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01)
- 2023(17295)
- 2022(14805)
- 2021(13747)
- 2020(11369)
- 2019(25594)
- 2018(25549)
- 2017(48291)
- 2016(25990)
- 2015(29156)
- 2014(28913)
- 2013(28714)
- 2012(26797)
- 2011(24469)
- 2010(24841)
- 2009(22840)
- 2008(22148)
- 2007(19642)
- 2006(17567)
- 2005(15929)
- 学科
- 济(122564)
- 经济(122454)
- 管理(77023)
- 业(73455)
- 企(60629)
- 企业(60629)
- 方法(45233)
- 数学(38393)
- 数学方法(38006)
- 中国(34026)
- 地方(31385)
- 农(29723)
- 业经(27088)
- 学(25207)
- 财(24017)
- 技术(23033)
- 农业(20638)
- 制(20318)
- 贸(19082)
- 贸易(19065)
- 银(18583)
- 理论(18541)
- 银行(18534)
- 融(18423)
- 金融(18421)
- 易(18319)
- 环境(18257)
- 和(18067)
- 地方经济(17937)
- 行(17913)
- 机构
- 大学(373754)
- 学院(372881)
- 济(155631)
- 经济(152290)
- 管理(145903)
- 研究(133286)
- 理学(125091)
- 理学院(123595)
- 管理学(121607)
- 管理学院(120924)
- 中国(99499)
- 科学(81349)
- 京(81033)
- 财(68982)
- 所(67697)
- 研究所(61269)
- 中心(58786)
- 农(58394)
- 江(56294)
- 财经(54374)
- 业大(52850)
- 北京(52124)
- 范(51381)
- 师范(50945)
- 经(49262)
- 院(48438)
- 经济学(46493)
- 州(46005)
- 农业(45079)
- 经济学院(41433)
- 基金
- 项目(248887)
- 科学(196366)
- 研究(184664)
- 基金(178708)
- 家(155239)
- 国家(153902)
- 科学基金(132061)
- 社会(116842)
- 社会科(110665)
- 社会科学(110637)
- 省(98461)
- 基金项目(94782)
- 自然(84047)
- 教育(83849)
- 划(82313)
- 自然科(82085)
- 自然科学(82065)
- 自然科学基金(80598)
- 编号(74929)
- 资助(72536)
- 成果(61252)
- 发(57308)
- 重点(55908)
- 创(54817)
- 部(54098)
- 课题(52789)
- 创新(50533)
- 国家社会(47659)
- 科研(46385)
- 教育部(46349)
- 期刊
- 济(182619)
- 经济(182619)
- 研究(117232)
- 中国(80461)
- 管理(57602)
- 学报(56244)
- 科学(54027)
- 农(53584)
- 财(50367)
- 教育(46001)
- 大学(42441)
- 学学(39643)
- 农业(37268)
- 融(34951)
- 金融(34951)
- 技术(34443)
- 经济研究(29423)
- 业经(29336)
- 财经(26810)
- 经(23077)
- 问题(22876)
- 科技(20584)
- 技术经济(20432)
- 图书(20206)
- 业(19855)
- 理论(17841)
- 商业(17402)
- 现代(17324)
- 坛(17218)
- 论坛(17218)
共检索到574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卫平 葛扬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甘肃科技创新在全国排20名以内的现状与人均GDP指标在全国排名末位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明显不协调现象。为深入探究甘肃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借助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甘肃省14个市州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有工业企业R&D投入水平较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成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流通障碍,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最后提出了促进甘肃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泉 拜琦瑞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之一。通过甘肃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本文立足甘肃行政区划2005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基于Between-groups L inkage分类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确定了甘肃经济发展的4个类型区,探讨了各类型区具有的特殊空间经济特征。作者认为,这种特殊空间经济特征是缩小甘肃省域经济差异,制定省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的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
关键词:
甘肃 省域经济 空间经济特征 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佳雯 郭彬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重要主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本文基于200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同时基于地理邻近视角探析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集聚性。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高耦合协调度且时间上持续上升,空间上整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此外,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正自相关关系,不同聚集区在时空演变中表现出一定的收缩和扩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段新 戴胜利 廖凯诚
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2002-2016年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总体上不断发展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它们的区域差异在波动中下降;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两元系统跟三元系统协调均呈上升趋势。直到2016年全国各地区三元系统协调等级未达到优质耦合协调等级;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增长在2009年之前主要是由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在2009年之后主要是由科技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未来需加大对科技、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并缩小区域差异。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炯 陈静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就需要加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模式研究力度,为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文章对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探究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此提出有效提升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甘肃区域 经济发展 规划理论 模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肖田野 罗广宁 陈丹华
利用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广东各经济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两子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呈现较为一致的增长态势,且呈现较高的正相关,科技创新系统综合序参量值比经济发展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增长得更快;各区域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两子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耦合度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近年均达到高度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阶段,说明广东各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交互作用较强。基于此提出建议:广东各经济区域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产业为载体促进科
关键词:
广东区域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彭新一 王春梅
为探讨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联系,以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5—2014年面板数据为例,建立两者耦合协调模型,并从时空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率先进入优质协调,区域整体跨越5个等级;在空间上,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高于中西部,西部地区处于劣势。随后通过SPSS22.0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影响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博文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甘肃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仍是甘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投资的主体结构来看,其他经济逐渐代替国有经济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来源;甘肃利用外资规模依旧很低,外商直接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占比仅有0.1%。通过对不同投资主体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经验验证,发现非国有资产经济主体固定资产投资对甘肃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明显。同时,由于甘肃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仍需要投资的持续拉动,因此必须加快构建多元主体投资结构,提升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投资主体 开放型经济 经济增长 甘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小雨,王学军,郭群
首先,建立4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Moran′I检验证实了农业生态环境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的空间计量模型,将区域创新能力纳入研究框架,运用2005-2013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并对各影响因素空间效应进行分解;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呈正U型曲线关系,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将显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蔡文春 卢嘉鑫 张社平 孙凤茹
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文章将协调度的内涵界定为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以此为基础从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入手,选择指标构建评价模型,对1995—2008年时间段上甘肃省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阶段性分析,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整体上提升,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整体上在逐步改善。
关键词:
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 协调发展 甘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华 廖中举 戴娟兰
在清晰界定环境创新能力概念的内涵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环境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遴选了22个评价指标构成了我国区域环境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然后运用集对分析法对区域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总体上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呈现"强同势"关系。
关键词:
环境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 协调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永凯 薛波
基于甘肃省2004—2014年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科技创新对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科技创新对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差异及其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对甘肃省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并且无论加入资本变量或劳动力变量,还是同时加入资本和劳动力变量,科技创新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依然在1%的显著性水平。科技创新对甘肃省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影响程度最强的为兰州市,影响程度较强的有嘉峪关市、白银市、庆阳市、酒泉市,影响程度一般的有临夏州、定西市、甘南州、金昌市,影响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差异 甘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彦龙 李同昇 李梦雪 陈云莎 王昭 赵新政
探讨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4年,西安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陕西省首位,其他地市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较西安有较大的差距,且区域创新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为中度协调耦合,区域差异明显;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由2009年的"一极两强"空间格局发展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陕西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小勇 石浩枫 央金卓嘎 王志华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讨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协同效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论文利用2010—2019年甘肃省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的协同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VM-AHP模型对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协同效应”中的序参量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呈现出总体向上的态势,但是二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波动性特征,说明两个子系统的协同步调并不一致。(2)金融创新子系统和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高于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说明绿色经济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推动作用明显,金融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有待提高。(3)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但是二者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发展速度并不协调,说明二者在短期内存在明显的资源错配现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小勇 石浩枫 央金卓嘎 王志华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讨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协同效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论文利用2010—2019年甘肃省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的协同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VM-AHP模型对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协同效应”中的序参量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呈现出总体向上的态势,但是二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波动性特征,说明两个子系统的协同步调并不一致。(2)金融创新子系统和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高于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说明绿色经济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推动作用明显,金融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有待提高。(3)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但是二者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发展速度并不协调,说明二者在短期内存在明显的资源错配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