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2)
- 2023(2183)
- 2022(1906)
- 2021(1808)
- 2020(1332)
- 2019(2992)
- 2018(2878)
- 2017(5079)
- 2016(2841)
- 2015(3073)
- 2014(2841)
- 2013(2743)
- 2012(2641)
- 2011(2310)
- 2010(2240)
- 2009(1945)
- 2008(1800)
- 2007(1403)
- 2006(1185)
- 2005(1043)
- 学科
- 济(10973)
- 经济(10971)
- 贸(8763)
- 贸易(8762)
- 易(8646)
- 出(7420)
- 口(7184)
- 出口(7177)
- 出口贸易(7177)
- 地方(4416)
- 方法(4181)
- 数学(3960)
- 管理(3949)
- 数学方法(3903)
- 学(3546)
- 业(3192)
- 中国(3025)
- 农(2778)
- 地方经济(2241)
- 环境(2122)
- 业经(1873)
- 企(1778)
- 企业(1778)
- 农业(1765)
- 生态(1743)
- 概况(1737)
- 进出(1666)
- 进出口(1666)
- 进出口贸易(1666)
- 资源(1613)
- 机构
- 学院(37810)
- 大学(37646)
- 研究(17012)
- 济(14862)
- 经济(14545)
- 科学(12774)
- 管理(11066)
- 中国(10867)
- 理学(9729)
- 所(9469)
- 理学院(9465)
- 管理学(9118)
- 管理学院(9063)
- 研究所(9016)
- 农(8411)
- 京(8321)
- 院(6987)
- 中心(6966)
- 业大(6904)
- 农业(6702)
- 范(6639)
- 师范(6578)
- 省(6019)
- 科学院(5703)
- 师范大学(5676)
- 研究院(5675)
- 江(5659)
- 财(5546)
- 室(5507)
- 资源(5220)
共检索到537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丽琼 黄华国 梁大双 张晓丽
为掌握青海云杉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大面积遥感定量反演青海云杉结构提供关键参数,以及为青海云杉种群保护和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根据甘肃大野口1hm2青海云杉林大样地的调查结果,首次应用点格局方法开展青海云杉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区内树木分龄级计算,得到不同龄级的树木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首先,应用Weibull分布对样地内青海云杉的胸径分布进行拟合;然后分别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和聚集指标测定法,对样地内各龄级的树木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最后应用纽曼A型分布对研究区内的青海云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胸径分布基本符合Weibull分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永辉 张晓丽 刘会玲 王书涵
在研究对比距离加权的大小比竞争指数时,采用不同竞争木确定方法和参数可反映竞争压力效果差异,为其将来在林业生产实践尤其是林业遥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以甘肃大野口青海云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距离加权的大小比指数通用模型为基础,采用Pearson相关性和方差分离的方法,通过探究竞争对林木高径比(树高/胸径)生长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分别采用固定面积法、树冠重叠法、圆锥搜索法确定竞争木,以胸径、树高、冠幅分别为大小比参数,以固定半径、树高和、冠幅和分别为相对距离参数时,不同竞争指数反映竞争压力效果的差异。结果显示:
关键词:
青海云杉 竞争指数 竞争木 高径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维俊 王顺利 孟好军 马剑 牛赟
森林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是生态恢复和生态水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将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分布区划分为4个海拔区段,并在不同区段内设置样地进行调查,分析青海云杉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种群垂直结构表明,不同海拔区段乔木层中层木均最多,海拔2 900~3 100 m和3 100~3 300 m上层木居中,海拔2 700~2 800 m下层木居中。种群径级结构表明,小树和中树所占总体比例均达到76.3%以上,大树个体较少,青海云杉种群更新较好,处于恢复阶段。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明,海拔2 700~2 800 m、2 900~3 100 m和3 100~3 300 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聚集分布格局,海拔2 800~2 900 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泊松分布格局,2种分布格局可能分别受制于气候因子和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阳 田呈明 才让旦周 李周园 李涛 胡岳 李积润
以青海省仙米林区受矮槲寄生侵染的云杉林为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班进行样带调查,统计分析发病率后,发现云杉矮槲寄生在小班内从下坡至顶坡危害逐渐加强。按矮槲寄生病级(DMR)分级系统统计样带内所有寄主病级,从柱状图中分析发现,云杉矮槲寄生优先分布于寄主下层树冠,而后不断向上扩展。在整个仙米林区设置标准样地40块,采用Canoco 4.5软件对标准地内病情指数、寄主平均胸径、寄主平均树高、林分类型、混交度、草本盖度、苔藓厚度等响应变量,以及郁闭度、坡度、坡位、海拔等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发现郁闭度、坡度、坡位、海拔和林分组成是影响云杉矮槲寄生在林间发生的主要因子,其中郁闭度与矮槲寄生的病情...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牛赟 刘明龙 马剑 刘贤德
采用特征描述统计、多度分析、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对祁连山大野口流域49块样地的青海云杉群落和林分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海拔对树高影响较大,对冠长影响较小,与其它因子不相关;坡向对冠幅影响最大,对冠长、树高影响较小;坡度对这些因子几乎没有影响。(2)从水平结构来看,胸径断面和冠幅投影面积与所在陆面面积比值为0.31%和25.58%,从垂直结构来看,树高、冠长分别为1.10 m·m-2和0.71 m·m-2,从群落位置来看,优势木和被压木占78.08%,占主导位置。(3)径级从1~5 cm到26~30 cm、高度级从2~4 m到18~20 m、冠长级从2~4 m到12~14 m、冠幅级从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震 刘萍 丁易 刘黎明
以新疆西部天山云杉林6hm2永久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天山云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之间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样地内天山云杉群落物种组成简单,仅7个物种,区系成分均为温带成分,是以天山云杉为主的单优植物群落。2)样地内天山云杉大树个体数较多,小树和中树个体数较少,不同发育阶段其个体密度大小顺序为:大树>中树>小树,表现为衰退型种群。3)天山云杉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与研究尺度紧密相关,各发育阶段均以聚集型分布为主;不同尺度下均表现为小树的聚集强度最大,中树次之,大树最小。4)天山云杉种群不同发育阶段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大树和小树表现为显著的负相...
关键词:
天山云杉 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尺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丽 阎伟 骆有庆 吴坚 李镇宇 马建海
2005年与2006年5—9月,对青海省黄南州麦秀林区4块不同危害程度标准地内的青海云杉天然林小蠹种群进行调查,发现青海云杉天然林内主要危害的小蠹有6种.利用生态位理论将小蠹种群的空间资源分割为垂直高度、水平径级和树势3个单元,分别计算3个单元内小蠹种群在各资源序列上的生态位宽度、种间竞争系数.结果表明:云杉大小蠹作为初期性种类危害青海云杉健康木,且主要危害树干根部;新中重齿小蠹、光臀八齿小蠹和Pseudips orientalis在云杉上无论是垂直高度还是水平径级单元都广泛分布,是青海云杉上最重要的次期性小蠹种类;虽然它们的生态位很宽且比例相似,但当虫口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三者都可直接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牛赟 成彩霞 赵维俊 敬文茂
为了探讨青海云杉林水文特征与生态因子变化关系,选择大野口流域为试验流域,充分利用历史监测资料以及现有生态监测设施仪器的优势,通过降水、林冠及树干截留、苔藓枯落物截留、土壤水分及温度、积雪消融、冻土冻融、土壤蒸发、河川径流、林分立地条件、林分气象因子、林分结构、苔藓枯落物结构、土壤特性等指标监测,采取特征参数统计、多元函数回归和相关系数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水文特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论为:(1)建立了水位与河川径流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探讨了祁连山大野口流域河川径流量变化规律;(2)建立了气温、降水、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梦婷 王振锡 王雅佩 李擎 师玉霞
[目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划分新疆天山云杉林群落类型,定量分析天山云杉林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及采伐干扰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新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森林资源恢复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疆典型天山云杉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方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法(TWINSPAN)对天山云杉林群落进行群落划分,采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对其群落类型进行排序,定量分析森林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和采伐干扰因子的关系。[结果](1)TWINSPAN将47个森林群落调查样方划分为14个群落类型;(2)RD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坡度环境因子及森林采伐干扰因子是影响天山云杉群落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3)因子分离显示出环境变量对森林群落格局解释率达33.9%,采伐强度对森林群落格局解释率占5%,两者共同解释率为17.9%,未解释的部分占43.2%。未能解释的部分主要包括群落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他干扰等因素造成。[结论]新疆典型天山云杉林林区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有14个森林群落类型,其分布格局受环境因子和采伐干扰因子的共同控制,并且二者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森林采伐干扰的强弱是新疆天山云杉林可持续经营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金亚宁 管增艳 石松林 许倩 贾龙玉 曹吉鑫 陈圣宾 李景吉 王国严 彭培好
【目的】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不断增长,已成为川西地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道孚县川西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活立木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种间关联性差异,以揭示人工林群落动态变化及演替规律。【方法】采用典型样方法设置12块固定样地,测量每株活立木中心位置坐标、胸径、树高和冠幅等,运用点格局分析中的单变量Ripley’s L(t)函数和双变量Ripley’s L12(t)函数分别分析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群落中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人工林群落内川西云杉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而群落物种数逐渐增加;(2)人工林群落中活立木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表现为随机分布,而天然林内活立木空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3)人工林中川西云杉与其他阔叶树种无空间关联性,而天然林群落内主要树种间关联性在小尺度范围上呈不相关,在大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结论】经过50 a人工恢复后,川西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在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态恢复进程较慢。建议采取适当间伐与种植天然林优势树种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改造人工林结构,从而加快人工林向天然林群落演替进程。图3表1参35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妍 李登武 韩东辰
采用典型样地法调查了贺兰山东坡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群,分析了种群年龄结构,量化了种群结构动态,绘制了静态生命表和时间序列模型,以探讨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青海云杉种群主体为小树和中树(占总数的82.4%),幼苗幼树和大树数量偏少。在考虑未来外部干扰情况下,种群年龄结构动态量化指数为V′pi=0.001 5>0,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死亡率高峰分别出现在1级和9级,说明贺兰山青海云杉种群正处于增长型向稳定型的过渡阶段,种群具有2次"自疏"过程,分别发生在幼苗时期和中树向大树过渡时期。虽然贺兰山青海云杉种群具有较强的自我...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青海云杉 贺兰山 种群动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立杰 刘鹄
研究祁连山林线区域青海云杉种群结构、年轮生长及林线位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区域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海云杉林线种群1~30龄的幼龄个体数量最多,占总数的80.9%;100年来林线种群密度大约增加了23倍,但林线位置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年轮分析得出,气候变暖导致近30年来林线树木径生长明显增加,青海云杉树木年轮指数与当年夏季、秋季以及上一年夏季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与上一年秋季及当年6月份的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青海云杉 种群结构 年轮 气候变化 林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宏斌 孟好军 刘建泉 杨逍虎
运用种群结构、生命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大河林区旅游干扰对青海云杉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干扰使青海云杉种群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幼苗幼树个体数量减少,种群处于稳定和衰退之间,在目前旅游环境的压力下可能发展为衰退型种群;(2)受旅游干扰的影响,青海云杉种群存活曲线偏离了DeeveyⅡ型曲线,种群的大多数个体基本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在达到平均寿命时几乎同时死亡;(3)旅游干扰使青海云杉种群的期望寿命降低并发生波动;(4)旅游干扰使青海云杉种群数量降低,幼苗幼树通过环境筛时的死亡率降低,消失率和期望寿命增加;径阶达到18 cm以后,种群消失率和期望寿命逐渐降低;(5)受旅游干扰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冯宜明 李毅 曹秀文 刘锦乾 齐瑞 赵阳 陈学龙
【目的】研究甘肃南部不同密度云杉人工幼龄林的径级结构、树高结构、空间分布和土壤理化特征,探讨林分最佳留存密度,以期为人工云杉林的营建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固定样地调查、角尺度研究及分层取样分析的方法,设置7种不同林分密度(850,1 060,1 350,1 550,1 750,2 300和3 000株·hm~(-2))人工云杉幼龄林(林龄30~40年)样地28块,测定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冠幅、角尺度等林分结构以及土壤密度、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并进行各指标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冠幅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平均树高则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密度林分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均呈现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峰值径级随着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胸径处于12~24 cm树木的频度较高而DBH>24 cm和DBH1 550株·hm~(-2)时为均匀分布;林分密度是影响云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孔隙度)的关键因子;中密度(1 550株·hm~(-2 ))时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较高,土壤密度最小,表层(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都最大,土壤理化特性均优于过密或过疏的林分。【结论】林分密度与林分结构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中等密度(1 550株·hm~(-2))利于保持较好的林分结构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是甘肃南部云杉人工幼龄林分的最佳留存密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延彬 胡燕凌 卜春燕 米成林
[目的]摸清甘肃省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整体把握全省耕地质量状况,以期为耕地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基于Arc GIS 10.0软件,以2015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县级数据和省级汇总数据为主,采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法研究了省域范围内耕地质量的空间格局,采用对比研究法、分类统计法分析了全省、各市州及各区域的耕地质量状况。[结果](1)甘肃省存在4个中等质量耕地分布区域。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下的中等质量等值区逐渐缩小:在陇南逐步向东南方向缩进,在河西走廊逐步由张掖向西北缩进,在兰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