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80)
- 2023(3691)
- 2022(3052)
- 2021(2512)
- 2019(4559)
- 2018(4402)
- 2017(8307)
- 2016(4131)
- 2015(4733)
- 2014(4831)
- 2013(4974)
- 2012(5028)
- 2011(4892)
- 2010(5109)
- 2009(5041)
- 2008(4622)
- 2007(4203)
- 2006(4100)
- 2005(3869)
- 2004(3443)
- 学科
- 济(47413)
- 经济(47392)
- 地方(14073)
- 管理(11522)
- 地方经济(11411)
- 方法(11262)
- 数学(10139)
- 数学方法(10105)
- 中国(8024)
- 业(7973)
- 学(7484)
- 业经(6993)
- 经济学(6140)
- 企(5918)
- 企业(5918)
- 农(5616)
- 环境(5190)
- 发(4682)
- 产业(4601)
- 融(4576)
- 金融(4576)
- 制(4529)
- 体(4404)
- 和(4165)
- 农业(4133)
- 资源(4053)
- 总论(3996)
- 财(3864)
- 信息(3838)
- 及其(3680)
- 机构
- 大学(75059)
- 学院(74798)
- 济(45241)
- 经济(44574)
- 研究(30738)
- 管理(25709)
- 中国(22516)
- 理学(21607)
- 理学院(21327)
- 管理学(21066)
- 管理学院(20923)
- 财(17678)
- 经济学(15977)
- 科学(15815)
- 所(15512)
- 京(15204)
- 财经(14107)
- 经济学院(13981)
- 研究所(13848)
- 经(12665)
- 中心(12558)
- 江(11267)
- 院(10458)
- 财经大学(10200)
- 北京(9901)
- 科学院(9738)
- 社会(9737)
- 范(9333)
- 师范(9282)
- 经济研究(9273)
- 基金
- 项目(43137)
- 科学(34542)
- 基金(32350)
- 研究(32019)
- 家(27527)
- 国家(27320)
- 社会(23553)
- 科学基金(23396)
- 社会科(22419)
- 社会科学(22413)
- 基金项目(16266)
- 省(15847)
- 教育(13689)
- 资助(13483)
- 自然(12826)
- 划(12801)
- 自然科(12511)
- 自然科学(12509)
- 自然科学基金(12275)
- 济(11524)
- 经济(11431)
- 编号(11391)
- 发(11028)
- 国家社会(10565)
- 重点(9808)
- 部(9682)
- 成果(9641)
- 发展(9630)
- 展(9520)
- 教育部(8726)
共检索到123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道格拉斯·C.诺思 胡志敏
作者认为 ,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是提高经济绩效的重要先决条件。我们处于经济变迁的动态世界中 ,可我们用来理解世界的理论是静态的 ,而且是理想化的。我们用来理解和控制动态变迁着的世界的手段也实在不足以解决问题。过去 10年来 ,为重构俄罗斯经济所作的探索和努力就是非常好的例证。作者认为经济变迁是一系列变迁的结果 :一是人类的数量和质量的变迁 ;二是人类知识存量的增加 ,尤其是涉及到人类对自然的控制的知识发展 ;三是决定社会激励结构的制度模型的变化。因此 ,完整的经济变迁理论是将这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关键词:
经济变迁 制度变迁 信仰体系 正式规则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宋宗宏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周冰
诺思假定:第一,人类社会是非各态历经世界,其基本特征是不确定性;第二,人类为了理解和控制环境,即建立秩序的努力无所不在。人类通过个体的心智模型产生的信念形成社会文化,以此来感知世界,并依所持有的信念理解环境变化、规范社会和塑造未来;从应对物理环境的不确定性转到人文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从人格化交换向非人格化交换的转变,是人类演化遇到的最大挑战;由于人类的文化信念里包含着非理性和错误的认知,因此历史上的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包括苏联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多数都不能有效地应对这种变化;西方世界的兴起和美国的成功反映出实现长期经济增长需要构建具有适应性效率的结构和体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凤林
转轨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中一个既充满活力、又纷争激烈的新兴理论分支,它适应体制转轨的热潮而诞生,伴随转轨实践的深化而发展。20多年来,转轨经济学者关于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与挑战。本文较系统地梳理了当代转轨经济研究比较复杂的思想发展线索,深入地解析了各派学者关于制度变迁问题的若干重要理论争论及其方法论基础,并简要探讨了转轨经济研究成果对于当代经济学一般发展的理论意义及其对于转轨国家实践、特别是中国深化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林秀 欧阳琳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是中国目前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没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美国为研究对象,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美国20世纪以来的产业结构变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经济可持续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内驱力,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变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段强
一、我国国有企业组织 领导体制和治理机制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有企业组织领导体制和治理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 管理民主化(1949~1952年)。解放以后,我们在一部分国营工业企业中建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在生产行政管理方面实行厂长负责制,并同管理民主化结合起来。管理民主化的中心工作,是真正搞好工厂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厂长以及工厂的党组织与职代会的代表组成。各厂矿的管委会是在厂长和经理领导之下的各厂矿的领导机关,由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庄子银 邹薇
中国经济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始终渗透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复杂影响。中国经济改革路径的性质应界定为"帕累托改进"过程,"改革过程会是非帕累托改进"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将静态描述与动态优化分析结合起来考察改革的调整成本,中国必须选择渐进式改革路径。改革过程中,应适时地将边际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推进;较一低层次的局部改革应尽可能一步到位;要尽可能扩大有利于改革的政治支持,减少不利于改革的寻租行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东卫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文
一、西方政府职能变迁的理论和实践 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一个动态范畴,随着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的演进、政府的经济职能因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本短缺是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对短缺资本要素的追逐必然导致对货币的追求,于是“重金”和“贸易出超”成了当时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两大支柱。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市场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齐秀琳 王鑫
本文为新中国成立伊始至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组织变迁提供一个政治经济学诠释,并探讨该段历史进程对当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在本文框架下,合作化运动与人民公社的建立与调整被视为主导信念与现实之间不断互动、有其内在逻辑的制度变迁过程。传统的劳动互助思想、社会主义信念体系和苏联的榜样作用、源自战争年代的牺牲精神共同构成了推行农业集体化的信念来源。该信念不仅主导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不断升级与人民公社制度的发轫和调整,而且在现实的反作用下持续演进。以史为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须充分考虑相关信念分布与主导信念的实现机制、稳中求进、充分重视利益分配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任崇强 翟国方 吴云清
基于经济增长系统中增长要素指标的敏感性和制度因素的应对性指标,建立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模型和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权重并对中国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进行演变过程和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979—2013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呈现逐渐从极高度的脆弱性向极低度的脆弱性演变态势。相关关系发现,脆弱性和增长敏感性关系不大,脆弱性和制度的应对性呈现中度负相关。滞后模型发现,经济制度应对增长系统的脆弱性存在2年的滞后期。影响因子分析发现,一些制度性障碍是导致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的主因。经济制度下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选择出适应性的制度路径以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制度变迁 经济增长系统 脆弱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吕炜
(二)“后短缺时期”及“双二元结构困境”。 对财政退让政策的评价,客观的看法应该是,作为近20年改革的支撑点,它承担了支付改革成本、创造体制变革空间的任务,在财政的分权、放权、让利等过程中,企业和家庭部门得以成长,商品交换的基础关系得以确立,金融成长并实现了对传统财政职能的替代,非国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并在机制上形成“示范效应”,社会再生产四环节逐渐健全并顺畅运行。进入1998年全国主要商品供求监测已全部处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状态,1999年上半年供过于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吕炜
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运行已经由“短缺时期”进入到“后短缺时期”,财政政策取向由财政退让到财政进取的变化适应和推进了这一变迁,使经济运行在不同的时期均趋向于良性循环的状态,同时也实现了财政自身的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孟宏斌 崔茜雅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历经波折,主要聚焦于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体制、财政税收制度以及城乡发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建党一百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同时,党在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和政策扶持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梳理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在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夏小林 孙安琴
中国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发展方面的进程既定格局,均受到国内、国际背景的规定。迄今为止,以1992年为主要界线,经济特区经历了两种有显著差异的发展背景。 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既有突进,也有局限性。90年代国内、国际背景的加速演进,汇聚成了经济特区面临大挑战的场景,改变了其在全国的综合性的优越位势。经济特区需要在国内各区域之间相对平等的、多元化的进取格局中,实事求是地选择新的发展立足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完成阶段性的转变,实现新的跃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