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19)
- 2023(6105)
- 2022(5420)
- 2021(4996)
- 2020(4404)
- 2019(10354)
- 2018(10293)
- 2017(19973)
- 2016(11354)
- 2015(12973)
- 2014(13378)
- 2013(13401)
- 2012(12845)
- 2011(11765)
- 2010(11905)
- 2009(11262)
- 2008(11334)
- 2007(10417)
- 2006(8893)
- 2005(8025)
- 学科
- 济(50231)
- 经济(50184)
- 业(27898)
- 管理(27438)
- 方法(24304)
- 数学(21826)
- 数学方法(21617)
- 企(21103)
- 企业(21103)
- 农(14466)
- 中国(12463)
- 学(12348)
- 财(11606)
- 地方(11156)
- 贸(9718)
- 贸易(9715)
- 农业(9566)
- 业经(9332)
- 易(9322)
- 制(8301)
- 融(7705)
- 金融(7702)
- 银(7548)
- 银行(7525)
- 和(7391)
- 行(7177)
- 务(6924)
- 财务(6910)
- 财务管理(6884)
- 环境(6752)
- 机构
- 大学(170601)
- 学院(168579)
- 济(67817)
- 经济(66331)
- 研究(62205)
- 管理(60992)
- 理学(52287)
- 理学院(51611)
- 管理学(50584)
- 管理学院(50273)
- 中国(45105)
- 科学(40880)
- 农(38391)
- 京(36760)
- 所(34290)
- 研究所(31468)
- 农业(31041)
- 业大(30304)
- 财(29874)
- 中心(28368)
- 江(27135)
- 财经(23816)
- 范(23088)
- 师范(22821)
- 北京(22764)
- 院(21580)
- 经(21475)
- 经济学(21075)
- 州(20978)
- 农业大学(20124)
- 基金
- 项目(111824)
- 科学(85563)
- 基金(79494)
- 研究(77674)
- 家(71396)
- 国家(70836)
- 科学基金(57991)
- 社会(47191)
- 社会科(44566)
- 社会科学(44547)
- 省(44543)
- 基金项目(42494)
- 自然(38844)
- 划(38204)
- 自然科(37868)
- 自然科学(37854)
- 自然科学基金(37159)
- 教育(36139)
- 资助(32862)
- 编号(31784)
- 重点(26146)
- 成果(26096)
- 部(25012)
- 发(24598)
- 计划(22563)
- 创(22483)
- 课题(22315)
- 科研(22046)
- 创新(21149)
- 教育部(20509)
共检索到249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良兵 朱美霞
用37个SSR标记分析了新发现的琼海普通野生稻与三亚普通野生稻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 SSR位点在三亚普通野生稻居群中的变异较其在琼海普通野生稻居群中的变异高。对琼海普通野生稻与三亚普通 野生稻的聚类分析发现,两者在0.638 5处各聚为1类,由此可知,琼海普通野生稻和三亚普通野生稻之间具有较 大的遗传分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兰 蔡东长
水稻苗期寒害是引起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高州普通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能蕴含苗期强耐寒基因。本研究通过苗期耐寒性鉴定,初步鉴定出2个编号(GZW5、GZW18)的高州普通野生稻具有苗期强耐寒性。利用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225对SSR标记,对耐寒的高州普通野生稻与对照水稻不耐寒品种三百粒之间进行多态性筛选,共筛出83对引物具有SSR标记的多态性,多态率为36.9%。这些多态标记在第5,10,12号染色体上的标记数较少,分别只有4,3,4对,其他染色体的标记数较多且分布均匀。进一步通过构建高州普通野生稻与水稻品种三百粒杂交的分离群体,并通过具有多态的SSR标记检测F2分离群体...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高州 苗期 耐寒 SSR标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作峰 孙传清 付永彩 张培江 王象坤
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 0 .6 7和 0 .9,每一位点在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平均为 5 .3,而在野生稻中平均为 9.6 ,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仅为野生稻的 6 2 % ;野生稻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80 11,远大于栽培稻品种之间的 0 .6 6 0 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冬波 张端品 林兴华
利用SSR标记分析了疣粒野生稻同栽培稻IR24间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引物扩增条带类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用的159对引物中共有153对引物检测到多态性位点,占总引物数的96.8%。在2个材料中共有848个位点扩增出条带,其中扩增条带片段大小相同的有67条,占总带数的7.9%。引物扩增多态性条带可以分为扩增条带片段大小不同、扩增条带数目不同和扩增条带强弱不同3种类型。说明在栽培稻中开发的SSR标记在疣粒野生稻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不适宜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但仍可以应用于疣粒野生稻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栽培稻 SSR标记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柳 汪斌 童治军 黄勇兵 曹梅秀 吴海乔 巫升鑫 陈顺辉 兰涛
利用14对多态明显、条带清晰的烟草SSR引物,对25份烟草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在14个SSR位点上,共检测到9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为6.9个.引物的多态信息量(PIC)值为0.53-0.815,鉴别能力良好.25份烟草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701-0.959,平均值为0.787.聚类分析表明,25份普通烟草种质间的遗传差异与其品种特性、调制类型、地理来源的差异没有必然联系,但能较好地反映烟草种质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关键词:
烟草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娟 高利军 高菊 卿冬进 朱昌兰 周维永
【目的】对6个亚洲国家的普通野生稻群体进行评价,以明确其遗传多样性特征。【方法】利用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且多态性显著的25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来自中国南方4个省区(广西、广东、海南及云南)及与中国相邻的5个亚洲国家(尼泊尔、老挝、缅甸、柬埔寨及越南)11个居群的280份普通野生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所有个体平均等位基因数A=17.32,有效等位基因数Ae=8.71,期望杂合度He=0.87,香农指数I=2.34,基因流Nm=0.72,固定指数F=0.43。供试自然居群中以来自中国海南文昌(WC)的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最高(He=0.84),来自越南(VT)的次之(He=0.83),中国广东茂名(GZ)的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最低(He=0.43)。通过综合比较发现,6个国家的野生稻资源遗传多样性以越南为最高(He=0.83),中国及老挝(He=0.81)次之,缅甸最低(He=0.32)。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来自东南亚4国的野生稻居群之间、中国广西及广东的野生稻居群之间分别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相似性;而中国海南文昌的野生稻居群与东南亚4国的野生稻亲缘关系更近。供试野生稻有11个潜在的遗传分支,并且群体之间存在基因交流。【结论】供试普通野生稻整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纬度较低且临近东海岸的越南(VT)和中国海南文昌(WC)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加强收集亚洲各国的野生稻资源,充分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将对我国水稻育种工作的推进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亚洲 普通野生稻 居群 遗传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辉 陈灿 夏秀忠 杨行海 梁树辉 张晓丽 徐志健 农保选 张宗琼 冯锐
【目的】探究76份广西普通野生稻种质对褐飞虱的抗性与遗传多样性,为优异抗性水稻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来自临桂、贵港、邕宁、博白、横州、扶绥、玉林和防城港8个居群的76份广西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褐飞虱鉴定,利用筛选出的62对SSR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Structure ver 2.3.4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并构建聚类图,利用GenAlEx 6.5分析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并进行不同类群的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广西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褐飞虱抗性鉴定表明,表现为高抗、抗、中抗、中感的材料分别有7、34、31和4份。遗传多样性分析中,76份材料中共检测到66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含10.79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变幅为4~19个,其中稀有等位基因348个,占总数的52.02%,平均每个位点含5.613个;主要等位基因频率变异范围在0.158~0.855,平均为0.37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变异范围为0.260~0.894,平均为0.754;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变异范围为0.248~0.885,平均值为0.727。8个居群He表现为防城港>邕宁>贵港>博白>扶绥>横县>玉林>临桂,种质褐飞虱抗性与居群纬度和He无显著相关性(P>0.05),居群纬度与居群He的相关系数(r)为-0.822,达显著水平(P<0.05)。遗传结构分析显示,K=3时,供试种质可分为3个类群,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似;8个居群两两之间有85.71%的居群间表现为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基因流分析表明,防城港、博白、邕宁居群之间及贵港与扶绥之间基因交流频繁。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来源主要为个体内与个体间,群组间的变异比例较小。【结论】76份广西普通野生稻种质对褐飞虱表现出较好抗性与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新的褐飞虱抗性基因和优异等位基因,并转育创新抗性新种质,可用于培育多抗优质水稻品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卢源达 钟巧芳 王波 张敦宇 殷富有 王玲仙 程在全 陈玲
元江普通野生稻(YP)是一份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种质材料,同时其也拥有大量的抗性(R)基因。为了鉴定元江普通野生稻中含有目前已知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情况。以元江普通野生稻(YP)、渗入系后代(L214和G252)及其渗入系的感病亲本栽培稻合系35(HX35)作为供试材料,通过接菌鉴定、功能标记检测、同源克隆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来评价这些材料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接菌鉴定结果显示,YP、L214、G252对供试的白叶枯病菌C1、C2、C3、C4、C5、C6、C7、C9和PXO99~A均表现出抗性且病斑长度均小于2 cm;而HX35对供试的9个菌株均表现出感病且病斑长度远超6 cm。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检测结果显示,YP中含有Xa10的同源基因,HX35、L214、G252中含有xa23的感病同源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抗病基因Xa10与YP中的Xa10启动子的效应因子结合元件(EBE_(AvrXa10))区域序列差异较大。同样地,隐性感病基因xa23与HX35、L214和G252中的xa23启动子的效应因子结合元件(EBE_(AvrXa23))区域序列一致。qRT-PCR结果显示,在接了PXO99~A菌株24 h后,YP、HX35、L214和G252中的免疫反应被激活,而YP中的Xa10和HX35、L214、G252中的xa23在所有处理时间段内均未被诱导表达。由此推测,YP、L214和G252中可能含有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大辉 刘驰 马增风 张月雄 秦钢 阎勇 卢星高
利用4个广西普通野生稻与籼稻品种9311杂交后自交,构建F2群体,对其种皮颜色进行遗传分析。源自4个普通野生稻的黑色颖壳对来自9311的黄色颖壳现为显性遗传。通过杂交、回交和多代自交后获得多个农艺性状遗传稳定的黑颖壳水稻品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常规育种手段可以打破黑色颖壳与不良农艺性状的连锁,普通野生稻黑色颖壳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在育种上加以利用是可行的。
关键词:
水稻 普通野生稻 黑色颖壳 育种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鄢柳慧 钟琦 马增凤 韦敏益 刘驰 秦媛媛 周小龙 黄大辉 卢颖萍 秦钢 张月雄
【目的】抽穗期是影响水稻(Oryza sativa L.)区域适应性和产量的关键性状。鉴定早抽穗期基因对于丰富和完善水稻抽穗期调控网络,为品种适应性改良提供重要信息。【方法】以早抽穗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L33和晚抽穗的受体亲本93-11为研究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构建2个极早抽穗和极晚抽穗的DNA混合池;对其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和BSA-Seq分析定位抽穗期关联的区域,开发该区域内InDel标记进行精细定位,对定位区间进行基因预测和候选基因分析,确定LOC_Os08g07740为目标候选基因;随后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和等位基因分析。此外,还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LOC_Os08g07740上下游约40 kb范围内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该基因在Indica、Japonica和O. rufipogon 3个水稻亚群间的遗传和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在南宁自然长日照和自然短日照条件下,CL33的抽穗期均比受体亲本93-11短20—25 d;此外,在自然长日照条件下,CL33植株除了穗长变短和每穗粒数减少之外,其他农艺性状与93-11无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CL33早抽穗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被精细定位于水稻第8染色体短臂PSM8-6与PSM8-8标记间约100 kb区间内,该区域内有15个预测的候选基因。其中,ORF13(LOC_Os08g07740)与已知抽穗期基因DTH8/Ghd8等位;通过对ORF13基因的测序及序列比对,该基因全长888 bp,无内含子,编码295个氨基酸;与受体亲本93-11相比,CL33中的LOC_Os08g07740在第535—536位碱基和第820—821位碱基之间分别有6 bp的插入和9 bp的缺失,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因此,确定其为目标候选基因,暂命名为Os EHD8。进化分析表明,LOC_Os08g07740内,相较于O. rufipogon,Indica和Japonica的遗传多样性显著下降,其中,Indica减少了62.53%,Japonica减少了53.76%,而Indica和Japonica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该基因共有13个单倍型,其中Hap_2单倍型可能是3个亚群共同的祖先,不同的单倍型可能由于地理隔离或环境差异被分别固定在Indica和Japonica亚群内,以上结果表明,LOC_Os08g07740在3个亚群中经历了定向选择。【结论】Os EHD8是DTH8/Ghd8的功能性等位基因,在自然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均促进水稻提前抽穗。此外,携带Os EHD8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L33在自然长日照条件下,除了穗长变短和每穗粒数减少之外,其他农艺性状与受体亲本93-11均无显著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晨 穆平 陈亮 王象坤 孙传清
本研究用江西东乡普野和桂朝 2号的 115株 BC1群体 ,构建了一个长度为 1418.2 c M、包含 12 0个RFL P标记的遗传图谱 ,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 11.8c M。该图谱除第 1染色体短臂上的标记的顺序与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图谱不同外 ,其他染色体上相对应的标记的顺序及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基本一致。该图谱为定位栽、野之间重要的分类性状和农艺性状以及进一步研究野生稻进化到栽培稻的分子进化机理奠定了基础。利用该图谱 ,对控制株高的 QTL s分析结果表明 ,控制株高有 6个 QTL s,他们分别位于第 1,3,4 ,5 ,8和 9染色体上 ,其中位于第 1染色体 C95 5— R...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玲 黄红梅 肖应辉 刘雄伦 刘二明 戴良英
利用914对引物(848对SSR引物和66对SFP引物),对籼型广谱持久抗瘟水稻品种湘资3150和籼型感病品种CO39的基因组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81对引物(815对SSR引物和66对SFP引物)有扩增产物,扩增率为96.39%.共筛选到220对多态性引物,多态性检出率为24.10%.SSR标记的多态性检出率为23.58%,低于SFP标记的多态性检出率(30.30%).不同染色体间多态性检出率差异较大,第10染色体的供试引物多态性检出率最高,为30%;第9染色体的多态性检出率最低,为14.55%.不同碱基数目基序的标记间多态性检出率有较大差异,其中4碱基重复型的多态性检出率最高,为27...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兰 李智 郑杏梅 蔡英钦 罗敏 聂益勇
为了挖掘和克隆更多控制株高与分蘖的基因应用于水稻育种,利用多分蘖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少分蘖高秆南特号组配杂交组合F1并构建分离群体F2;并且对该群体的株高与有效分蘖数进行性状遗传分析以及基因型检测,利用IciMapping V3.0对株高与分蘖数进行QTL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两亲本的株高与分蘖数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345对分子标记对两亲本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南特号进行多态性筛选,共筛出194对差异明显的多态标记,多态率为56.23%;利用122对基因型清晰的多态标记对571株F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共获得33个与株高相关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谷静丛 王冲 王国琴 王鹏文
为了明确110份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更好地利用和改良玉米自交系,以代表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的4个标准测验种(丹340、黄早4、Mo17、K12)与106份普通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28对SSR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25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变异为4.46个,变异为2~10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值为0.85,变化范围为0.75~0.94。利用UPGMA聚类分析方法可将110份普通玉米自交系划分为6个类群。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SSR 杂交优势群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传清 王象坤 才宏伟 吉村淳 土井一行 岩田伸夫
通过对来自中国5个省(自治区)39份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和33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L.)的核DNA的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籼粳分化及其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元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本研究认为籼粳演化应该是多途径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