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62)
2023(4839)
2022(3851)
2021(3822)
2020(3219)
2019(7828)
2018(7891)
2017(15276)
2016(8478)
2015(9967)
2014(9900)
2013(9439)
2012(8191)
2011(7502)
2010(7730)
2009(6962)
2008(6817)
2007(5898)
2006(5174)
2005(4545)
作者
(24061)
(20059)
(19854)
(18912)
(12666)
(9494)
(8984)
(7784)
(7533)
(7174)
(6858)
(6726)
(6434)
(6396)
(6240)
(6131)
(6016)
(5953)
(5769)
(5744)
(5074)
(5047)
(4993)
(4552)
(4517)
(4498)
(4460)
(4412)
(4149)
(3902)
学科
(32866)
经济(32845)
管理(21552)
(21011)
方法(18766)
数学(17345)
(17332)
企业(17332)
数学方法(16791)
(9835)
理论(8235)
中国(8093)
教学(6830)
业经(6461)
(6174)
农业(5861)
(5614)
教育(5416)
(5353)
贸易(5350)
(5257)
(5221)
地方(5120)
技术(5016)
学法(4536)
教学法(4536)
(4401)
(4387)
(4203)
(4133)
机构
学院(117740)
大学(114865)
管理(45315)
(43616)
经济(42607)
理学(39627)
理学院(39261)
管理学(38097)
管理学院(37924)
研究(36414)
中国(26607)
(24151)
科学(23666)
(21836)
业大(19659)
(19153)
(18518)
(17456)
农业(17207)
研究所(16966)
中心(16589)
技术(15643)
财经(15417)
(15093)
北京(15066)
师范(14927)
(14090)
(14043)
(13097)
经济学(12644)
基金
项目(80411)
科学(62437)
研究(57652)
基金(56149)
(49643)
国家(49262)
科学基金(42203)
社会(34031)
(33740)
社会科(32301)
社会科学(32290)
教育(29581)
基金项目(28828)
自然(28804)
自然科(28200)
自然科学(28197)
(27998)
自然科学基金(27667)
资助(25131)
编号(24664)
成果(19350)
重点(18454)
课题(17994)
(17190)
(17097)
(16552)
创新(15890)
科研(15277)
计划(15276)
大学(15104)
期刊
(44858)
经济(44858)
研究(31303)
中国(25017)
(20522)
教育(20003)
学报(19142)
管理(17610)
科学(16759)
大学(14864)
技术(14596)
农业(14418)
(14259)
学学(14030)
业经(8221)
(8081)
(7995)
金融(7995)
统计(7960)
经济研究(7430)
(7264)
财经(7143)
职业(7051)
决策(6628)
技术经济(6297)
(6124)
(5899)
业大(5646)
科技(5617)
问题(5607)
共检索到168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果萍  张全发  史清华  
通过调查,综合分析了西瓜套作玉米、大豆、芝麻、套作棉花与大豆、西瓜甘蓝间作复播白菜、西瓜复播白菜以及玉米单作等7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慧玲  程智慧  刘同金  戴文婧  
【目的】筛选适宜与大棚基质栽培辣椒套作的洋葱品种和套种期。【方法】选用3个洋葱品种(黄皮洋葱5803、5805和白皮洋葱Terminator(简称T)),设3个套种期(S1(2011-10-13)、S2(2011-11-02)和S3(2011-11-22)),于2011-03-2012-05在大棚基质栽培辣椒畦内套种洋葱,研究套种期对不同品种洋葱农艺性状(绿体株高、最大绿叶长、假茎粗、绿叶数)、未熟抽薹率、鳞茎特性(横径、纵径、周长、单头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套种后20~170d,不同套种期3个品种洋葱绿体株高、最大绿叶长和绿叶数均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而假茎粗则呈先缓慢上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红日  张玉平  刘强  荣湘民  张炼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单作、玉米间作芝麻、玉米间作花生、玉米间作大豆、玉米套种红薯对旱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旱地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地表氮磷流失的拦截效应明显,氮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分别达77.21%~81.68%和63.68%~69.10%;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大豆和玉米套种红薯对旱地氮磷径流流失的阻控效应更加明显,玉米间作大豆的径流总氮、颗粒态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40.67%和39.15%,总磷和颗粒态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8.94%和39.84%;玉米套作红薯模式的总氮和颗粒态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8.07%和38.27%,总磷与颗粒态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1.75%和28.09%;玉米套作红薯模式的生产效益最佳,其经济纯收入较玉米单作提高了98.07%。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明明  董楠  包兴国  卢秉林  张炜平  张美俊  章芳芳  李隆  
养分吸收和利用对间套作产量优势有重要影响,而西北地区近年来发展的间套作模式中养分吸收和利用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西北地区新型间套作模式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大豆/油菜和马铃薯/油菜的间作优势以及成熟期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对间作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油菜和大豆/马铃薯4种间作模式具有间作产量优势,经济效益高于相应单作。马铃薯/油菜间作无产量优势。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和大豆/油菜间作体系中作物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于相应单作10%~41%、8%~21%和11%~34%;马铃薯/油菜间作体系作物氮、磷和钾吸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正才  
主要探讨了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年生杨树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3×3)m×20m,(3×3)m×30m,(3×3)m×40m]小麦产量低于对照农田10%~15%、;林内小麦种子的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农田,分别增加了12%和22.1%,蛋白质提高幅度大于淀粉提高幅度。影响小麦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因子为照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土壤含水量;提高小麦质量的主要因子为空气温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光荣  杨文钰  张国宏  王立明  杨如萍  雍太文  刘卫国  
【目的】探讨马铃薯/大豆套作复合群体品种搭配原则,为马铃薯/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当前西北一熟制灌区生产中广泛种植且间套优势明显的早熟马铃薯/大豆间套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大豆品种中黄30(早熟)、冀豆17(中熟)和齐黄34(晚熟)单作为对照,分析套作马铃薯收获前后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合速率的变化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评价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结果】(1)相对于单作,套作条件下各大豆品种的开花期延迟7 d左右,但不影响全生育期,套作大豆营养生长期延长而生殖生长期相对缩短。马铃薯与大豆各品种间的共生期差异不显著,但其生殖生长共生期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丁贵杰  谢双喜  王德炉  齐新明  温佐吾  
在建立生长收获模型系统基础上 ,通过对立地、种源、整地、施肥、间伐等对生长影响的研究 ,建立了马尾松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根据培育目标 ,用经营模型对众多营林方案的采伐年龄和经济结果逐一进行了优化和比较 ,为不同指数级选出了优化栽培模式。结果表明 :按优化栽培模式经营大、中、小径材 ,可比现行采伐年龄分别缩短 4~ 6年、9~ 1 2年、8~ 1 2年 ;内部收益率分别比常规模式提高 1 6~ 2 8、1 8~ 4 1、2 1~ 4 0个百分点 ,净现值分别增加 1 30 0~ 2 790、2 0 0 9~ 34 47、1 1 37~ 31 6 8元 /hm2 ;优化模式的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竹  杨继芝  杨文钰  
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玉米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后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适期早播,产量提高,收获提前,缩短了与大豆的共生期,保证了大豆生长期间适宜的株高、较大的茎粗和理想的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利于大豆产量的形成。玉米不同密度对大豆茎叶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玉米收获前,后期影响效应无显著差异,但大豆在玉米高密度下的产量显著低于在玉米中、低密度下的产量;玉米产量则是以中密度下的产量最高。因此,考虑玉米和大豆的综合效益,本实验得出的最优组合为玉米3月21日播种,密度为5.25万株·hm-2。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卢碧林  洪秀明  张毅  史方春  
三杂配套连作是在油—稻—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近年来,通过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涝渍地稻田三杂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了三杂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上应用,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昕君  陈源泉  王丽霞  闫鹏  袁淑芬  李超  隋鹏  
针对当前河北中南部平原棉花单作生产模式因光温资源利用效率低而导致经济效益低,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同时考虑本地区水资源严重超采与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实际问题,对目前正在试验研究和小面积示范的棉薯套作漫灌、棉薯套作滴灌、马铃薯-玉米复种3种新型种植模式开展了综合评价。以传统的小麦-玉米复种和棉花单作为对照,利用试验获得的数据,采用AHP法,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对5种种植模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棉薯套作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棉薯套作滴灌模式,经济效益表现最好,生态效益仅次于马铃薯-玉米复种模式,但是,社会效益在5种模式中却是最低的,指标值仅为0.068;马铃薯-玉米复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丁贵杰  吴协保  齐新民  王鹏程  
在分带建立生长收获模型、经营模型的基础上 ,依据经营模型系统和各带的技术经济指标 ,采用动态经济评价的方法 ,为各带、主要立地指数分别选出 1~ 2种 (共选出 2 3种 )优化栽培模式 ,每种模式中包括了18种技术组合。优化模式缩短采伐年龄 10~ 18a ,内部收益率提高 4~ 9个百分点 ,具有整体经济效益最优性。该优化栽培模式的造林密度 (310 0~ 4 5 0 0株·hm2 )和采伐时密度 (2 10 0~ 32 0 0株·hm2 )均明显高于建筑材林 ,轮伐期一般比建筑材林短 6~ 13a ,纸浆材林只需间伐 1次或不间伐。优化栽培模式的主要技术组合是 :适当密植 ,中块状整地 ...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夏夏  束胜  郭世荣*  王军伟  杜南山  
摘要:[目的]为了得出适合醋糟基质栽培水果型黄瓜的营养液配方和与其相配套的营养液管理方案。[方法]以水果型黄瓜‘戴多星’为试材,通过三因素(N、K、Ca)五水平二次回归响应面设计方法,建立水果型黄瓜产量与三因子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选出适合水果型黄瓜无土栽培的营养液配方,并对优选出的配方进行验证。[结果]三因素对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大小依次为 N、K、Ca;N 和 K 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Ca 与 N、K 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多元二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K 与产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极显著(P<0.01)。统计分析确定水果型黄瓜醋糟无土栽培最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夏夏  束胜  郭世荣  王军伟  杜南山  
[目的]获得适合醋糟基质栽培水果型黄瓜的营养液配方和与其相配套的营养液管理方案。[方法]以水果型黄瓜‘戴多星’为试材,通过三因素(N、K、Ca)五水平二次回归响应面设计方法,建立水果型黄瓜产量与三因子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选出适合水果型黄瓜无土栽培的营养液配方,并对优选出的配方进行验证。[结果]三因素对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大小依次为N、K、Ca;N和K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多元二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K与产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极显著(P<0.01)。统计分析确定水果型黄瓜醋糟无土栽培最优营养液配方为20.67mm...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晨  边少锋  赵洪祥  张丽华  闫伟平  历艳璐  王俊鹏  张治安  
为系统研究半干旱区玉米应对不同栽培模式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种植提供有效的栽培模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式,设置对照模式(CK)、农户习惯模式(T1)和优化栽培模式(T2)3种栽培模式,研究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生长发育、叶片生理特性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和T1处理相比,T2处理玉米在成熟期(R6)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P<0.05),叶面积指数(LAI)在R3与R6期显著增加(P0.05),但T2处理的株高均高于T1处理。与CK和T1处理相比,T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表观叶肉导度(AMC)在R1与R3期均显著增加(P<0.05),气孔限制值(Ls)在R3期显著下降(P<0.05)。T2处理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R3期均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P<0.05),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显著低于CK和T1处理(P<0.05)。T2处理玉米的产量、穗粒数、百粒质量、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均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P<0.05)。采用优化栽培模式(T2处理),半干旱区玉米在产量、生长发育、资源利用效率、叶片生理特性和氮代谢酶活性方面均表现较佳,这种栽培模式相比传统的农户模式,更适合作为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栽培的一种优化栽培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明历  卢开阳  陈鹏  赵合明  
对杂交晚籼稻金优928进行密度、氮肥、磷肥、钾肥4个因素、5个水平的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的土壤种植该组合时,只要肥力水平运用恰当每公顷可产稻谷6750 kg以上。生产上宜采用每公顷插37.5-45万穴,施纯氮210 kg左右,施P2O560-75 kg,施K2O 90-105 kg。若既要获得高产,又要保证稻米有较优的加工及外观品质时,可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和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