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42)
- 2023(6654)
- 2022(5023)
- 2021(4634)
- 2020(3841)
- 2019(8994)
- 2018(9304)
- 2017(18045)
- 2016(9885)
- 2015(11434)
- 2014(11654)
- 2013(10977)
- 2012(9525)
- 2011(8343)
- 2010(8580)
- 2009(7905)
- 2008(7650)
- 2007(6708)
- 2006(6012)
- 2005(5512)
- 学科
- 济(44362)
- 经济(44330)
- 业(25505)
- 管理(25296)
- 企(20402)
- 企业(20402)
- 方法(20210)
- 数学(18421)
- 数学方法(17934)
- 农(12657)
- 中国(12402)
- 地方(10911)
- 业经(10268)
- 学(8664)
- 农业(8410)
- 财(7446)
- 理论(7390)
- 制(6691)
- 发(6531)
- 贸(6334)
- 贸易(6328)
- 易(6082)
- 技术(5932)
- 产业(5579)
- 环境(5576)
- 银(5506)
- 银行(5498)
- 融(5466)
- 金融(5465)
- 和(5347)
- 机构
- 学院(137244)
- 大学(135085)
- 济(53009)
- 管理(52905)
- 经济(51925)
- 理学(45913)
- 理学院(45406)
- 研究(45097)
- 管理学(44123)
- 管理学院(43908)
- 中国(33957)
- 京(29533)
- 科学(29460)
- 江(27615)
- 农(23442)
- 财(22907)
- 所(22862)
- 业大(21584)
- 研究所(21043)
- 中心(20849)
- 范(18423)
- 农业(18315)
- 财经(18275)
- 师范(18176)
- 州(17330)
- 北京(17136)
- 院(16787)
- 经(16524)
- 技术(16113)
- 经济学(15887)
- 基金
- 项目(95201)
- 科学(75209)
- 基金(68277)
- 研究(67872)
- 家(59839)
- 国家(59418)
- 科学基金(51554)
- 社会(42696)
- 社会科(40490)
- 社会科学(40477)
- 省(39948)
- 基金项目(35474)
- 自然(34324)
- 自然科(33569)
- 自然科学(33565)
- 自然科学基金(32932)
- 划(32062)
- 教育(32030)
- 资助(28685)
- 编号(27968)
- 重点(22075)
- 成果(21771)
- 发(20864)
- 课题(20085)
- 部(19980)
- 创(19602)
- 江(18655)
- 创新(18406)
- 科研(18166)
- 计划(17325)
共检索到200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吕耀平 周晨晨 杨丽美 鲍宝龙
分别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仔、稚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出现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瓯江彩鲤肌间小骨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7种类型,肌间小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肌间小骨出现前,其他骨骼均已骨化完成,肌间小骨在32 dpf(day past fertilization)首先出现在尾部,然后往前依次出现,到53 dpf全部出现。各种复杂形态的肌间小骨均是从I形发展而来。经比较,鲤科不同亚科鱼类肌间小骨在骨化时机和骨化形态方面具有相似的形态发生规律,为今后研究肌...
关键词:
瓯江彩鲤 肌间小骨 骨化 形态 发育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吕耀平 陈洁 鲍宝龙 黄佩佩
利用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唇(Hemibarbuslabeo)早期发育阶段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受精后35 d(dpf)之前,除了肌间小骨,唇所有其它骨骼均已骨化完成。肌间小骨在35 dpf(相应的体长为23.67 cm)开始在尾部区域骨化,髓弓小骨首先出现在尾部的第37~41肌节之间,脉弓小骨首先出现在尾部的39~40肌节之间,然后依次往前;到62 dpf(相应的体长为30.03cm)肌间小骨骨化全部完成。骨化过程中,唇肌间小骨是从简单的I型,到卜型,再到Y型,再分化为各种复杂形态。唇肌间小骨出现的时机和形态形成规律与其它鲤科鱼类相似,提示鲤科各亚科鱼类肌间小骨的骨...
关键词:
唇 肌间刺 骨化 早期发育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姚文杰 龚小玲 吕耀平 鲍宝龙
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早期发育阶段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骨化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玻璃鳗阶段,日本鳗鲡的主轴骨骼和附肢骨骼均已骨化完全,但肌间小骨并未出现。在鳗线阶段,体长5.2 cm以上的日本鳗鲡椎体小骨、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均已出现。其肌间小骨的骨化顺序不同于其他鲤科鱼类从尾部向前依次骨化,而是从头部向尾部依次骨化。这提示鱼类肌间小骨的骨化可能与其不同的游泳方式有关,为今后研究肌间小骨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关键词:
日本鳗鲡 肌间小骨 骨化顺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田雪 王良炎 陈琳 王磊 马晓 胡灿灿 孔祥会 聂国兴 李学军
为探索硬化蛋白(sclerostin,sost)基因在淇河鲫肌间骨骨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淇河鲫仔稚鱼为研究对象,利用整体骨骼染色法对肌间骨的形态发生进行观察,并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ost基因在肌间骨不同骨化阶段的m 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淇河鲫发育至24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肌膈中出现纤维束;25 dPf髓弓小骨出现,28 dPf脉弓小骨出现,33 dPf髓弓小骨出现分叉,45 dPf肌间小骨发育完全。sost基因在肌间骨骨化发生各阶段均有表达,23 dPf的表达量最低(P<0.05),...
关键词:
淇河鲫 肌间骨 骨化 硬化蛋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洁 吕耀平 戴庆敏 张乐 杨露莹
在脊椎动物中存在着两种twist基因,即twist1和twist2,二者对骨骼的发育具有调控作用。为探究唇(魚骨)twist1和twist2与肌间刺骨化的相关性,本研究克隆得到了唇(魚骨)twist1和twist2基因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唇(魚骨)TWIST1和TWIST2与其他鱼类保守性较高,都具有螺旋—环—螺旋(HLH)结构域和色氨酸—精氨酸(WR)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唇(魚骨)TWIST1和TWIST2与斑马鱼亲缘关系最为接近。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唇(魚骨)twist1和twist2基因在所有被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twist1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心脏中次之,在脾脏中表达量最低。twist2在皮肤和鳃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在脾中的表达量最低。此外,twist1和twist2基因的表达量在肌间刺骨化的四个关键阶段发生显著变化。提示,twist基因与肌间刺骨化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首次在经济鱼类中克隆得到了twist基因,并揭示了twist基因与肌间刺骨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调查鱼类twist基因功能以及肌间刺形成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琳 田雪 米佳丽 黄新强 王磊 董传举 李学军
采用整体骨骼染色、形态学解剖的方法,对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仔稚鱼肌间骨的形态发生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黄河鲤14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体长11.29mm)肌间骨首先在尾部出现,此时其他骨骼包括主轴骨及附肢骨均已骨化完全。伴随鱼体生长,肌间骨由尾向头依次骨化,26 dpf(体长15.60 mm)肌间骨骨化全部完成。黄河鲤肌间骨数在93104之间,平均为98根;鱼体一侧髓弓小骨平均为34枚,脉弓小骨平均
关键词:
黄河鲤 肌间骨 发育过程 形态特征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戴佳琳 戴家佳
本文分析了15具白骨化尸体标本的股骨汞(Hg),铅(Pb),镉(Cd)元素含量数据,在三年的时间内采集了3次,一共收集到45个数据。首先将这组数据看着纵向数据,利用线性随机效应混合模型、Cox随机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对每个白骨化尸体标本建立线性模型,可以精确预测出死亡时间,而且不需要采集铅元素含量数据。混合效应模型的预测效果也很好,最大误差不会超过1个月。其次我们对数据不作任何假设,利用机器学习中随机森林方法分析数据,并利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来判断结果的可靠性,训练集和测试集的NMSE分别为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戴佳琳 戴家佳
本文分析了15具白骨化尸体标本的股骨汞(Hg),铅(Pb),镉(Cd)元素含量数据,在三年的时间内采集了3次,一共收集到45个数据。首先将这组数据看着纵向数据,利用线性随机效应混合模型、Cox随机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对每个白骨化尸体标本建立线性模型,可以精确预测出死亡时间,而且不需要采集铅元素含量数据。混合效应模型的预测效果也很好,最大误差不会超过1个月。其次我们对数据不作任何假设,利用机器学习中随机森林方法分析数据,并利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来判断结果的可靠性,训练集和测试集的NMSE分别为0.1205944,0.5604286,因此可以用训练出的模型来预测死亡时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吕耀平 鲍宝龙 蒋燕 杨琳琳 李家乐
对骨舌鱼总目、海鲢总目、鲱形总目和骨鳔总目等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海鳗肌间骨的数目最多(409枚),其次是刀鲚(221枚),黄颡鱼肌间骨数最少(8枚),双须骨舌鱼次之(70枚),鲤科鱼类的肌间骨数目在99~133之间。2.从骨舌鱼总目到骨鳔总目,各种肌间骨可归纳为7种形态类型,从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演化,然后出现退化现象。双须骨舌鱼只有形态最简单的"I"形髓弓小骨,没有脉弓小骨;海鲢总目的海鳗出现一端两分叉的形态,而鲱形总目的鲥和刀鲚出现一端多分叉的形态,到骨鳔总目的各种鱼类,开始出现两端两分叉,并在此基础上出现各种更复杂的形态;肌间骨形态在鲤科的鲌亚...
关键词:
肌间骨 真骨鱼类 髓弓小骨 脉弓小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朱俊华 姚俊杰 冯亚楠 邹芳芳 莫巨鼎
采用生化和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早期发育过程中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变化及间甲酚对它们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脂酶在瓯江彩鲤成熟卵和受精卵中均有活性,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的活性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原肠胚期酶活性最高;在水温(20±2)℃条件下,经7 mg/L、13 mg/L和19 mg/L的间甲酚暴露,脂酶活性随着间甲酚的浓度升高先升高后下降,19 mg/L浓度组中肝脂酶活性在胚胎期与其他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曹晓颖 赵金良 陈晓武 周昊天 郝月月 赵岩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鳜(Siniperca chuatsi)仔稚鱼(1~35日龄)头骨、脊柱、附肢骨骼的骨化发育特征。结果显示:(1)头骨前鳃盖骨于14日龄最先骨化, 15日龄上下颌骨骨化,且上下颌骨相对长度呈现连续变化过程。17日龄后,颌齿、关节骨、舌颌骨骨化;19日龄,隅骨、间鳃盖骨、鳃盖骨、鳃条骨、额骨骨化。20日龄后,方骨、下鳃盖骨、辅上颌骨等骨化; 35日龄,头骨骨化基本完成。(2)脊柱于15日龄由前向后骨化, 20日龄背肋与腹肋由基部向末端骨化, 29日龄骨化完成。脉弓与脉棘、髓弓与髓棘均由前向后、由基部向末端骨化,脉棘与髓棘骨化时间晚于相应的椎体。(3)附肢骨骼骨化顺序依次为胸鳍、背鳍、臀鳍、腹鳍、尾鳍。胸鳍匙骨于16日龄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5日龄骨化;背鳍、臀鳍分别于18日龄、20日龄骨化,骨化方式相似;腹鳍于23日龄骨化,骨化方式与胸鳍相反;尾杆骨、尾下骨于25日龄骨化,附肢骨骼于35日龄基本骨化完成。结果表明,鳜骨骼骨化发育与其早期运动、摄食与御敌等行为密切相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丽艳 马玉清 项松平 毕详 王剑 李巍 王成辉
以瓯江彩鲤5个配套选育系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25个组合的子一代为研究对象,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全红"、"大花"、"麻花"、"粉玉"和"粉花"5种体色瓯江彩鲤的生长性状(体重、全长、体长、体高和体宽)进行了连续16个月的动态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5种体色瓯江彩鲤生长动态基本一致,呈现出"S"型生长特点,6-10月份生长极为迅速,其绝对生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大花"和"粉花"两种体色瓯江彩鲤从一龄阶段起就表现出生长优势,其生长显著快于其他3种体色(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耀平 胡则辉 项松平 黄佩佩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种体色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全红"、"粉玉"、"粉花"、"麻花"和"大花")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的14条引物在5种体色瓯江彩鲤中共检测到125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达68%,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79 3,期望杂合度为0.273 9,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401 0;5种不同体色瓯江彩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42 4,NJ法和UPMGA法对它们进行聚类分析显示"粉玉"、"粉花"和"全红"为一支,"麻花"和"大花"为另一支。应用引物848扩增的3个多态性位点构建了这5种不同体色瓯江彩鲤的DNA指纹图谱,可为不同...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龚小玲 岳丽佳 王米雪 汪德海 王成辉
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鳞片存在软鳞和硬鳞两种形式。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这两种类型鳞片的生化成分。结果表明,软鳞鳞片中水分含量(54.94%)显著高于硬鳞鳞片(46.67%),P<0.05。在干物质中,软、硬鳞鳞片粗蛋白含量分别为79.84%和82.57%、灰分含量分别为17.18%和14.84%,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瓯江彩鲤鳞片中共检测到16种氨基酸,除赖氨酸(Lys)外,软鳞鳞片中其余单个氨基酸含量均低于硬鳞鳞片中氨基酸含量,硬鳞鳞片中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软鳞鳞片(P<0...
关键词:
瓯江彩鲤 软鳞 硬鳞 生化成分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余陆伟 曹思雨 王军 王成辉
为了解瓯江彩鲤黑色图案的形成过程和黑色素合成重要基因mitfa(microphthalmia transcription factor a)在该过程的作用,进而探究瓯江彩鲤黑色图案形成的分子机制,本研究观察了 “大花” 和 “全红” 两种体色瓯江彩鲤受精后24、36、48h和出膜后1、2、3、5、10和15d共9个时期黑色素细胞发育特征和黑色素形成过程,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itfa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在水温21~25 ℃条件下,“大花”中黑色素最早在受精后36 h出现于眼睛。孵化后3d,黑色素开始在胚体上出现;孵化后5~15d,黑色素细胞逐渐在头部、腹部、尾部集中出现和增加;而“全红”除眼睛外其他部位均未观察到黑色素。原位杂交结果表明,mitfa基因在“大花”中有黑色素分布位置出现明显杂交信号,孵化后5~10d黑色素明显增加,mitfa基因杂交信号也增加;同时,mitfa基因“全红”体色的胚体无黑色素分布位置也能观察到明显的杂交信号。
关键词:
瓯江彩鲤 色素 mitfa 整胚原位杂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