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49)
- 2023(2499)
- 2022(2265)
- 2021(2066)
- 2020(1765)
- 2019(3945)
- 2018(3787)
- 2017(6545)
- 2016(4121)
- 2015(4561)
- 2014(4419)
- 2013(4496)
- 2012(4176)
- 2011(3775)
- 2010(3923)
- 2009(3410)
- 2008(3313)
- 2007(2908)
- 2006(2491)
- 2005(2154)
- 学科
- 济(12651)
- 经济(12644)
- 业(7204)
- 方法(7146)
- 管理(6780)
- 数学(6615)
- 数学方法(6562)
- 教育(5293)
- 学(5053)
- 企(4841)
- 企业(4841)
- 农(4599)
- 生(4082)
- 研究(4068)
- 研究生(3515)
- 制(3279)
- 农业(3028)
- 中国(2858)
- 度(2627)
- 制度(2624)
- 服务(2615)
- 业经(2607)
- 环境(2411)
- 理论(2319)
- 贸(2315)
- 贸易(2315)
- 地方(2281)
- 疗(2268)
- 医疗(2263)
- 害(2250)
- 机构
- 大学(61530)
- 学院(59162)
- 研究(25799)
- 农(22226)
- 济(19488)
- 科学(19239)
- 经济(18875)
- 管理(18350)
- 农业(18136)
- 理学(16364)
- 业大(16102)
- 理学院(16038)
- 管理学(15560)
- 管理学院(15468)
- 所(14739)
- 中国(14529)
- 研究所(13880)
- 京(13225)
- 农业大学(12287)
- 中心(10489)
- 省(10464)
- 室(10380)
- 江(9663)
- 业(9356)
- 实验(9232)
- 实验室(8930)
- 院(8853)
- 技术(8676)
- 科学院(8517)
- 重点(8469)
- 基金
- 项目(45487)
- 科学(34006)
- 基金(31928)
- 家(30598)
- 国家(30352)
- 研究(27490)
- 科学基金(24282)
- 省(20007)
- 自然(18034)
- 自然科(17618)
- 自然科学(17600)
- 自然科学基金(17317)
- 基金项目(17312)
- 划(16942)
- 社会(15687)
- 社会科(14853)
- 社会科学(14848)
- 教育(14000)
- 资助(12840)
- 计划(11576)
- 重点(10941)
- 科技(10861)
- 编号(10070)
- 发(10012)
- 农(9974)
- 创(9888)
- 科研(9408)
- 部(9328)
- 创新(9297)
- 业(9255)
共检索到836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永涛 王建华 赵清梅 李海利 宋毓民 王妍 张志敏 崔忠华 耿果霞 李勤凡
【目的】确定甘肃棘豆中是否存在产生苦马豆素(SW)的内生真菌。【方法】对甘肃棘豆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应用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甲基化--αD-甘露糖苷内标法分别对菌丝中SW进行检测,筛选可生成SW的疯草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5.8S rDNA-ITS序列进行扩增,并对扩增序列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种属分类。【结果】筛选出1种可以产生SW的甘肃棘豆内生真菌FEL3,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得其菌丝中SW含量为400.52μg/g。根据形态学、5.8S 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和文献报道,确定FEL3为埃里格孢属真菌。【结论】甘肃棘豆中存在生成SW的内生真菌Embel...
关键词:
甘肃棘豆 苦马豆素 内生真菌 埃里格孢属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童德文 曹光荣 李绍君
用升华法从甘肃棘豆中分离到一种白色细针状结晶,经TLC、MP、IR、MS鉴定分析确定为苦马豆素,经计算甘肃棘豆中的提取率为 14μg/g。
关键词:
疯草 甘肃棘豆 苦马豆素 升华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余永涛 何生虎 赵清梅
【目的】从宁夏野生苦豆子中分离内生真菌,筛选能够产生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或槐定碱4种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的内生真菌。【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分离菌株显微形态进行观察,根据形态对各菌株进行初步分类;应用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检测各分离菌株的生物碱成分。对能够产生生物碱的真菌ITS和SSU rDNA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根据序列信息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合形态特征,对其进行种属分类。【结果】从苦豆子中共分离到27株真菌,其中23株分属于青霉属、曲霉属、链格孢属、镰刀菌属、Simplicillium属真菌,4株为不产孢菌;筛选出E1、E3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志滨 赵兴华 余永涛 王建华
用40 kH z超声波水媒处理甘肃棘豆草粉1.5 kg,代替传统的索氏提取法或溶剂冷浸法,水提液浓缩除杂后,用正丁醇萃取,正丁醇萃取液用稀酸水萃取,浓缩后的稀酸水萃取液用氨性氯仿萃取,浓缩氨性氯仿萃取液成浸膏,此浸膏经石蜡油浴升华得到24 m g白色晶体,经薄层层析检验,可初步鉴定为苦马豆素。此法不用柱层析,简化了苦马豆素提取的步骤,提取率为16 m g/kg。
关键词:
苦马豆素 超声波 甘肃棘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余永涛 王建华 王妍 宋毓民 耿果霞 李勤凡
【目的】从西藏毛瓣棘豆、冰川棘豆、茎直黄芪中分离内生真菌。【方法】应用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内生真菌中的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筛选可生成SW的内生真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真菌的ITS序列和IGS序列进行扩增,并根据ITS序列信息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种属分类;对IGS序列进行限制性酶切,并分析酶切产物。【结果】从3种疯草中分离到可以产生SW的4株内生真菌,各菌的形态、ITS序列的同源性与埃里格孢属真菌较为接近,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株真菌均为棘豆埃里格孢菌。ITS序列和IGS序列的限制性片段的分析表明,4株真菌遗传距离较近,但仍存在种间变异,可能为棘豆埃...
关键词:
疯草 苦马豆素 内生真菌 棘豆埃里格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绍淑 樊月圆 赵宝玉 王银朝 邵耀东 达能太 哈斯巴图
变异黄芪经甲醇热回流提取,浸膏用稀盐酸溶解,氯仿萃取除杂质,然后用氢氧化钠调pH值至9~11,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种白色针状晶体25.3mg。通过熔点和IR、MS、1HNMR、13CNMR等鉴定其化学结构,确定为苦马豆素。
关键词:
变异黄芪 苦马豆素 分离 鉴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方芳 方玉鹏 孟娜 石文立 王妍 李勤凡
【目的】探索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中是否存在产槲皮素的内生真菌。【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对鱼腥草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分离纯化后收集菌丝利用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其代谢产物中的槲皮素,并分析其产量。采用形态学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鉴定产槲皮素的内生真菌。【结果】从鱼腥草不同部位共分离得到9株内生真菌,其中由根中分离得到的菌株YXC-G1具有产生槲皮素的能力,为笋顶孢属(Acrostalagmus sp.)真菌,菌丝中槲皮素的含量为8.296 mg/g。【结论】从鱼腥草根部分离到1株产槲皮素的内生真菌YXC-G1,其可作为生产槲皮素的备选菌株。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童德文 曹光荣 程东亮
用溴乙酸制备的活性酯与苦马豆素反应 ,产物真空干燥后得到白色粉末状物 ,产率为 77%。经MP、IR鉴定和元素分析的结果判定 ,白色粉末状物为苦马豆素 -活性酯结合的季铵盐。季铵盐再与 BSA反应 ,产物经透析、冻干后呈白色针状结晶 ,按 BSA计算 ,产率为 91% ,经测定 ,平均每个 BSA分子上结合了 18.17个季铵盐分子。
关键词:
苦马豆素 BSA 活性酯 季铵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永兰 张志元 冉国华
自2002—2004年,对广东梅州、重庆北碚、湖南石门的不同种类的柑橘(柑、橙、柚)进行了12次定点取样分离,共分离到柑橘内生真菌5642株,其中有5136株已鉴定,分别属于24个属.在这24个属中,出现频率在1%以上的只有Colletotrichumspp.,Fusariumspp.,Alternariaspp.,Penicilliumspp..柑橘内生真菌的静息部位依种类而异,Colletrichumspp.主要分布在柑橘的叶片、枝条、果皮内;Fusariumspp.则主要分布在根中.
关键词:
植物内生菌 柑橘 柑橘内生真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顾沛雯 郝丽 徐润 胡美娟 马海龙
【目的】探索宁夏干旱荒漠区苦豆子内生真菌的区系组成及特点,为苦豆子内生真菌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土壤类型等不同的5个样区采集苦豆子样品25份,分离苦豆子内生真菌,并根据培养性状、菌落、孢子等形态特征对其进行鉴定;根据苦豆子的侵入率、分离率、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分析其区系组成特点;采用琼脂移块法,检测所分离的内生真菌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马铃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保 许志刚
1990年夏季,在甘肃省春蚕豆区采集到蚕豆病毒病标样30余份,经单斑分离得到3个病毒分离物,接种8科24种植物,只侵染豆科和藜科的8种植物。它们都能通过桃蚜和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体外失毒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20~30℃)1~2d.病毒粒体均为线形,750nm×15nm.血清学试验结果表明,都能与菜豆黄花叶病毒的抗血清发生阳性反应.根据以上特性,将G17,G12和 G8三个分离物鉴定为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
关键词:
蚕豆 病毒病 菜豆黄花叶病毒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顾爱国 兰琪 宗兆锋 吴文君
从新鲜苦皮藤根茎韧皮部分离并筛选到1株内生真菌,编号为2B菌株,其发酵产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苹果炭疽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活性,抑制率在62.5%~87.2%。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等方面研究,将该菌株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
关键词:
苦皮藤 内生真菌 抑菌活性 层出镰刀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利沙 蒋妮 蓝祖栽 张占江
【目的】分析药用植物肿节风的内生真菌多样性,筛选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菌株,为寻找新的抗菌药物资源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从肿节风的不同组织中分离出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结合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筛选出抗菌活性强的内生真菌菌株。【结果】从肿节风的不同组织中分离、纯化得到111株内生真菌,选择42株不同形态类型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分属于9目20属28种。筛选出抗菌活性强的RJ-1和JJ-1菌株[分别鉴定为橡胶生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heveicola)和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对15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三七灰霉病菌(Botrytis sp.)、三七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三七炭疽病菌(Colltetorrichum gloeosporioides)、香蕉炭疽病菌(Colltetorrichum sp.)、艾纳香褐斑病菌(Phoma sp.)、苦玄参叶斑病菌(Alternaria sp.)和肿节风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等7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在80%以上,具有强的抑菌广谱性。【结论】肿节风存在丰富的内生真菌,其中的RJ-1和JJ-1菌株对15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抗菌活性菌株开展深入研究。
关键词:
肿节风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 鉴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黎 杨鸣琦 周宏超 蒲鹏 曹光荣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6株豆类丝核菌发酵代谢产物中的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豆类丝核菌发酵代谢产物中含有大量SW,其中02-6B与02-3A2株菌代谢产物中苦马豆素含量分别达到1093.17与1199.64mg/L,说明这2株菌可用于SW生物合成的研究,并有利于降低SW生物合成的成本。
关键词:
豆类丝核菌 苦马豆素 发酵 代谢产物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庞素芸 禹豹 杨新泉 胡琼波
豆天蛾是一种重要的食用昆虫,在养殖过程中,幼虫极易遭受病原真菌的侵染。为明确豆天蛾病原真菌种类,本研究采集了饲养过程中的僵虫,先根据症状初步分类,再从僵虫上分离、纯化真菌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采用浸渍法验证菌株对豆天蛾4龄幼虫的致病性。共分离、鉴定了6个真菌菌株,分属于5个属,包括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1株(BbDd01)、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1株(MrDd02)、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1株(PlDd04A)、环链虫草(Cordycepscateniannulata)1株(CcDd04B),以及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1株(AfDd03)和杂色曲霉(A. versicolor)1株(AvDd05)。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罗伯茨绿僵菌、淡紫紫孢菌和环链虫草菌对豆天蛾幼虫的致病力高,而黄曲霉和杂色曲霉这2个菌株的致病力较弱。本研究结果显示球孢白僵菌、罗伯茨绿僵菌、淡紫紫孢菌和环链虫草菌是豆天蛾的致病真菌,而黄曲霉和杂色曲霉则是豆天蛾的机会性致病菌。本研究将为豆天蛾饲养过程中病害防治提供借鉴,以促进豆天蛾饲养产业发展。
关键词:
豆天蛾 规模化养殖 病原真菌 致病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