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39)
2023(8066)
2022(6846)
2021(6458)
2020(5100)
2019(11559)
2018(11320)
2017(21791)
2016(12032)
2015(13085)
2014(13330)
2013(13138)
2012(12524)
2011(11535)
2010(11829)
2009(10888)
2008(11072)
2007(10066)
2006(8899)
2005(8367)
作者
(34698)
(29062)
(28758)
(27654)
(18673)
(13940)
(13105)
(11074)
(11045)
(10797)
(9935)
(9556)
(9486)
(9406)
(9309)
(9013)
(8604)
(8581)
(8512)
(8410)
(7337)
(7160)
(7039)
(6747)
(6721)
(6639)
(6523)
(6325)
(5949)
(5802)
学科
(46775)
经济(46720)
管理(35762)
(34162)
(28926)
企业(28926)
方法(19699)
数学(16201)
数学方法(15922)
(14375)
(13117)
中国(13027)
(11658)
业经(10774)
(10587)
(10516)
(10430)
贸易(10427)
理论(10270)
(10182)
(9488)
银行(9470)
(9103)
(9084)
金融(9084)
(8762)
财务(8736)
财务管理(8723)
企业财务(8364)
农业(8317)
机构
大学(175908)
学院(174966)
(73987)
经济(72277)
管理(65454)
研究(62001)
理学(55629)
理学院(55012)
管理学(54087)
管理学院(53753)
中国(48169)
(38151)
(36722)
科学(35873)
(31760)
财经(29371)
研究所(28447)
中心(27859)
(27628)
(26903)
(26756)
(23498)
北京(23465)
师范(23302)
业大(23236)
经济学(23227)
(22033)
财经大学(21954)
农业(21648)
(21626)
基金
项目(108141)
科学(85513)
研究(79799)
基金(79230)
(69159)
国家(68575)
科学基金(58278)
社会(50693)
社会科(48079)
社会科学(48067)
(40485)
基金项目(40274)
自然(37552)
教育(37354)
自然科(36694)
自然科学(36679)
自然科学基金(36068)
(35303)
资助(33687)
编号(32185)
成果(28072)
(24974)
重点(24606)
(22891)
课题(22867)
(22722)
(22329)
教育部(21554)
创新(20811)
国家社会(20788)
期刊
(85811)
经济(85811)
研究(57934)
中国(35180)
(29513)
管理(26455)
学报(26298)
(25327)
科学(23948)
(22798)
金融(22798)
教育(21950)
大学(20000)
学学(18757)
农业(16859)
财经(15059)
经济研究(14085)
技术(13851)
(13036)
业经(12283)
问题(10529)
(10322)
国际(9286)
(8681)
理论(8276)
现代(8230)
(7971)
技术经济(7882)
世界(7633)
图书(7626)
共检索到2731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方阳娥  张慕濒  
货币政策有效性包含两层含义:理论有效性与实施有效性。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在正常情况下是理论有效的,但在经济危机期间,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大多数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是理论有效和实施有效的;货币主义肯定了货币政策的理论有效性,但坚持认为货币政策是实施无效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从根本上否认了货币政策的理论有效性;新凯恩斯主义和新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家同时肯定了货币政策的理论有效性和实施有效性。目前,经济学界的基本共识是:货币政策在短期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重要而持续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是,货币政策的长期效果体现在物价水平的变动上。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谢平  廖强  
当代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述评谢平廖强在西方货币理论文献中,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特指货币政策能否影响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而与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并无必然联系。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货币能够影响产出;第二,货币与产出之间存在稳定联系;第三,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崔建军  
本文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调控作用不在于货币政策本身,而取决于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的研究结论。中国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关键是要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环境,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炳志  王兵  
对市场结构有效性问题 ,有的借用配置效率来描述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 ,有的借用企业理论来描述企业组织内部效率 ,从而缺乏独立、统一的市场结构效率概念 ,使不同的市场结构失去了比较其有效性的共同基础。独立、完整、统一的市场结构的涵义应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效率基础上的市场机制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赵伟  
本文从常见研究视角和常用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最新文献展开综述。通过综述本文发现,参考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模型设定思路和量化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S-VAR模型作为重要工具的相关研究中存在的诸如"价格之谜"和"产出之谜"等问题,而且其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更有利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曾刚  
货币政策能够做到的,就是保持物价的长期稳定,借以稳定全社会的预期,并为市场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其他宏观调控手段的实施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姜蕾  
文章回顾了西方货币供给理论,结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及货币信贷投放情况的新特点,指出货币供给内生性不断增强的趋势,并提出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效用的对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崔建军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既不是利率也不是货币供给量,而是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因此,可用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Em=f(p')+f(y')+f(u'),并结合实际统计资料进行经验实证,进而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世美  
该文从货币政策有效性定义的不同观点着手,分别从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和实施有效性两个方面对国外和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且得出了一般性结论: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认为货币政策在长期内影响价格而对真实产出没有影响,短期内对经济具有持续的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案例研究表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具有显著效果,而大量的模型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绍荣  王天宇  
本文在更一般的不完全信息情形下,以货币政策为例,分析了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结果表明,当私人部门与政府部门存在不对称信息,政府部门具有信息优势时,最优经济政策与私人部门所持有的关于经济状态的信念有关。从福利的角度看,当现实经济状态对经济政策灵敏时,政府部门有公开经济状态信息的激励;反之,政府部门则有隐瞒经济状态信息的激励。因此,在市场经济的顶层设计中,除政府部门需要建立相关经济决策咨询机构外,还要推动独立的民间智库发展,使公众逐步摆脱信息劣势。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吴金友  
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问题是货币政策有效性争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以货币供应量、贷款利率和外汇储备衡量的货币政策对以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水平和物价水平衡量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有效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印文  裴平  
本文构造了中国货币电子化程度指标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指标,选取1995—2013年的样本数据,计算对应年份中国的货币电子化程度指标值和宏观经济形势指标值。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计量模型,对相关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主要结论是:中国货币政策本身的有效性较差,并且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具有滞后效应;但在中国货币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货币电子化明显改进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这种改进作用具有即时效应和滞后效应。因此,中国不仅要深化金融改革,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本身的有效性,还要在防范货币电子化可能产生风险的前提下,以积极的姿态,继续推动货币电子化进程,从而更加显著地提高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有效...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俞雅乖  
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得到了财政分权改革的推动,伴随地区经济发展而来的是环境污染,这使得财政分权的环境成本成为值得研究的议题。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我国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财政分权程度提高反而增加环境污染水平。进一步对财政分权与环境关系进行地区分析,发现因不同的地区特性而呈现不同的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影响机制。因此,需进一步改革财政分权制度和完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以减少污染排放并提高环境质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