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56)
2023(7543)
2022(6140)
2021(5955)
2020(4914)
2019(11178)
2018(10944)
2017(18852)
2016(11469)
2015(13019)
2014(12486)
2013(11352)
2012(10280)
2011(9603)
2010(9967)
2009(9022)
2008(9103)
2007(8268)
2006(7305)
2005(6846)
作者
(28147)
(23361)
(23289)
(22122)
(14694)
(11096)
(10620)
(9097)
(8912)
(8541)
(7962)
(7910)
(7474)
(7467)
(7269)
(7180)
(6988)
(6856)
(6827)
(6782)
(6131)
(5657)
(5580)
(5450)
(5368)
(5212)
(5203)
(5179)
(4725)
(4682)
学科
管理(32831)
(31720)
经济(31658)
(29361)
(26400)
企业(26400)
教育(20709)
中国(16531)
技术(13539)
方法(12010)
理论(11279)
(10316)
(10030)
数学(9546)
数学方法(9300)
技术管理(9205)
(9112)
(8769)
业经(8329)
教学(7876)
(6481)
银行(6468)
(6192)
(6155)
(5997)
(5978)
金融(5978)
(5858)
财务(5840)
财务管理(5828)
机构
大学(149853)
学院(144970)
研究(51879)
(50673)
经济(49373)
管理(49048)
理学(41717)
理学院(41121)
管理学(40232)
管理学院(39888)
中国(33225)
(33117)
教育(31959)
(30287)
师范(30149)
科学(29195)
(26244)
(25184)
师范大学(24802)
(24335)
研究所(22511)
中心(22273)
北京(21799)
技术(20172)
财经(19961)
(19075)
(18854)
职业(18711)
(18138)
(18010)
基金
项目(91336)
研究(76382)
科学(74204)
基金(62666)
(53604)
国家(52947)
社会(46855)
科学基金(44997)
教育(44014)
社会科(43945)
社会科学(43936)
(37434)
(33629)
编号(33187)
基金项目(31812)
成果(30045)
课题(27061)
自然(25958)
自然科(25353)
自然科学(25345)
自然科学基金(24894)
资助(24087)
(22780)
重点(22322)
(22281)
(22102)
规划(21072)
(20656)
创新(20590)
(20270)
期刊
(57566)
经济(57566)
教育(55113)
研究(54624)
中国(43796)
(21977)
管理(20281)
学报(19401)
科学(18464)
技术(18274)
大学(16621)
(15939)
职业(15124)
学学(13766)
(11560)
金融(11560)
财经(10784)
农业(10408)
技术教育(10212)
职业技术(10212)
职业技术教育(10212)
(9465)
论坛(9465)
(9321)
业经(8795)
经济研究(8762)
科技(7512)
图书(7361)
(7247)
问题(6965)
共检索到2356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鄢烈洲  陈绍华  
新《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学校、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等从不同视角给予学理阐释和政策释义,引发职业教育现象级的新热点,达成新法站位高、立意深、观念新、内涵广等跨界共识。但仍有研究偏重实践维度的阐释,理论框架嵌入不足。本文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性二分法理论,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个维度对新《职业教育法》进行了剖析解构与理性思辨,并对其价值取向和法律逻辑等进行再认识。据此提出,虽然新《职业教育法》从立法层面是一部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善治良法,但在实施层面,仍需借助地方立法、非均衡赋权政策试验等,重点完善省级层面职业教育中观政策生产供给,消除法律留白和政策叠加,使新《职业教育法》赋予的权利、义务落地生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伟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二元范畴在职业教育场域中具有丰富的表征形式,并且形成了职业教育在功能属性、课程属性和人才属性方面的二元困境,主要表现为两者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随着新技术时代的到来,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通过加强沟通理性以实现两者的统一,具体策略即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指导,将实践性知识融入课程内容开发中,以深化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为培养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占梦君   谢莉花  
职普融通是构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当前,职普融通的工具性价值已在我国得到普遍认可,但对其应然价值取向与本体目标分析的研究较少。基于马克斯·韦伯的理性二分法,职普融通在价值取向上应克服极端的工具主义倾向与片面的价值主义倾向,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重维度的统一。在目标向度上,应逐步超越工具理性,从追求兼具横向与纵向平衡的产业人才结构到建构基于主动选择的类型分流教育,最终落实、统一到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终身成长与全面发展上来。在推进策略上,应指向产业、教育与人的基础性、中介性与终结性三重目标维度,通过完善教育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与时空结构来推进职普融通。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许源源  
认为MPA教育的教育目标、办学思路、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中既展示了价值理性,也包含有工具理性,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MPA教育的工具理性显得更为突出,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提出有必要以价值理性为主导,以工具理性为载体,重构MPA教育,使之全面发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立新  来钇汝  秦丹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实践价值与发展前景,在教育领域却遭遇了巨大阻力,其根源在于当前智能教育领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与博弈。智能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可以通过辩证的方法实现协同统一。智能教育应坚守“培育学生生命自觉”的使命,禁止用技术“神话”催生教育焦虑,尊重教师工作的创造性,防止技术凌驾于教师“主体”之上并把技术的工具属性强行赋予教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任君庆  
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是新《职业教育法》的新规定,落实该项规定具有重要意义。类型教育、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三个维度阐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各有侧重,类型教育维度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要全面把握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同为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三个核心理念;体系构建视维度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需要在“体系内部”和“体系之间”两个方面着力;经济社会发展维度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技能社会建设等三个方面。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袁平凡  
历史地看,劳动教育价值的政治逻辑经历了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过程;经济发展逻辑经历了从单一缓解就业压力到提供高质量劳动力资源的过程;个人价值逻辑经历了从提高综合素质到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劳动教育内涵经历了从重视用劳动进行教育,到重视呈现劳动本身工具价值理性的过程:一方面,不断拓展劳动的经济内涵,发展技术劳动和创新劳动;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劳动伦理内涵和法治内涵,发展诚信劳动和合法劳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重在整合专业技术实习和劳动教育,体现了职业教育类型化方法结构特征。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进一步坚持并发展社会本位原则和职业教育类型化原则,并突出学生主体性原则。教育内容上,坚持体力劳动的传统,同时也要重视创新、诚实和合法劳动教育等;教育方法上,应置入现有课程体系,体现系统性,融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现针对性,渗入日常生活教育管理,体现常态性。同时,应系统全面深化制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社会也要承担劳动观念变革的责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宏  
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技术思维的僭越,人性发展的圈囿,情感沟通的缺位等问题。为了克服教育技术发展面临的困境,达成对技术异化的超越,需竭力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整合。人和技术的双重性为其有效整合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规定了其整合的限度。历史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谐共生以及当下在其他领域的再次整合为其提供了范例。欲使教育技术发展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效融合,我们需转变"技术至上"观念,使"人机对话"有效促进"人际对话";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使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回归"以人为本",使教育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和谐共生。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蕾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素质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和人才培养导向也应当随之转变。工业文明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发展的两种价值理念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应当得以整合,教育过程中技能训练、经验积累与人的本性与自由发展应走向统一。职业教育应当走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相整合的创新之路,逐步从求数量和规模发展转入到求质量和内涵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于人的需求及人的未来发展方向。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周晶、万兴亚在《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第8期中撰文指出,在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关注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两个维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North)提出了制度变迁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正式制约(例如政策等)、非正式制约(例如习俗等)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因此,作者从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两个维度来探讨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边国英  
价值涉及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价值观即是主体对客体效用的判断标准。职业价值观是主体(从业者)对客体(职业)的价值、目标、意义等的态度和看法。本研究对构成审计人员职业价值观的两个方面——国家审计的职业特征和审计人员的价值追求进行了分析,并对二者如何有机结合形成审计人员价值观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玉琴  
本文以现行《统计法》为参照,从如何杜绝权力干预统计、强化统计机构管理职能、切实规范统计行政行为、夯实各级政府统计责任、加大调查资料保密力度、健全统计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引入国际统计规则理念等7个方面,对新《统计法》所确立的各项法律制度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新《统计法》进一步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是我国统计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对于切实维护统计数据质量、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将发挥更好的保障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滕珺  
作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教育类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60余年的历史中始终引领着国际教育理念的发展。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会决议"为研究对象,利用N-Vivo8.0系统地分析各个时期主流教育理念背后的价值取向,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基本教育"极其推崇价值理性,60年代转向了以工具理性为导向的"教育规划",70年代价值理性在终身教育的思潮中得以回升,而经历了80年代的组织发展危机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终于在90年代提出的全民教育中得以融合。由此可见,价值理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变的内在追求,而工具理性又是其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只有还原价值理性和工具...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鹏超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提高人的素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内涵上互通、互补,在功能上互动,两者统一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共同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路径主要是:将价值理性科学地融入专业教育,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融合的课程内容,搭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融合的实践平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