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81)
2023(3151)
2022(2571)
2021(2643)
2020(1981)
2019(4687)
2018(4728)
2017(6836)
2016(4851)
2015(5536)
2014(5624)
2013(4477)
2012(4222)
2011(3866)
2010(4216)
2009(3442)
2008(3300)
2007(3115)
2006(2903)
2005(2714)
作者
(10231)
(8466)
(8381)
(7980)
(5523)
(4133)
(3982)
(3497)
(3126)
(3121)
(3029)
(2759)
(2728)
(2724)
(2712)
(2699)
(2675)
(2523)
(2510)
(2381)
(2343)
(2164)
(2116)
(2029)
(2010)
(1972)
(1922)
(1809)
(1794)
(1779)
学科
教育(18315)
中国(10184)
(7387)
经济(7368)
(5820)
理论(5780)
教学(5371)
管理(5305)
(4360)
(4275)
企业(4275)
(3954)
发展(3678)
(3555)
(3454)
(3249)
改革(3145)
研究(3116)
思想(3067)
高等(3058)
政治(2966)
技术(2882)
教育改革(2790)
思想政治(2766)
政治教育(2766)
治教(2766)
德育(2741)
学校(2579)
学法(2378)
教学法(2378)
机构
大学(58787)
学院(53169)
教育(25900)
研究(23941)
(19143)
师范(19097)
师范大学(16124)
(14524)
(13973)
经济(13423)
管理(13203)
科学(12992)
(11498)
理学(11124)
理学院(10849)
职业(10731)
研究所(10529)
中国(10511)
管理学(10457)
管理学院(10324)
北京(10309)
技术(10154)
教育学(10088)
(9566)
中心(9407)
(8581)
教育学院(7409)
职业技术(7326)
(7119)
研究院(7109)
基金
项目(32720)
研究(32375)
科学(27443)
教育(23741)
基金(20266)
社会(17939)
(17752)
国家(16984)
社会科(16597)
社会科学(16591)
成果(16083)
编号(15825)
课题(14558)
(14070)
(13702)
科学基金(13206)
(12769)
规划(10588)
基金项目(9589)
(9410)
(9370)
项目编号(9346)
(9306)
重点(9103)
教育部(8801)
研究成果(8685)
(8395)
(8323)
(8279)
阶段(8259)
期刊
教育(44202)
研究(27969)
中国(22077)
(15867)
经济(15867)
职业(10538)
技术(8363)
技术教育(6936)
职业技术(6936)
职业技术教育(6936)
学报(6558)
大学(6472)
科学(5968)
(5099)
(5098)
论坛(5098)
(5014)
高等(4910)
管理(4640)
成人(4599)
成人教育(4599)
高等教育(4371)
学学(4213)
(4177)
农业(3809)
发展(3680)
(3680)
比较(3621)
职教(3585)
图书(3062)
共检索到94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庆昌  
<正>作为认识对象的家庭教育实际上一点也不复杂,它无非是由家长主导的指向子女的积极性干预。但对于作为实践主体的家长来说,家庭教育却是一个能令他们头疼甚而焦虑的事情。审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可以发现,其中固然有不得其法的困扰,但处于首位的并不在方法和技术方面,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心理纠结。且不说抱着认识的目的,仅仅为了纾解家长的心理纠结,我们也应该走进现实的家庭教育,指出其中的症结,言明其中的原理,如此或可启发家庭教育主体的理性运用。由于一切非技术之难必然关涉具体事情中的核心关系,因而我们可以从作为教育主体的父与母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家庭与学校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理解我们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之难。
关键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曹长德  
当今中国,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无一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倾注大量的心血,这固然令人欣喜,但与此同时,部分家庭教育现状与结果却让人忧虑。例如:一些家长不顾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和孩子的兴趣需要,违背孩子的意愿,一味偏重对孩子进行知识的灌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宗秋荣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学习观——终身学习。这种学习观认为,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并倡导人类社会向学习化社会迈进。适应这个潮流,我国不少有识之士也在对我国传统学习遗产的挖掘和对现代学习思想吸纳的基础上,努力探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勉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和日本福岛大学合作科研项目《中日两国地域文化·家庭与学校教育关系的比较研究》计划,中日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北京地区和日本福岛地区部分中小学及社会教育机关进行了教育考察。为了了解家庭结构变迁给子女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希望及家庭教育的内容等问题,我们进行了有关的调查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重涵  张俊  刘莎莎  
现代家庭教育是在现代家庭制度中,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和社会交往活动,是历史和社会建构的产物。从教育原型看,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比学校教育更接近教育原型的教育类型。从与学校教育关系看,家庭教育经历了从教育作用与社会成员资格认可制度合一,到整体教育向单一的现代学校让渡,再走向家庭的教育作用与学校的社会认可,以及家庭对教育代理权逐步收回的矛盾过程和趋势;生活教育与系统知识教育分别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两条主线并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从与现代家庭的关系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自我教育、教养和教育统一的过程;家庭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着宏观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与变化和儿童的生命历程之间的中介性制度作用;儿童接受现代家庭生活不同形式的影响,并接受父母对其整体教育和社会经历的期望、规划和安排。现代家庭教育呈现一种家庭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影响、家庭生活和父母教养组成的嵌套结构,家庭教育的新的概念体系由此演绎。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闫玉  
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三个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目前,家庭教育向高等学校的延伸日益明显,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强化问题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文章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并探索了强化大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对策。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在花  
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了实施幸福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在对幸福家庭教育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已有研究存在弊端的基础上,构建了幸福家庭教育实施方略:学做幸福家长;树立幸福家庭教育理念;走出传统家庭教育的误区;建立学习型家庭。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姚本先,何军  
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姚本先,何军近年来,家庭教育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这已是共识。但也不能忽视大潮下的潜流——家庭教育过度化倾向。据《中国妇女》杂志一篇署名文章,在对231名青少年学生的调查中,有34%的学生认为父母双亲对他们“关心过度”...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雷江华  孙菊莲  
本文从家庭教育观念、态度、方法、目标、内容等五个方面来探讨了盲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特别是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教育,小到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一代人的教育和培养,需要从小抓起。因而,面向少年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根基。优化国民教育体系,就要从优化基础教育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良  张立冬  
本文从理论层面深入考察家庭结构对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效果及影响机制。基于2013—2014学年和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两期数据,采用OLS和Ologit回归方法以及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检验家庭结构对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家庭结构会影响农村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发展,与父母双方共同居住的青少年的不良社会行为发生率要低于单亲居住或双亲非同住的青少年,其作用效果在父母之间有差异,总体来看母亲在规范农村青少年不良行为发挥的作用要大于父亲。其次,家庭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父母监管与理解两种途径作用于子女不良社会行为的发展,父母监管在家庭结构影响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作用要强于父母理解。再次,家庭结构对农村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与地区差异,女性负面影响大于男性,西部负面影响大于中东部。最后,选择工具变量法以及PSM进行稳健性检验,仍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由于青少年社会行为发展不仅影响自身的人生轨迹,而且关系着国家经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农村“双亲非同住或单亲同住家庭”对青少年社会行为发展的负面影响,应引起政策研究者和学界的高度重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