代—90年代,夏旱较春旱严重;2000年以后,春旱较夏旱严重。干旱周期变化,春夏干旱周期分别为20 a和14 a,干旱周期性变化主要是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海霞  张勃  张建香  张调风  李小亚  靳自宝  
根据甘肃省河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利用FAOPenman-Monteith模型和所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出各站点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并划分河东地区的干旱等级,分析春玉米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玉米生长季内,CWDI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中下旬,且每旬的CWDI值均大于10%,即在作物整个生长季,降水都无法满足春玉米需水的要求。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轻旱8%~20%;中旱7%~23%;重旱0~17%;特旱0~47%。生长季内,河东地区春玉米干旱发生程度基本由南向北递增,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的严重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史军  崔林丽  李军  
基于上海11个气象站历史气候数据,利用湿润指数分析了1960~2008年期间上海地表湿润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并对其变化原因和不确定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过去49年间,上海地表湿润度在1990 s最高,而在1960 s最低;湿润度在夏季显著增加,而在秋季显著减小。上海湿润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部高于北部,整个上海湿润度在过去49年间总体都呈增加趋势,且东部增加多于西部。上海湿润度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的影响,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和平均地温通过对潜在蒸散的影响,从而都与湿润指数显著负相关。上海潜在蒸散的变化与其它研究中关于城市化对实际蒸散的影响结果不一致,评估城市和城镇地区地表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允  刘普幸  曹立国  高原  雍国正  
基于西南地区108个气象站点1960—2011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潜在蒸散量以及地表湿润指数,并结合气候倾向率、ArcGIS反距离加权插值、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表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近52 a来,西南地区湿润指数在波动中呈降低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005/10 a,趋于干旱,其中变湿增幅以1990年代最大,距平值为0.106,变干增幅却以21世纪最显著,为-0.052,特别是在2002年以后,湿润指数大幅下降,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为1.41;年湿润指数存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芳芳  王强  张喜风  
基于白龙江流域研究区1960-2013年逐日气温、风速、太阳总辐射、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降水数据,应用了Penman-Monteith模型并结合线性趋势、Morlet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测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白龙江流域地表湿润指数总体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07/10年,气候总体趋于湿润化,其中变湿增幅以20世纪70年代最大,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地表湿润指数呈减少趋势;流域内地表湿润指数空间分布格局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2/10年、0.16/10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兴祥  
通过当地气候资源及气候条件对河西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客观定量分析,从充分利用和深层开发气候资源的原则出发,提出了河西发展高优农业对策是:稳定粮食生产基地,兼顾发展名优农产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礼茂  
甘肃河西地区工业结构特征及调整思路王礼茂(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100101)河西地区,又称河西走廊,指甘肃省黄河以西地区,即东起乌鞘岭,西止星星岭,南依祁连山,北连荒漠的东西狭长地带,行政区划上包括武威、张掖、酒泉三个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志平  刘纪远  邵全琴  
论文利用近30 a中国756个气象站点日观测数据计算中国陆地表层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现状及变化趋势,然后划分湿润程度变化对不同自然地带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的等级,并应用于农田、林地和草地三大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分析,结果显示:近30 a中国陆地表层平均年潜在蒸散为754 mm,平均湿润指数为-5.6,湿润指数平均变化率为-4.4/10 a,反映中国陆地表层湿润程度总体具有下降趋势。近30 a中国陆地表层气候湿润程度变化导致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的面积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3.7%,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西南部、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以及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和东部。总体上,近30 a中国陆地表层气候湿润程度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杜军  胡军  陈华  索朗欧珠  
利用1961—2000年雅鲁藏布江中游4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得出最大潜在蒸散,进而得到地表湿润指数,分析了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并讨论了它与降水、气温的联系。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季、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年降水量前20年呈减少趋势,后20年则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20世纪60至80年代初,地表为变干趋势;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降水量增加,最大潜在蒸散显著减小,地表呈变湿趋势。60年代为冷湿型,90年代为暖湿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永翔  李栋梁  郭慧  
对甘肃省55个站点的玉米气候产量经EOF及REOF分解后,通过对其载荷量的分析,表明陇东南地区是甘肃省玉米产量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并进一步将甘肃省玉米气候产量划分为5个自然气候区:陇东区、陇南区、中部及阴湿山区、干旱山区、河西灌溉农业区。玉米气候产量的第一主分量可代表甘肃省玉米气候产量的时间趋势。它与同年5~9月份OLR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德祥,董安祥,薛万孝,张平兰,费晓玲  
应用甘肃省63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气温资料,对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0℃、≥10℃活动积温和<0℃负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7~2003年比1961~1986年的平均值明显增高,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甘肃省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甘肃省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喜温作物面积扩大,越冬作物种植区北界向北扩展,对牧区牲畜越冬度春有利。但由于水资源不足,气候变暖对甘肃农业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宁和平  曹金武  王成福  
【目的】分析甘南玛曲地区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甘南玛曲地区1971-2010年的地表温度观测数据,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对玛曲地区40年的年际、年代际、突变年份及地表温度与气温的关系等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甘南玛曲地区平均地表温度以0.6℃/10a的速率升高,2000年之后升幅达到1.9℃/10a。各季节平均地表温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最高、最低平均地表温度亦呈升高趋势,平均地表温度的升高主要以最低地表温度的上升为主。甘南玛曲地区年平均地表温度2000年之前为负距平,2000年之后为正距平变化;各季节...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秋红  耿小娟  
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发展战略指导下,甘肃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波形变化历程,本文通过对各个阶段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分析,将甘肃产业结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总结出其特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曲建升  王琴  陈发虎  刘谨  魏成金  
在分析甘肃省气候变化挑战的基础上,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温室气体评估方法,对甘肃省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进行了评估,甘肃省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排放了75 927.83和79 897.96 KtCO2的温室气体量,通过与上海市和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虽然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总体而言,仍具有煤炭排放贡献大、单位GDP排放高、人均排放低的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