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27)
- 2023(15107)
- 2022(12068)
- 2021(11019)
- 2020(8933)
- 2019(19753)
- 2018(19661)
- 2017(37984)
- 2016(20721)
- 2015(22831)
- 2014(23081)
- 2013(22756)
- 2012(20975)
- 2011(18841)
- 2010(19395)
- 2009(18086)
- 2008(18221)
- 2007(16858)
- 2006(15325)
- 2005(14361)
- 学科
- 济(95311)
- 经济(95191)
- 业(89968)
- 企(71766)
- 企业(71766)
- 管理(66817)
- 农(47599)
- 业经(32915)
- 方法(32715)
- 农业(31897)
- 中国(29575)
- 财(27065)
- 数学(24194)
- 地方(24067)
- 数学方法(24023)
- 制(20733)
- 技术(19288)
- 务(19002)
- 财务(18970)
- 财务管理(18942)
- 企业财务(18000)
- 策(16807)
- 发(16362)
- 银(15988)
- 银行(15965)
- 体(15787)
- 和(15765)
- 理论(15736)
- 贸(15712)
- 贸易(15697)
- 机构
- 学院(302686)
- 大学(293076)
- 济(129575)
- 经济(127032)
- 管理(116751)
- 研究(104339)
- 理学(99066)
- 理学院(98040)
- 管理学(96706)
- 管理学院(96145)
- 中国(82785)
- 农(65959)
- 京(62136)
- 科学(61961)
- 财(59712)
- 所(53481)
- 农业(50316)
- 江(49692)
- 中心(48028)
- 研究所(47882)
- 业大(47730)
- 财经(46310)
- 经(41971)
- 州(39445)
- 北京(38940)
- 经济学(38522)
- 范(38491)
- 师范(38121)
- 院(36616)
- 省(35644)
- 基金
- 项目(192668)
- 科学(153166)
- 研究(144150)
- 基金(138954)
- 家(120420)
- 国家(119142)
- 科学基金(102967)
- 社会(94304)
- 社会科(89070)
- 社会科学(89050)
- 省(78773)
- 基金项目(73458)
- 自然(63959)
- 教育(63904)
- 划(63670)
- 自然科(62507)
- 自然科学(62491)
- 自然科学基金(61413)
- 编号(58931)
- 资助(54779)
- 发(47353)
- 成果(46868)
- 创(42924)
- 重点(42919)
- 业(42332)
- 部(42188)
- 课题(40841)
- 创新(39334)
- 国家社会(38977)
- 发展(38685)
- 期刊
- 济(160939)
- 经济(160939)
- 研究(90934)
- 农(68499)
- 中国(68047)
- 财(47762)
- 管理(46710)
- 农业(45937)
- 学报(45540)
- 科学(44546)
- 大学(35521)
- 融(35004)
- 金融(35004)
- 学学(33940)
- 业经(32877)
- 教育(31098)
- 技术(27759)
- 业(24444)
- 经济研究(23536)
- 财经(23324)
- 问题(21688)
- 经(20165)
- 技术经济(16933)
- 世界(16537)
- 版(15810)
- 农村(15607)
- 村(15607)
- 商业(15234)
- 现代(15204)
- 农业经济(15057)
共检索到476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晓蓉
城乡关系不协调是影响我国新时期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瓶颈之一。甘肃目前的城镇化是一种粗放式的不完全的城镇化,甘肃的农业现代化确切地说只是一种规模型农业现代化,甘肃的城乡关系还处于严重不平衡、不协调状态,正是这种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方式导致了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不足,农业现代化发育程度低,并且发展方式进入误区等几大问题。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常态下,推动甘肃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良性互动必然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良性互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吉亚辉 崔雯
本文首先构建反映"三化"内涵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2002—2012年的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各自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动态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协调度模型对相关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得出结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不协调是导致甘肃"三化"不协调的主要因素,而城镇化发展滞后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是致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协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
“三化” 协调度 主成分分析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曾超 钱晓颖
论文从"新四化"之间的联系出发,通过年度数据对比,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探讨以及利用VAR模型、脉冲相应和方差分解等实证研究方法的分析,揭示了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建铭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是农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发展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则是实现上述"三化"的重要选择。农区要用工业理念发展畜牧业,以食品工业为龙头,调整农村产业经济结构,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引资力度,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关键词:
农区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崔慧霞
本文尝试提供一个逻辑一致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出"三化"同步发展的制度前提,阐明对激励机制和领导层选择过程具有充分理解是这个制度建立的前提。三者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与相互关系是本文着力阐释的问题,最后,论述"三化"同步发展的现实基础。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红玲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城乡发展融合、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适用于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与耦合协调度测算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权重及二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划分其耦合与协调阶段类型。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郑州、许昌与洛阳新型城镇水平居于河南省前列,周口、南阳、驻马店与商丘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名列前茅;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高值区集聚在以郑州为核心的区域,南部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处于中高水平拮抗耦合阶段,多数城市已达到高水平拮抗耦合,北部地区耦合强度远高于南部,三门峡—洛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的耦合高值区串联成片;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整体隶属于轻度失调,多数城市已达到濒临失调,中部、南部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北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管辉 雷娟利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均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更高水平的技术手段,农业现代化也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劳动力与物质资源,两者能够起到互促共进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仍存在缺乏科学规划设计、资源分配与流动不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等问题,农村的人才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这需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发展的顶层设计、深化户籍与社会福利等制度改革、规范生产资料的分配与流动以及深化产业结构等措施,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共进。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勇民 梁世夫 郭超然
本文以我国八个民族省份为研究对象,从民族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根据选取反映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并据此探讨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高云虹 张爽
结合新型城镇化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体现对外开放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选择城市设施、生态环境、人口发展、开放水平、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科技教育7个一级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2010—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发现: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不高,东南地区普遍偏低,且部分市州的一级指标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突显人的核心地位、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新型城镇化 测度 甘肃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克拉木·孜克利亚 刘松 余波 周春山
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而扩大农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推动城市化进程。根据农业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本文构建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水平6个维度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0—2019年间西藏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探讨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西藏农业现代化水平由1990年的1.22上升至2019年的17.65;与此同时,西藏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的16.36提升至2019年的31.54。西藏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起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升农业贡献和改变城乡推拉力实现的;西藏农业现代化各维度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效果不一致,该异质性根源于农业贡献对城镇化作用的社会发展阶段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西藏农业现代化水平,强化农业贡献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本文建议加强西藏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援藏投入,深化农业机械化普及以提升西藏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以提升西藏农业产业化水平,活跃农村商品市场、扩大农牧民增收以提升西藏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克拉木·孜克利亚 刘松 余波 周春山
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而扩大农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推动城市化进程。根据农业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本文构建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水平6个维度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0—2019年间西藏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探讨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西藏农业现代化水平由1990年的1.22上升至2019年的17.65;与此同时,西藏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的16.36提升至2019年的31.54。西藏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起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升农业贡献和改变城乡推拉力实现的;西藏农业现代化各维度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效果不一致,该异质性根源于农业贡献对城镇化作用的社会发展阶段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西藏农业现代化水平,强化农业贡献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本文建议加强西藏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援藏投入,深化农业机械化普及以提升西藏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以提升西藏农业产业化水平,活跃农村商品市场、扩大农牧民增收以提升西藏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玉
论文对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农业现代化依赖城镇化,同时又推动城镇化不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还是保证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途径。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脱节,农业与非农产业脱节,农民与城镇市民脱节成为新时期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用现代企业理念去经营管理农业企业;强化社会对农业发展的全面支持等是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君 高厚宾 王育红
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思想,界定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系统探究了四者之间的耦合互动机理和规律,建立了四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为我国同步推进"新四化",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以及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慧玲
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河南省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面对着人多地少的资源状况,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事关全省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新型城镇化是个纲,纲才能举目张。只有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才能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