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80)
- 2023(12319)
- 2022(10848)
- 2021(10598)
- 2020(8883)
- 2019(20770)
- 2018(20942)
- 2017(38827)
- 2016(22392)
- 2015(25599)
- 2014(26018)
- 2013(24865)
- 2012(22912)
- 2011(20471)
- 2010(20511)
- 2009(18506)
- 2008(18161)
- 2007(16008)
- 2006(13921)
- 2005(12110)
- 学科
- 济(79764)
- 经济(79672)
- 管理(59643)
- 业(54579)
- 企(48057)
- 企业(48057)
- 方法(42187)
- 数学(35929)
- 数学方法(35257)
- 中国(24948)
- 教育(23859)
- 学(20341)
- 理论(19452)
- 农(19387)
- 财(19037)
- 业经(17361)
- 地方(15212)
- 和(14013)
- 技术(13540)
- 贸(13313)
- 贸易(13305)
- 易(12900)
- 制(12694)
- 农业(12634)
- 务(12557)
- 财务(12485)
- 财务管理(12461)
- 教学(11845)
- 企业财务(11829)
- 环境(11682)
- 机构
- 大学(310344)
- 学院(304673)
- 管理(118019)
- 济(106298)
- 经济(103512)
- 理学(103129)
- 理学院(101861)
- 研究(99980)
- 管理学(99462)
- 管理学院(98890)
- 京(67711)
- 中国(67666)
- 科学(64444)
- 范(51596)
- 师范(51243)
- 所(50078)
- 财(48064)
- 研究所(45890)
- 业大(44963)
- 农(44917)
- 中心(44761)
- 江(44671)
- 北京(43532)
- 教育(41825)
- 师范大学(41708)
- 财经(39240)
- 技术(36770)
- 州(36746)
- 院(36060)
- 经(35643)
- 基金
- 项目(208749)
- 科学(164888)
- 研究(157196)
- 基金(147833)
- 家(127662)
- 国家(126428)
- 科学基金(108379)
- 社会(94379)
- 社会科(89117)
- 社会科学(89094)
- 省(83237)
- 教育(80448)
- 基金项目(77945)
- 划(71782)
- 自然(71360)
- 自然科(69748)
- 自然科学(69735)
- 自然科学基金(68393)
- 编号(66974)
- 资助(62102)
- 成果(57072)
- 课题(48739)
- 重点(47491)
- 部(47098)
- 发(44000)
- 创(42938)
- 项目编号(41666)
- 教育部(41003)
- 大学(40077)
- 年(39822)
共检索到4432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郑娅
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应建构为理解型文化研究者。理解并树立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理念、认识并塑造教师角色的特殊内涵、实践并提升教育智慧是建构理解型文化研究者的定向、基础和催化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程良宏
培养"文化理解型反思性实践者"是多元文化时代下双语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双语教师的文化理解型反思性实践者角色,是其作为教书育人专业人员的本体性身份和其所在的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处境的客观需求。培育双语教师的多元文化理解和鉴赏力、培养双语教师理性的跨文化对话意识与能力、注重双语教师文化认知转换训练是将双语教师培养成文化理解型反思性实践者的可能路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宁虹
本文阐述作者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观念的理解,概要介绍教师成 为研究者的兴起和发展,依据有关国际资料和作者的尝试,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行途径。其中,对弗兰德互动分析的改进努力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的联系,涉及教师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耀威
校本教研是解决学校改革与发展中问题、解决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生态型教师培训策略。走向有效校本教研,基层学校必须关注四个要素:"教师士气"、"问题聚焦"、"资源利用"与"成果概括"。
关键词:
校本教研 士气 问题 资源 概括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傅淳华 张晓轩 段伯渊
纵观国内学术界,学者们对于教育研究者素养的研究往往缺乏情感之维。但学术研究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劳动,因而有必要以教育研究者的文化共情为切入点,以期为教育研究者的情感涵养乃至生涯发展提供启示。归根到底,教育研究者的文化共情作为教育研究者共情能力的重要构成,指向于对研究对象文化境遇的理解等,有着群体性、历史性、反思性等诸多特点。着眼于教育研究的本然特质,教育研究者的文化共情无论对于教育理论进步抑或教育实践发展,都有其重要意义。而探究教育研究者文化共情的内在结构,其主要由历时性、共时性、层次性三维构成,多维协同推进教育研究者研究进程的具体展开。而若要整体推进教育研究者文化共情的发展,则须倚赖教育研究者应然立场的确立、情感素养的培育、具体实践的探索等多方面的协同构建。
关键词:
教师 共情 文化 文化共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白亮
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特征,使学校中的教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教学情境,教师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的相关知识,能够处理多元文化情境中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多元文化教师,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教师教育的理想。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师资培养中,忽视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缺乏跨文化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训练。本文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对多元文化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及其教育的方法与策略进行思考,以期对我国民族地区跨文化师资的形成提供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教师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徐斌艳
学生不是简单地储存他学到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以一个特别的、个人的方式学习。因此教师是否愿意去理解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学生的理解者,是促进教师有效教学的保障。我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落实,一方面从学生的认知上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与错误,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原有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对所学科目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学生的情感上去理解他们,去接纳学生、重视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让学生有安全感。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理解者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沈骑
知识经济给传统教师角色带来了强大冲击,教师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困惑。本文分析指出,后现代知识观为教师反思和审视自身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教师理解自身的新角色、适应新的变化,同时指明了教师角色后现代转向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
教师角色 后现代知识观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李景峰
从本质上说,对读物进行取舍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他们因不同的目的与兴趣而独立决定是否阅读或如何阅读,但是,正如广告已经潜移默化地主宰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一样,阅读也面临着文化知识推销者们强大的宣传与渗透。它包括读者阅读什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启亮
一吴亮奎博士的《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一书将要出版,嘱我写序。我愿意就这本书写几句话。不只是因为我读过它最初的研究思路和构想,读过它从书斋到田野、从田野到书斋的写作过程,读过它在艰难的推敲中迟迟画不上句号的几种初稿。也不只是因为我曾有过与作者相似的学术经历和相通的教育情怀,在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变革问题上,我们有许多相近的看法。而且是因为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个普适的话题:教育学研究什么?我们该做什么样的教育学研究者?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旭东
教师教育大学化意味着没有教育学院的大学要建立教育学院,而有教育学院的大学必须在原有教育学院的制度功能上进行转型,意味着:要建立多项目或多层次结构的教师教育制度,建立教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确立教师学位新观念,处理教师执照和证书之间的关系,确立教师教育者地位,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平衡,解决教育学院与文理学院之间、教育学院的教授与文理学院的教授之间、教师教育者与教育理论家之间的矛盾,处理教师教育大学化与教师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教师教育大学化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教师教育 大学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刚 李树英
为探寻"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要求与培养规律,本文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选取中国、美国、芬兰三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于韦斯屈莱大学)设立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为样本,运用NVivo12进行编码后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显示:三个课程方案文字表述特点呈现"传统"和"创新"两种样式;根据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分别对应"教育基本理论主导型""学科教学的知识能力主导型"和"学习与研究能力主导型"。通过比较发现"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突出学习、教学、研究能力;高起点、重研究、多实践、适切性是我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有待强化之处。各国培养均需顺应时代趋势,厘清"全科"内涵,共求培养之"道"。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信茹 王东林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类学家的"田野"不再局限于固有"方位"和实体空间,而逐步拓展至网络虚拟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研究者不仅是网络文化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更是对社区和研究对象做出积极贡献的"创造者"。作者以自己的田野经验和个案研究为例,将网络民族志视作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共同进行的"文化实践"活动。这样的研究视角和以往网络民族志相关研究较为不同。同时,研究双方于网络空间中的"共在",使得研究者在研究方法、参与度及个人情感投注等方面都发生变化。由此,作者提出,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作为观察者和文化创造者的双重身份得到凸显。此外,网络民族志中的田野更具"流动性",民族志文本的写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通过该研究,作者认为,从研究者的视角深入剖解和讨论,不仅在于了解网络对研究过程所带来的影响,还在于把握研究者如何面对网络世界,如何阐述自己。而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这样的研究思路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思网络空间赋予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
网络民族志 研究者 文化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