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22)
- 2023(3876)
- 2022(3199)
- 2021(2619)
- 2019(4749)
- 2018(4621)
- 2017(9311)
- 2016(4631)
- 2015(5178)
- 2014(5262)
- 2013(5487)
- 2012(5399)
- 2011(5061)
- 2010(5303)
- 2009(5157)
- 2008(4697)
- 2007(4307)
- 2006(4220)
- 2005(4031)
- 2004(3627)
- 学科
- 济(49251)
- 经济(49232)
- 地方(14491)
- 方法(12226)
- 管理(12179)
- 地方经济(11623)
- 数学(11165)
- 数学方法(11132)
- 业(9523)
- 中国(8305)
- 学(7516)
- 业经(7195)
- 农(6619)
- 企(6318)
- 企业(6318)
- 经济学(6281)
- 环境(5348)
- 农业(5146)
- 财(5010)
- 发(4812)
- 产业(4742)
- 融(4686)
- 金融(4686)
- 制(4543)
- 体(4461)
- 资源(4258)
- 和(4215)
- 税(4183)
- 贸(4143)
- 贸易(4139)
- 机构
- 学院(77719)
- 大学(77334)
- 济(48198)
- 经济(47529)
- 研究(32008)
- 管理(26571)
- 中国(23880)
- 理学(22206)
- 理学院(21937)
- 管理学(21704)
- 管理学院(21552)
- 财(19470)
- 经济学(17001)
- 科学(16220)
- 所(16131)
- 京(15504)
- 财经(15296)
- 经济学院(14963)
- 研究所(14324)
- 经(13797)
- 中心(13186)
- 江(11987)
- 财经大学(11085)
- 院(11043)
- 科学院(10092)
- 北京(10080)
- 社会(9936)
- 经济研究(9831)
- 农(9686)
- 范(9250)
- 基金
- 项目(44607)
- 科学(35486)
- 基金(33341)
- 研究(33236)
- 家(28437)
- 国家(28244)
- 社会(24506)
- 科学基金(24061)
- 社会科(23368)
- 社会科学(23363)
- 基金项目(16769)
- 省(16540)
- 资助(13987)
- 教育(13921)
- 划(13186)
- 自然(13002)
- 自然科(12673)
- 自然科学(12671)
- 自然科学基金(12448)
- 济(12254)
- 经济(12153)
- 编号(11743)
- 发(11680)
- 国家社会(11102)
- 重点(10242)
- 发展(10206)
- 部(10136)
- 展(10080)
- 成果(9833)
- 教育部(9036)
共检索到1310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军
有关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比较的报道和评论近年来不绝于耳。笔者通过对印度的实地考察 ,真切地感受到印度经济增长的本质 :即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制造部门的扩张驱动。同时点出了印度经济增长模式不同于中国的二个根本特色 :优良的制度基础设施和本土的企业家精神
关键词:
印度 经济增长 特色 比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小雪
2015年世界经济动荡加剧,IMF四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全年平均增速仅为3.1%。在内外部因素的冲击下,金砖成员国的处境尤为艰难,南非、俄罗斯和巴西经济严重萎缩,中国经济也减慢了速度,唯有印度实现了7%的增长。更为难得的是,印度还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跌宕起伏中提升了自身金融的稳定性。2015年末,世界银行、IMF等国际权威金融机构纷纷对印度经济作出乐观预期。2013~2014年尚危机四伏的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覃东海
本文以中国和印度为研究对象,从资本总量和结构上考查了国际资本流入对两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计量模型检验得出结论: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同向变动,外国证券投资与经济增长反向变动;在印度,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稳定,外国证券投资以及外债等其他投资与经济增长有稳定的同向变动关系。外资在两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途径有明显区别,中国主要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企业竞争力,刺激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印度主要是通过借外债和吸引外国证券投资,补充本国资金不足,增加本国的消费和投资,刺激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经济增长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文富德
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却持续放缓,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2014年莫迪领导的人民党政府上台。印度国内外对莫迪政府给以极大关注,并看好莫迪执政后的印度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印度经济进一步下滑。但是,莫迪政府依然面临众多挑战,印度经济难以走上高速增长的道路,6%~7%的增长率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印度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关键词:
穆迪政府 印度经济 新常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晔
本文在Romer(1990)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以加入能源因子和将技术因子与能源、劳动力相融合为特征,得到更贴近现实的反映经济增长的产出方程式。通过检验中国和印度1965~2004年间的实证数据,运用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等方法,对两国的能源及技术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动态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中,加入技术变量的能源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关系,中国表现为负,而在印度为正;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印度高于中国。短期中,能源与技术因素的短期波动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影响较强;而资本的短期波动对印度的经济增长影响较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环
印度和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比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从实证角度对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结论提出保持经济稳定性增长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印度经济 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齐明珠
中国和印度在人口和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点,但人口特征及变化趋势又有很多不同,这将对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同影响。文章采用历史增长核算法,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贡献要素,即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增长,对中国和印度过去20年的人口与经济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同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利用效率的下降对两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度均为负。文章认为,为应对我国未来劳动力减少的挑战,在非充分就业率较高且产业升级要求迫切之时,应寻求降低非充分就业率,力求真正提升劳动力的利用率,并积极关注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实现。
关键词:
人口变化 劳动力 经济增长 中国和印度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文富德
本文指出,印度已经具有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概念、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需求、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潜力、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诸多优势和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作者认为,只要印度政府采取适当的社会经济政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印度经济是能够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
关键词:
印度经济 高速增长 持续性 可能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崔远淼
本文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从贸易开放度视角对中国与印度经济增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国贸易开放度存在明显结构差异,中国以商品贸易为主,而印度服务贸易份额远高于中国;中国的总体贸易开放度高于印度,但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印度外贸加速发展而缩小;两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中国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略高于印度,但中国面临着由贸易引发的人民币升值和外部失衡冲突问题。
关键词:
贸易开放度 经济增长 长期均衡 比较研究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文富德
印度经济增长率超过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印经济规模差距大;二是印度经济出现新的增长点;三是外国对印度投资大幅度增加。此外,对印度官方统计数据也存在疑问。
关键词:
印度经济增长率 超过中国 主要原因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雪峰
本文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中印的经济增长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中印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且银行信贷、国债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显著,而公司债券、股票市场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显著。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 中印比较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景宇 姚万军
前苏联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源于丰裕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有利的外部环境,还是归因于经济转型和制度构建所取得的积极进展?自然资源禀赋究竟是前苏联国家经济增长的"福音"还是"诅咒"?本文利用前苏联国家1994~2001年的数据对以上两个争论进行检验。研究表明:⑴前苏联国家的经济转型进展并不显著,其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其具有资源依赖型特征的产业结构重新焕发生机,与其经济转型关系不大。⑵虽然自然资源禀赋在短期内对前苏联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自然资源对制度质量和资本积累的负面影响要超过其直接的正向影响,因此,自然资源依然有可能成为前苏联国家经济增长的"诅咒"。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昉
本文立足于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史研究中"大分流之谜"之中国版本"李约瑟之谜"。在一个周而复始的贫困陷阱中,必须具备形成临界最小物质资本积累的条件以及形成一种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实现创新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否则无法打破贫困均衡陷阱。因此,"李约瑟之谜"可以重新定义为: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未能形成打破马尔萨斯贫困陷阱所必需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并将其转化为科学技术创新,以致中国未能成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地,错失拥抱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本文揭示欧洲典型的封建制与中国的王朝帝国制的巨大差异,造就了大相径庭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激励机制,尝试为理解"李约瑟之谜"提供了一个经济增长视角。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永春 郑江淮 杨以文 臧灿甲
本文以印度经济增长模式为例,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分析框架,研究了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生成机制与优劣势。研究表明,"基础设施薄弱、精英人才涌现"的资源禀赋结构、社会内部消费需求拉动、相关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带动、自由化的政策改革环境以及技术进步推动,促进了印度"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成。基于此,通过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指出"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具有资源环境友好特征、能借助服务业的发展反向刺激工业发展等优势;并揭示了"跨工业化"增长模式的劣势,即难以提高就业率、服务业持续发展缺乏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支撑等。鉴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发展面临资源与环境高消耗的困境,我国应借鉴印度经验,...
关键词:
跨工业化 生成机制 优劣势 印度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韦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