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08)
2023(16912)
2022(14367)
2021(13450)
2020(11015)
2019(25473)
2018(25397)
2017(48833)
2016(26413)
2015(29716)
2014(30161)
2013(29739)
2012(27521)
2011(25212)
2010(25759)
2009(23646)
2008(23041)
2007(20294)
2006(18189)
2005(16540)
作者
(78132)
(64840)
(64543)
(61259)
(41481)
(31014)
(29240)
(25475)
(24787)
(23294)
(22071)
(22055)
(20783)
(20715)
(20067)
(19906)
(19173)
(18737)
(18548)
(18522)
(16356)
(16067)
(15743)
(14947)
(14541)
(14431)
(14398)
(14155)
(13207)
(12657)
学科
(127617)
经济(127497)
管理(73607)
(68423)
(56197)
企业(56197)
方法(50772)
数学(43717)
数学方法(42991)
中国(33262)
地方(31001)
(29694)
业经(26966)
(26497)
(24066)
理论(20602)
农业(20359)
(19800)
(18954)
贸易(18939)
(18678)
环境(18290)
(18199)
(17849)
金融(17846)
地方经济(17838)
(17707)
银行(17666)
(17049)
技术(16940)
机构
大学(384248)
学院(383574)
(158173)
经济(154667)
管理(148763)
研究(134780)
理学(127798)
理学院(126284)
管理学(123873)
管理学院(123181)
中国(100282)
(83809)
科学(83104)
(70241)
(68537)
研究所(62154)
(59702)
中心(59544)
(57114)
财经(55613)
业大(54757)
北京(53918)
(52987)
师范(52527)
(50319)
(49068)
经济学(47676)
(46824)
农业(46262)
师范大学(42480)
基金
项目(254227)
科学(199646)
研究(186744)
基金(182461)
(158696)
国家(157381)
科学基金(134833)
社会(116927)
社会科(110779)
社会科学(110748)
(99847)
基金项目(95761)
自然(87022)
教育(86101)
自然科(84955)
自然科学(84936)
(84185)
自然科学基金(83344)
编号(76543)
资助(76395)
成果(62613)
(57656)
重点(57354)
(55329)
课题(53928)
(52134)
创新(48617)
科研(47843)
国家社会(47575)
教育部(47353)
期刊
(183695)
经济(183695)
研究(119363)
中国(77594)
学报(58218)
管理(57457)
科学(55200)
(54467)
(51612)
教育(47284)
大学(44083)
学学(41269)
农业(37987)
技术(36229)
(33825)
金融(33825)
经济研究(29863)
业经(29020)
财经(27405)
(23536)
问题(23226)
图书(20444)
技术经济(20393)
(19755)
统计(18766)
科技(18157)
理论(18046)
现代(17658)
商业(17559)
资源(17513)
共检索到5820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炯  陈静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就需要加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模式研究力度,为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文章对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探究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此提出有效提升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国生  
纵观世界近百年和中国五十年区域规划动态嬗变的历史进程,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作为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经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域之间关系的政府干预手段,一直被当作是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调控工具,自始至终被世界各国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和新功用。特定历史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由于如此,在现代市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方颖  
主要针对甘肃省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展开研究,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构建了Logistic模型,深入地分析了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弹性分析和预测分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鑫  吴文瀚  蔡圃  蒋梦婷  王博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也是促进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以甘肃省四个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规划的方法,分析了园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及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过程,构建了物质循环图。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甘肃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促进该模式发展的对策措施。为甘肃省其他园区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借鉴价值。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雷小宁  江小丽  
综合甘肃省平凉市十年间经济金融数据,分析社会融资规模的总体特点和结构特点;选取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作为变量进行了因果检验,讨论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区域融资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扩大融资总量的制约因素,提出优化融资结构,培育和发展区域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雷小宁  江小丽  
综合甘肃省平凉市十年间经济金融数据,分析社会融资规模的总体特点和结构特点;选取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作为变量进行了因果检验,讨论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区域融资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扩大融资总量的制约因素,提出优化融资结构,培育和发展区域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军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被普遍认同,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的共同选择。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甘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弱化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甘肃省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结构高碳化、技术结构水平低下、节能减排意识缺乏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甘肃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路径与方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卫平  葛扬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甘肃科技创新在全国排20名以内的现状与人均GDP指标在全国排名末位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明显不协调现象。为深入探究甘肃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借助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甘肃省14个市州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有工业企业R&D投入水平较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成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流通障碍,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最后提出了促进甘肃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崔跟山  
甘肃省自2007年成为循环经济试点省以来,加快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五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以全国试点省为契机发展循环经济1.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金昌模式。金昌市是我国的"镍都",是一座严重依赖矿产资源的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业型城市的转型势在必然。金昌模式的具体做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谭振光  孙可庸  周斌  丁焰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谭振光  孙可庸  周斌  丁焰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莹  
区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且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律进行长久规划,才能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构建区域经济的现代化模式。基于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中,需要合理的分配工作,有效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有效利用科学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能够总结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有效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入手,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产生的原因,然后探究相应的完善策略,希望可以借此给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红霞  李珂璟  张国和  
甘谷县是闻名全国的辣椒之乡,辣椒种植历史悠久、久负盛名。产地辣椒品质优良、营养丰富,Vc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区。经过多年发展,甘谷辣椒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大、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品牌优势更加突出。但由于近年来规模化种植程度较低,栽培技术相对落后、产量低、效益差,加工业落后,流通体系不健全,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等因素,制约了全县辣椒产业的健康、快速和高效发展。该文在深入产地广泛调研、多方听取同行专家意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两区带动、点面突破"的发展思路,从良种繁育体系、绿色标准化基地、精深加工体系、现代化物流体系、电子信息化营销体系、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体系、质量标准化检验与检测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