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71)
2023(10371)
2022(9343)
2021(8916)
2020(7344)
2019(17417)
2018(17395)
2017(33273)
2016(18398)
2015(20655)
2014(20792)
2013(20655)
2012(18746)
2011(16854)
2010(16659)
2009(15205)
2008(14559)
2007(12514)
2006(10874)
2005(9287)
作者
(53742)
(44347)
(44212)
(42106)
(28157)
(21670)
(19974)
(17771)
(16899)
(15810)
(15427)
(14903)
(13968)
(13930)
(13592)
(13566)
(13500)
(13128)
(12681)
(12477)
(11135)
(10830)
(10649)
(10007)
(9915)
(9884)
(9802)
(9696)
(9018)
(8933)
学科
(73129)
经济(73060)
管理(52283)
(48515)
(40606)
企业(40606)
方法(35279)
数学(30453)
数学方法(30078)
(19666)
地方(18050)
中国(17336)
(17334)
业经(16262)
(16179)
环境(15210)
农业(13503)
(13220)
理论(12404)
(12319)
贸易(12310)
(11901)
(11624)
技术(11227)
(10861)
(10401)
财务(10339)
财务管理(10319)
教育(9977)
企业财务(9763)
机构
大学(258430)
学院(257438)
管理(106122)
(96405)
经济(94199)
理学(92865)
理学院(91770)
管理学(90135)
管理学院(89705)
研究(85311)
中国(60628)
科学(56886)
(55589)
(43074)
(42751)
业大(41289)
(41242)
研究所(39907)
中心(38345)
(35753)
(35490)
师范(35200)
北京(35089)
财经(33926)
农业(33458)
(31300)
(30835)
(30224)
师范大学(28594)
经济学(27087)
基金
项目(186245)
科学(145297)
研究(134941)
基金(133406)
(116877)
国家(115913)
科学基金(98989)
社会(82688)
社会科(78200)
社会科学(78175)
(73540)
基金项目(72292)
自然(65956)
自然科(64300)
自然科学(64283)
自然科学基金(63073)
(62251)
教育(61248)
编号(55608)
资助(54560)
成果(44353)
重点(41485)
(40167)
(39655)
(38246)
课题(37881)
科研(35623)
创新(35571)
计划(34152)
项目编号(33942)
期刊
(103448)
经济(103448)
研究(72150)
中国(44800)
学报(42990)
科学(39567)
(38147)
管理(36541)
大学(31585)
学学(29680)
教育(29460)
(29189)
农业(27244)
技术(22178)
业经(17554)
(16786)
金融(16786)
财经(15131)
经济研究(14931)
图书(14658)
(14396)
资源(14325)
科技(13998)
问题(13381)
(12733)
理论(12691)
技术经济(12660)
(11994)
实践(11948)
(11948)
共检索到359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燕  高峰  
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背景下,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内涵以及甘肃民族地区的区域特征,构建了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民族地区21个县(市)进行评价,从而为甘肃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发展能力以及农牧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天然草场的保护、人均经济增长能力的增强对生态承载力影响较大;地处甘南高原地区的县(市)生态承载力普遍较弱,以甘南州的玛曲、碌曲、迭部最为脆弱。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晓雨婧  吴燕红  夏建新  
在综合考虑国家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基础上,构建了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采用基于AHP—熵权法的综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并借鉴已有成果对各项指标的警限阈值进行了讨论确定;使用综合指数模型对甘肃省2006-2016年及各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6年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介于0.32~0.46之间,虽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均处于超载预警状态。在空间上呈现出河西地区承载能力高,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承载力较差的格局。(2)十年间甘肃省资源承载力水平呈平稳上升态势,其中水资源承载力与能矿承载力处于较差水平;当前临夏市、天水市和平凉市处于橙色超载状态。(3)十年间甘肃省环境承载力水平呈"W"型曲线波动且超载严重,具有南部地区和兰州环境承载能力较好于河西和东部地区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甘肃省资源环境超载严重,虽然自"十二五"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缓解这一压力非短期之功,仍需进行不懈的努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娟娟  
作为甘肃省重要的生态高地之一,近年来,在人文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甘南的生态环境迅速劣变。为了给甘南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科学依据,文章构建了包括压力、承载等状况的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因子和地区承载力两方面对甘南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家其  王佳  吴宜进  葛咏  王程昊  
以恩施地区2010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其201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和万元GDP生态足迹分别与恩施地区贫困村分布密度进行空间耦合。研究表明:(1)恩施地区人均生态盈余为0.46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47 1hm2,人均生态足迹为0.48hm2;(2)贫困村分布密度最高的来凤县、建始县人均生态盈余很少,而贫困村分布密度最低的利川市、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人均生态足迹最高和最低的县分别是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的生态承载力最高,人均生态盈余最高的是宣恩县、鹤峰县,万元GDP生态足迹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利川市,巴东县;(3)通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艳红  楚新正  金海龙  
文章对艾比湖地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艾比湖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222 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3.193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029 hm2。表明艾比湖地区的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的供给需求结构看,耕地、建筑用地、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出现人均生态赤字,表明艾比湖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消耗当地土地和能源资源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水域、草地虽出现人均生态盈余,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生态供给丰富,主要与地方采取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措施等有关。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彭凤  朱晓栋  
环境承载力试图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坏境保护提供宏观准则,然而,尽管起源于生态学的承载力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环境承载力研究却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景区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则是近些年提出来的,由于不同的学者对景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进而使得景区环境承载力的定量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直到目前,景区环境承载力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本文将试图通过灰理论的方式,给予景区环境承载力更为科学的评价,从而促进景区环境中各因素的可持续化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秦趣  王艳红  
从城市生态承载力内涵出发,以贵州省城市为研究对象,确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生态承载力建立评价模型,并对贵州省城市生态承载力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贵州省城市生态承载力整体水平较低,仅有六盘水市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数为低承载,其余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数均为弱承载,生态承载力指数排序由大到小分别是六盘水、安顺市、铜仁市、贵阳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遵义市、黔西南州和毕节市。目前,贵州省城市发展面临较大的生态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促使贵州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邱鹏  
基于供需比较的视角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对西部12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并结合各省省情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有效配置自然资源和创新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冠岑  刘友兆  
针对农地生态承载力缺乏统一的概念和计量模型等问题,提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农地生态承载力概念,构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承载力计量模型,给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确定方法。以淮安市为研究区域,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和评价标准,并对淮安市1996-2004以及规划年的生态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淮安市农地生态承载力水平仍处于健康状态且不断提高。其中,生态弹性水平一直维持在非常健康状态,人类活动潜力逐步由亚健康状态过渡到健康状态,资源承载力水平则不断下降。以后应加强对农地生态承载力各指标进行优化,才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和比较几种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从中总结出供需比较的理念,并在此理念基础上,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均值化法对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卫  沈渭寿  张慧  孙明  孙俊  
在区域生态承载力及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后发地区敏感的生态环境、强烈的发展愿景和以产业区域转移为主的后发优势战略,阐明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判定标准和衡量对象,构建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概念模型;与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结合,运用多目标规划,建立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目前海西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人类干扰总体上较轻,重点产业发展尚未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健康等级构成威胁。若海西区土地产出率升至2007年上海市土地产出率的75%,海西区及其多数分区生态系统可以持续支撑其重点产业中长期发展。海西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状况具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伟  陈素雪  仇泸毅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面临着水资源利用不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失衡等危机。水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特征,对促进走廊地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运用TOPSIS和熵权法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系统论和供需理论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2015~2019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样本考察期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承载力水平基本维持在低级水平,其中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贡献力度最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走廊地区的水源涵养保护起到良好的带头引领作用,各区县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仍较为紧张。据此,本文提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高质治理等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康康  刘景双  窦晶鑫  
生态足迹模型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加入经济因子以提高模型评价的准确性,为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198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耦合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经济因子得到综合生态承载力指数,评价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1985~2005年综合生态承载力水平。结果表明:1985~2005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79 hm2增至3.53 hm2,增长率为97.43%;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78 hm2增至0.81 hm2,生态赤字从-1.01 hm2增至-2.73 hm2,增加了19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枝茂  
[目的]通过选取相关的指标因子,针对耕地生态环境,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层面构建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从数量、空间分布两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方法]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选取14个指标因子,分析河南省不同区域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结果]从数量分布方面看,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以一般区为主,占比达到41.54%,承载力良好区最少,占比11.93%。空间分布上,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出由周围地区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弱的趋势。三门峡市、商丘市等处于耕地生态承载力的第I等级;郑州市、开封市等处于第Ⅳ等级。[结论]虽然文章针对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结果可为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监测提供依据,并服务于其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乔盛  白宏涛  张稚妍  朱坦  
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围绕耕地—食物—人口而展开,已不能有效反映现代城市发展与区域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战略环境评价要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生态和环境因素能充分融入城市的发展决策过程。回顾了我国战略环境评价实践中土地承载力评价的重心演变和存在不足,并以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为例,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探索了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思路,提出了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丰富了我国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内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