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27)
2023(6956)
2022(5952)
2021(5482)
2020(4209)
2019(9683)
2018(9565)
2017(17900)
2016(9909)
2015(11209)
2014(11408)
2013(11621)
2012(11383)
2011(10604)
2010(11010)
2009(10255)
2008(10345)
2007(9446)
2006(8984)
2005(8641)
作者
(31410)
(26206)
(26096)
(24589)
(16706)
(12711)
(11801)
(10174)
(9962)
(9641)
(9115)
(8842)
(8634)
(8503)
(8290)
(7900)
(7715)
(7672)
(7527)
(7525)
(6829)
(6550)
(6415)
(6030)
(5998)
(5869)
(5839)
(5823)
(5533)
(5263)
学科
(49548)
经济(49491)
管理(26942)
(25638)
地方(20222)
中国(18349)
(17610)
企业(17610)
(16558)
业经(12362)
农业(11720)
地方经济(11400)
方法(10946)
(10793)
(9725)
(9589)
银行(9579)
(9446)
(9438)
金融(9437)
(9367)
环境(9149)
(9015)
数学(8815)
数学方法(8645)
资源(8425)
(8216)
(8202)
贸易(8188)
(7779)
机构
学院(148501)
大学(145034)
(61092)
研究(59883)
经济(59588)
管理(51458)
中国(47216)
理学(41538)
理学院(40919)
管理学(40204)
管理学院(39917)
科学(36929)
(33893)
(32605)
(29097)
研究所(28846)
(27770)
中心(27030)
(25571)
(23377)
师范(23195)
北京(22918)
(21911)
(21418)
财经(21173)
农业(21162)
(21135)
业大(20195)
科学院(19223)
(18831)
基金
项目(88348)
科学(68165)
研究(67623)
基金(59818)
(52252)
国家(51732)
科学基金(42653)
社会(41366)
社会科(39038)
社会科学(39029)
(36474)
基金项目(31201)
(30325)
教育(29580)
编号(28719)
(26498)
自然(25536)
成果(24852)
自然科(24714)
自然科学(24706)
资助(24411)
自然科学基金(24210)
发展(21458)
课题(21321)
(21059)
重点(20575)
(18511)
(17908)
(17244)
(17009)
期刊
(84382)
经济(84382)
研究(51340)
中国(40482)
(28266)
学报(22359)
科学(21422)
(21098)
管理(21004)
教育(20992)
农业(19365)
(18962)
金融(18962)
大学(15979)
业经(15585)
学学(14498)
技术(13253)
经济研究(12243)
问题(11224)
财经(10422)
图书(10232)
(10038)
资源(10018)
(9097)
(8442)
(8260)
(7861)
论坛(7861)
书馆(7755)
图书馆(7755)
共检索到2597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莉君  
陇南的武都地区,素称甘肃的“小江南”,气候温暖湿润,林木葱郁,水源充足,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这里并非富裕之乡,农村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省内也不算高,每年还需国家给予一些财政补贴和返销部分粮食。在此,笔者对其国土资源开发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兴祥  
通过当地气候资源及气候条件对河西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客观定量分析,从充分利用和深层开发气候资源的原则出发,提出了河西发展高优农业对策是:稳定粮食生产基地,兼顾发展名优农产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攻克最后的堡垒──市场经济条件下甘肃扶贫开发问题研究甘肃省政府研究室一、提出这一问题的社会背景1.党的十四大以来,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家和地方都重新调整了原定的"八五"和十年发展计划,提出了提前实现翻两番、奔小康、上台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骆进  
开发甘肃太阳能资源发展甘肃太阳能产业骆进一、甘肃具有极其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甘肃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绝大部分地区空气干燥,云量较少,日照充足,得天独厚,具有极其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其太阳总辐射量大约在4800~6400MJ/m2年。河西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量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植斌  
自从我国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利用外资形式,即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由外资成片开发经营土地的模式开始在我国沿海地区兴起,并已逐步发展到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各地都把土地成片开发作为吸引外资的一种重要途径。土地成片开发对其所在区的投资环境改善,吸引外资,促进产业开发等确是非常有效的综合手段,但如果规划、建设或管理不当,也会带来不少问题。因此,及时对土地成片开发进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培莲  
阿勒泰地区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和苏联、蒙古交界,面积11.7万km~2,共辖7个县(市),人口约47万,以哈萨克族为主。这里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丰富的国土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特点〕(1)地貌呈阶梯状。从阿尔泰山脉南麓到准噶尔盆地北部,地势呈阶梯状下降,依次形成高山冰川、高山草甸、森林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等不同景观带,从而奠定本区发展立体农业的基础。(2)草场资源丰富。草场面积1.4亿亩,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新才  斯丽娟  
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相关政策实施及实践的归纳分析,针对甘肃矿产资源开发的特点,在分析甘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甘肃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框架,对补偿主体、方式、类型、标准等进行阐述,最后从矿山生态补偿的法制保障、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基金以及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监督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关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勤慎  康鹏天  
甘肃水域资源较为丰富,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九个水系,蕴育着百余种鱼类,其中55种为中国特有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鱼类生存的环境正在或已经受到破坏,土著鱼类的生物多样性迅速降低,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本文就甘肃土著鱼类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做了叙述,并就如何合理开发保护甘肃土著鱼类资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策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森  陈延诚  
一、甘肃矿产资源组合类型甘肃省位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较全,有多次多种构造运动形迹,成矿条件优越,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但矿种多,而且矿床类型较齐全。根据工业地理学关于矿产资源组合类型的划分,结合甘肃矿产资源产特点,联系它们的工业利用方向,甘肃省矿产资源组合可以划分为三类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传燕  南忠仁  
文章在客观分析甘肃省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上 ,对甘肃省实际状况作出中肯评价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开发对策。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赵爱英  杨新科  
本文在研究甘肃陇东南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推进教育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潘文灿  罗元华  
包括土地、矿产、海洋、水等资源的国土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土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我国的国土资源总量虽然处于世界前列,但人口多、底子薄、技术不高;人均...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庄立  刘洋  
一、国土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与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保障作用1.有序推进土地资源保护利用,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稳定了15.6亿亩基本农田,并为子孙后代生存发展预留了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520多万亩,保障了工业化、城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宗植  
甘肃的小城镇萌芽于秦汉、汉唐时期,因丝绸之路的繁华,曾兴起了一批小城镇,后来日渐衰落。解放前,全省交通闭塞,经济萎缩,文化落后,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省内设市的城市只有兰州。1949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董原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这一论断,既是我们党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贯主张,又是我国“十一五”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以应对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挑战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甘肃省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人才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