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16)
2023(6764)
2022(5502)
2021(5480)
2020(4372)
2019(10308)
2018(10096)
2017(18113)
2016(9842)
2015(11578)
2014(11695)
2013(11433)
2012(10895)
2011(10132)
2010(10172)
2009(9495)
2008(9744)
2007(8544)
2006(7622)
2005(7340)
作者
(27386)
(22624)
(22572)
(21924)
(14640)
(10920)
(10311)
(8983)
(8798)
(8275)
(7920)
(7627)
(7424)
(7371)
(7273)
(7121)
(6683)
(6560)
(6476)
(6327)
(5945)
(5471)
(5400)
(5296)
(5173)
(5050)
(5008)
(4913)
(4574)
(4547)
学科
(45540)
经济(45487)
管理(26048)
(22137)
方法(18751)
(17948)
企业(17948)
中国(16668)
数学(15659)
数学方法(15543)
(10995)
贸易(10984)
(10926)
(10781)
(10258)
(9559)
(9139)
业经(9035)
理论(8932)
(8353)
银行(8350)
(8094)
(7652)
金融(7651)
教育(7281)
农业(6951)
(6931)
(6509)
(6353)
(6343)
机构
大学(149484)
学院(146481)
(69176)
经济(67940)
研究(54957)
管理(50541)
中国(44584)
理学(42410)
理学院(41886)
管理学(41314)
管理学院(41038)
(33245)
(32335)
科学(29391)
(27133)
财经(25488)
研究所(24265)
经济学(23956)
中心(23840)
(23414)
北京(22202)
经济学院(21460)
(21163)
(21012)
师范(20883)
(19618)
财经大学(19056)
(18139)
师范大学(17095)
(17060)
基金
项目(87811)
科学(69716)
研究(69097)
基金(65225)
(56133)
国家(55673)
科学基金(47067)
社会(45550)
社会科(43061)
社会科学(43055)
基金项目(32773)
教育(32771)
(29965)
资助(27645)
编号(27556)
自然(27077)
自然科(26463)
自然科学(26456)
(26410)
自然科学基金(26032)
成果(24259)
(21708)
中国(21306)
重点(20258)
国家社会(20116)
课题(19924)
教育部(19309)
(19046)
(18704)
大学(18106)
期刊
(79066)
经济(79066)
研究(52690)
中国(32962)
(25488)
教育(22111)
管理(20358)
学报(19405)
科学(19370)
(16778)
大学(15624)
(14942)
金融(14942)
学学(14136)
财经(13930)
经济研究(13896)
技术(12611)
(12252)
农业(11397)
(11224)
问题(10718)
世界(10016)
业经(9941)
国际(9818)
图书(7565)
技术经济(7172)
(6970)
(6900)
论坛(6900)
经济问题(6567)
共检索到234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姚星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以“使命”为驱动,它所追求的不是一种短暂的、易变的目标,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展现为永续发展的时间信仰维度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使命观在政治引领、思想教育、组织整合、作风塑造、纪律规范等五个方面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任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命题的过程中,在使命理念的渐进发展和实践中,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类型的特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欢  周德刚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者,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切实为人民谋幸福。当今新时代,我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国内外严峻形势,我党要居安思危,担当起新时代的历史任务。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金龙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与演进是一个过程,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历史成就的取得,逐渐形成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历史自信的内涵和视域不断拓展,历史自信的程度和水平日渐提升。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以党史自信为核心,是历史自信与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的交织,是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有机统一,既基于历史真实和历史事实,又蕴含国际比较和世界视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晓宽  李晓娟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本质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支持和认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是由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执政绩效等方面构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流变。文章认为,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关注民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功能,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凯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从萌芽、形成,到发展和丰富的百年历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百年历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也是“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时点。一些学者以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历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开拓性与前沿性探索,在研究内容、阶段划分、呈现形式上形成了新的特点和趋势,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迈向新的理论纵深,而且为开拓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喜平  何况  
分配制度调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西方分配理论无法解决社会贫富分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分配制度的剥削本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分配制度变革的目标和基本导向,紧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制度变革主线,坚持强制性分配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分配制度变迁相结合,致力于在先富与后富的统一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而且不断缩小了人民的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项久雨  舒靖钧  
党的二十大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征程上遵循的宗旨、坚守的作风和发扬的精神确立下来,重申了初心使命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意义。党的一百多年的奋斗史就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初心使命是一百多年来激励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在新的伟大征程上,牢记初心使命,必须推动初心使命制度化发展。首先,要明确初心使命制度化核心意涵,初心使命制度化是指制度主体即中国共产党将蕴含初心使命的思想观念、价值共识以一定的方式展开,实现初心使命制度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过程。其次,要全面把握初心使命制度化的显著特征,其主要包括稳定性与持续性,广延性与扩散性,约束性与规范性。再次,要深入探析初心使命制度化的实现路径,其主要从理论武装、思想认同、政治品格培养、传播环境优化、制度机制构建五个方面展开。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吴星泽  喻斯敏讷  王月丽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观。这一分配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以"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目标,以解决当时经济社会主要矛盾为出发点,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未来应通过赋予劳动者剩余分配权利,提高劳动者的分配地位,节制资本权利,体现物为人所用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保障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等措施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分配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邓金钱  
百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成就充分证明,“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本文立足2020年全面消除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一人类发展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的历史方位,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减贫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减贫创造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减贫夯实体制保证和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推动减贫进入相对贫困治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的理论贡献可概括为坚持实现共同富裕的初心使命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论、坚持以发展促减贫的物质基础论、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的方法遵循论、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论、坚持贫困群众为主体的内生动力论、坚持求真务实真扶贫的历史检验论等“七论”,形成系统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徐明  陈文博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学理基础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社会建设思想的精髓。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历程;从现实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现实之基是立足本国发展实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实践进路要求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建设的全面领导、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实现以共同富裕引领社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增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司红十  王清海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它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证明,我党所采取的统一战线政策是领导革命和建设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杰  曾华锋  
党内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党的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集中反映,是政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形成发展的党内政治文化,为党的自身建设、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党的领导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党内政治文化助力思想建党、制度建党、从严治党,为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蕴含的真理力量、人格力量、组织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文化支撑;引领奋进目标、凝聚一切力量、形成政治认同、塑造先进性形象,为实现党的领导提供了鲜明价值引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德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把青少年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大计,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100年来,党领导下的人民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并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了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培养了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批人才;锻造了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办教育,坚持教育公平,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教师为本,坚持依法治教,坚持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党教育发展的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新的历史时期,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引导当代青少年儿童坚定理想和信念;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升教育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不断探索教育工作新思路新举措。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巧玲  杨剑刚  侯晓东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党的奋斗历程之中,据此推动并形成了党的经济安全思想。党的经济安全思想经历了启蒙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四个阶段。对党的经济安全思想的总结既是对建党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把握。通过梳理建党以来经济安全思想的演变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为了应对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确保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邹璠  周力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实现减贫与发展的奋斗史。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思想进行理论剖析与经验总结,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思想的演进脉络与逻辑,并基于近现代数据的历史对比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减贫成就。研究发现:(1)中国共产党的减贫思想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探索阶段(1921-1949年)、以制度为保障和以救济为手段的思想形成阶段(1949-1978年)、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路径的思想发展阶段(1978-1986年)、以培育内生动力为导向的思想完善阶段(1986-2012年)、以精准扶贫为方略的思想创新阶段(2012年以后);(2)中国共产党减贫思想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依循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理论演进、从共享式增长到特惠式扶贫的战略演进、从政府包揽到多方联动的主体演进、从关注物质兜底到多维赋能的目标演进;(3)历史数据比对显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减贫成效斐然,农民生产与生活条件呈现质的飞跃。现阶段,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党和政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要目标,我国应在防止返贫的基础上,重视相对贫困问题,采用城乡统筹的方式促公平、谋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