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1)
- 2023(9767)
- 2022(8749)
- 2021(8362)
- 2020(6980)
- 2019(16169)
- 2018(16203)
- 2017(31053)
- 2016(17149)
- 2015(19306)
- 2014(19345)
- 2013(19131)
- 2012(17347)
- 2011(15627)
- 2010(15361)
- 2009(13838)
- 2008(13204)
- 2007(11128)
- 2006(9607)
- 2005(8161)
- 学科
- 济(65604)
- 经济(65533)
- 管理(47811)
- 业(43537)
- 企(35812)
- 企业(35812)
- 方法(30866)
- 数学(26610)
- 数学方法(26311)
- 农(18550)
- 地方(17251)
- 学(16951)
- 中国(15494)
- 财(14658)
- 环境(14609)
- 业经(14576)
- 农业(12616)
- 和(11981)
- 贸(11195)
- 贸易(11188)
- 理论(11054)
- 易(10822)
- 划(10499)
- 技术(10313)
- 制(9593)
- 务(9351)
- 财务(9294)
- 财务管理(9280)
- 教育(8998)
- 企业财务(8779)
- 机构
- 大学(236858)
- 学院(236776)
- 管理(96429)
- 济(86834)
- 经济(84750)
- 理学(84316)
- 理学院(83334)
- 管理学(81832)
- 管理学院(81435)
- 研究(79735)
- 中国(55940)
- 科学(54320)
- 京(50615)
- 农(40588)
- 所(40533)
- 业大(39229)
- 研究所(37689)
- 财(37428)
- 中心(35495)
- 范(32515)
- 师范(32238)
- 江(32204)
- 北京(32056)
- 农业(31929)
- 财经(30644)
- 院(29463)
- 经(27805)
- 州(27777)
- 师范大学(26189)
- 技术(25319)
- 基金
- 项目(173584)
- 科学(135155)
- 研究(124694)
- 基金(124450)
- 家(109486)
- 国家(108599)
- 科学基金(92594)
- 社会(75637)
- 社会科(71509)
- 社会科学(71486)
- 省(69229)
- 基金项目(67984)
- 自然(62654)
- 自然科(61016)
- 自然科学(61001)
- 自然科学基金(59834)
- 划(58199)
- 教育(55605)
- 编号(51177)
- 资助(50445)
- 成果(40221)
- 重点(38901)
- 发(37205)
- 部(36702)
- 创(35721)
- 课题(34867)
- 创新(33275)
- 科研(33221)
- 计划(32572)
- 大学(31445)
共检索到328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萍 魏金平 谢继全 陈翔舜
应用生态足迹的方法,以甘肃甘南黄河源区“中华水塔”的统计年鉴为资料依据,在对该区进行了现地考察以后,将该区域划分为三个功能区:重点保护区、修复治理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分别对三个功能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结果:重点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略有盈余(1.4644),而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生态承载力出现亏损(-0.8230),修复治理区的生态承载力介于两者之间,略有盈余(0.2312)。通过生态足迹的研究,提出了甘南黄河源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魏金平 李萍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土地总面积为305.7万hm2,其中草地236.1万hm2,占77.2%,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该区曾被誉为"黄河蓄水池"的玛曲湿地趋于干涸,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该文在对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现状进行了剖析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结合天然草地分布的实际状况,建立了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该区的草地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均属于中度和强度脆弱范围,并就此分析了原因,以期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封建民,王涛,谢昌卫,齐善忠
生态环境退化是黄河源区所面临的重要的生态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源区生态环境退化不但影响本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条件构成很大威胁。在收集区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2000年TM影像的解译,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和特征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源区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冻土面积的减小和冻融侵蚀面积的扩大,植被退化和土地退化的加剧等过程。最后,在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生态环境退化 现状 趋势预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海莉 赵雪雁
草地资源的生态补偿制度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案,环境资源法学者也开始给予应有的关注。本文针对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满负荷、超负荷开发利用草原,导致草原资源严重破坏和不断退化的具体情况,从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以及立法完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克龙 李双成 李迪强 陈英玉 朵海瑞 王永生
文章根据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1986年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选取基于货币量的价值量评价法,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算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区域生态功能价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6~2000年长江源区、黄河源区的生态系统功能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减少199亿元和30亿元,长江源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缺失明显高于黄河源区;从功能分析,长江源区的气候调节功能、黄河源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变化最为显著;从结构分析,草地、湿地、水域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构成,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存在根本差异。
关键词:
生态功能 价值变化 长江源区 黄河源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天鹏 薛伟 何月庆 李昌明
甘南高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建设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论文以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若干指标对甘南高原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述,并对甘南高原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屏障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对加强甘南高原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区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天鹏 薛伟 何月庆 李昌明
甘南高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建设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论文以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若干指标对甘南高原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述,并对甘南高原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屏障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对加强甘南高原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区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雪雁 路慧玲 刘霜 严江平
生态补偿是非常有效的解决世界生态问题的政策工具集,农户作为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主体,其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绩效和可持续性。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承担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属国家级限制开发区,自2003年开始,实施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在此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运用二项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农牧民对生态补偿项目的认知水平很低,主要是客观条件限制和政府宣传力度不足所致;②受生产方式的影响,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内,农区农户的生态补偿参与意愿强于半农半牧区、纯牧区;③对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农户生态补偿参与意愿影响最显著因素是农户对现行退牧还草政策的满意度,其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侯成成 赵雪雁 张丽 江进德 李巍 严江平
生态补偿给实施区带来许多影响,其有效性和持续性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全面评估生态补偿带来的影响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必要前提。基于多准则模糊分析模型,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对甘南牧民家庭进行调查,并根据分布区域将其分成纯牧区牧户、半牧区牧户和农区牧户,就实施生态补偿后对补给区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生态补偿的实施对区域发展的总体影响指数为3.39,影响程度较高,其中生态补偿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影响指数分别为3.11、3.58和3.71;②受生态补偿的影响,研究区经济发展缓慢,其中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化影响最高,纯牧区和半牧区农户的人均收入和农畜产品商品率出现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庆广 陈兴鹏
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对青藏高原及整个黄河流域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对黄河源区土地生态分类的基础上,利用1991年、2005年两期TM遥感数据的对比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从分布面积变化和类型转移趋向与幅度两个方面,分析黄河源区土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格局,结果表明:黄河源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因素即全球气候干旱化的趋势,加上鼠害猖獗、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因素局部加剧了环境恶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采取科学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以促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甫 周秉荣 李凤霞 校瑞香 祁栋林
基于玛多县环境梯度监测系统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观测数据,利用组合法计算黄河源区近地面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进而分析近地面能量收支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年总辐射能量较高,达6.73×109J/m2,受积雪影响,反射率可超过0.5;在寒冷季节地面吸收的60%以上短波能量以辐射形式传给大气,而夏季则不到50%;地面全年吸收能量的80.5%以潜热形式支出,向地下深层传递的能量较少,仅占1.9%;不同月份的地表能量收支项差异较大,特别是寒冷季节。
关键词:
能量平衡 组合法 黄河源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凤霞 常国刚 肖建设 周秉荣 伏洋
选择黄河源头玛多县,利用遥感手段分析了该地区1990~2000年和2000~2004年的湿地动态变化,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湿地与各气象因子的关联系数。结果表明:在1990~2004年间,黄河源湿地呈现持续萎缩的状态,减少速率平均为2864.48 hm2/a。其中前10年和后4年平均减小速率分别为2329.81和4201.14 hm2/a,后4年的变化速度是前10年的1.8倍。高原湖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转移概率小于3%,而高原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与其他土地类型的转移概率分别达到40.16%~38.37%和46.27%~40.25%。不同的湿地类型与气象因子的关...
关键词:
湿地 气候变化 转移矩阵 黄河源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蔺海明 颉鹏
本文研究了甘肃河西绿洲农业区1949—2000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赤字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河西全区的人均生态足迹1949—2000年呈递增趋势,从0.426hm2增加到2.158hm2。1949—1970年平均为0.693hm2,1975—1980年平均为1.029hm2,1985—2000年平均为2.28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49年的0.550hm2增加到2000年的1.762hm2,与人均生态足迹相比,增幅较小,增速亦慢。1949—1970年平均为0.782hm2,1975—2000年平均为1.715hm2;1949—1975年为生态盈余阶段,平均盈余为0.088h...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许文佳 白中科 杨金中 姚维岭 蒋存浩 王海庆
研究目的:基于遥感技术识别诊断黄河源区矿山开发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状况,以期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实地调研、空间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矿山露天开采,尤其是煤矿、建筑用砂采场以及煤矸石堆放是造成黄河源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的主要驱动因素。源区范围内60.40%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持续威胁黄河源区生态安全。(2)矿业开发主要造成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受损面积占比51.59%,严重威胁源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3)矿业不合理开发造成黄河干支流两岸10 km范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敏感区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受损,生态廊道效应减弱。研究结论:在查明黄河源区矿业开发现状特征基础上,识别诊断矿业开发造成源区生态受损和退化状况是维护黄河源区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春梅 张志强 刘小伟 李明
地处青藏高原的黄河源区近年来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以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冰川退缩、湖泊萎缩、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为代表。本文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定量的论述 ,并简要提出了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