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72)
- 2023(7904)
- 2022(6689)
- 2021(6090)
- 2020(4785)
- 2019(11074)
- 2018(10798)
- 2017(19978)
- 2016(11139)
- 2015(12599)
- 2014(12666)
- 2013(12458)
- 2012(12114)
- 2011(11323)
- 2010(11646)
- 2009(10550)
- 2008(10302)
- 2007(9288)
- 2006(8545)
- 2005(8156)
- 学科
- 济(54165)
- 经济(54118)
- 业(25588)
- 管理(25071)
- 企(18805)
- 企业(18805)
- 地方(18241)
- 中国(18236)
- 方法(16267)
- 贸(15528)
- 贸易(15517)
- 易(15086)
- 农(14601)
- 数学(13773)
- 数学方法(13610)
- 学(12668)
- 业经(12097)
- 出(11631)
- 地方经济(10550)
- 财(10203)
- 农业(10063)
- 发(9902)
- 融(9320)
- 金融(9320)
- 银(8928)
- 银行(8910)
- 行(8782)
- 理论(8536)
- 制(8264)
- 口(8201)
- 机构
- 学院(160597)
- 大学(159517)
- 济(67443)
- 经济(65978)
- 研究(61623)
- 管理(53943)
- 中国(45026)
- 理学(44985)
- 理学院(44325)
- 管理学(43479)
- 管理学院(43186)
- 科学(36576)
- 京(35538)
- 所(31916)
- 财(30873)
- 研究所(28626)
- 范(28103)
- 师范(27885)
- 中心(26731)
- 江(26506)
- 农(26161)
- 财经(23538)
- 北京(23408)
- 师范大学(22535)
- 院(21902)
- 州(21654)
- 经济学(21615)
- 经(21288)
- 业大(20838)
- 农业(20162)
- 基金
- 项目(98005)
- 科学(76728)
- 研究(76668)
- 基金(67253)
- 家(57803)
- 国家(57214)
- 科学基金(47883)
- 社会(47659)
- 社会科(45162)
- 社会科学(45156)
- 省(39898)
- 教育(37493)
- 基金项目(34506)
- 划(33533)
- 编号(32030)
- 自然(27959)
- 资助(27816)
- 成果(27790)
- 发(27757)
- 自然科(27283)
- 自然科学(27277)
- 自然科学基金(26783)
- 课题(24575)
- 重点(22921)
- 发展(22835)
- 展(22415)
- 部(21975)
- 年(20253)
- 创(20210)
- 规划(19355)
共检索到267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勇 郑三元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阐述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问题。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生成的过程。教师持有成见是理解课程的前提 ;理解是教师与课程设计者看“视界融合”的过程 ;而对话是双方实现“视界融合”的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岳喜 李洪星
由于传统的知识化教学长期以来受"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师生关系亦表现为一种教师主体和学生客体的两元对立,无法促成教学中师生在精神生活中的"相遇"。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中,师生关系则转变为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我与你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对话的主体间关系,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师生关系观念的根本转变与超越。
关键词:
教学 平等对话 哲学解释学 师生关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吴琼 姚伟
哲学解释学有关"理解"的理论阐释对我们反思当前教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理解"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评价的管理和控制倾向严重,评价标准忽视个体差异,评价过程中缺少真实的对话和交流,评价结果缺少全面的反馈和解释。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评价应彰显"理解"的意蕴,评价目标应定位于在"理解"中促进教师发展,评价标准应是评价双方达成的"理解"共识,评价过程应是主体间的对话,评价结果应是一种"理解"性阐释。
关键词:
“理解” 哲学解释学 教师评价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冯茁 曲铁华
教育对话问题的探讨是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的"对话",教育对话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由于缺乏对对话的本体论诠释,使得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对话是什么"的追问始终没有结束。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
对话 教育对话 哲学解释学 理解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郭晓娜
理解性学习作为当代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概念重建,彰显的是积极的、更高参与度的、深思性的学习图景。若要提出实践性规则,需从理解性学习的前提性确立、本体性解读出发,探究理解性学习实现的条件。理解性学习确立的前提包括:理解性学习不仅是作为认知过程的手段和结果,也是作为学习意义实现的建构过程,更是学生整体生命发展的筹划过程。理解性学习的本体性假设是:理解性学习是认知、感情和行为发展的统一,是误解和确解的对立统一,是学习意义的生成,其目的在于学生生命可能性的实现,其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寻。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理解性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包括:学生的"前理解"是学习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间距化"(distancia...
关键词:
理解性学习 实践策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洪修 刘笑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发展推动了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变革,也重构了教科书的理解图景。哲学解释学是一门揭示精神活动中“理解”问题的哲学。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审视数字教科书理解的潜在风险,能够为数字教科书的科学建构提供理论支持。当前数字教科书在知识选择、内容组织以及学生使用等方面受数字技术影响颇深,学生对数字教科书的理解存在被异化的风险。因而,基于理解取向的数字教科书研究需要以理解主体为本位,明确数字教科书知识选择标准;以教育逻辑为组织依循,把握数字教科书理解的整体性;以对话为基本方式,促进数字教科书的教学方式变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家军 杨艺伟
课程文本理解的边界是课程文本理解活动中各构成要素对课程文本理解的规范性约束,并使其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文本理解活动。作为一种动态的规范性要求,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无边界约束下的课程文本理解活动容易出现理解秩序混乱、理解过程失真的失序现象。依据课程文本理解的实际境况,借助中外解释学理论,可以构建课程文本理解边界的要素分析模型,并基于此探究课程文本理解的边界。课程文本内容的官方性与思想的完整性构成了课程文本理解的文本边界;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文本的时间间距构成了课程文本理解的作者边界;标准读者的属性和特定的理解旨趣构成了课程文本理解的读者边界;意义符合性原则和理解现实性原则构成了课程文本理解的规则边界。探寻课程文本理解的边界旨在澄明课程文本理解活动的发生机制,为课程文本意义寻觅一个合适的栖息地。
关键词:
课程文本 解释学 文本理解 边界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郑敏希
提问是儿童哲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好的提问策略能帮助孩子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并解决问题。儿童哲学既重视对苏格拉底诘问法的继承,也重视进一步的改良与创新,在李普曼等人的研究中提出了更为符合儿童经验特征的提问与探究方式。从儿童哲学对提问的研究可以看到,它试图建立起儿童提问与儿童思考之间的联系,而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同样关注提问与促进理解之间的本质关联,因此借由解释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对儿童哲学的提问活动产生为更深入的解读与思考。
关键词:
儿童哲学 提问 解释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光陆 张华
具有传统认识论思维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不具有可对话性,结果造成课堂师生交流的IRE模式。若从解释学的视域看,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则具有可对话性。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共同的可通约的"基础",而在于理解,具有问题优先性、持续循环性、游戏性等特征,其价值在于追求教育的创新性、提升师生的精神自由以及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理念的不断变化。
关键词:
异向交往话语 对话教学 理解 解释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光陆
在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中,教师的实践智慧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概念。哲学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后期有一个重大的转向,即从单纯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解释学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的转向,旨在重新恢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的概念,实践智慧于是成为后期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本文首先区分了实践智慧与实践知识以及技术性知识;其次,以其为基础,阐释了反思性实践和操作性实践的区别;再次,指出教师的自我理解是其实践智慧生成中的必要条件,并反思了以自我理解为基础的教师"实践智慧"的局限性。
关键词:
实践智慧 反思性实践 自我理解 参与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增田 靳玉乐
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传统解释学认为。课程实施是试图恢复和符合课程设计者的思想和意图的过程;而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课程实施是师生和课程设计者的视界融合过程,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和课程意义的创造与生成过程,是师生精神相遇、经验共享的过程。
关键词:
解释学 视域 课程实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迟艳杰 保罗·斯坦迪什
教育哲学的探究要有批判性,教育哲学意蕴的论文要有论证,辩护和理性的论证是教育哲学探究的核心。保罗·斯坦迪什认为我们割裂了哲学和哲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哲学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不是哲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处于哲学的核心。因为教育哲学探究是要对价值、课程选择和安排等给以辩护和论证,要回答"我们该怎样生活"等核心问题。对话还涉及了教育哲学存在形态,而保罗·斯坦迪什对教师教育、对语言的看法,体现了他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
哲学 教育哲学 价值 论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教师的哲学是教师个体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个体性、反思性和实践性品格的哲学,是教师以一定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为基础,在个人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批判反思教育理论、研究教育问题、感悟教育真相而形成的属于个人的教育智慧、信念与信仰。教师的哲学是教师的为师之道,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哲学。教师的哲学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了解。教师哲学的生成隐含在教育问题的研究之中、哲学史的发展之中、哲学智慧的形成之中,"由理入道"、"由技进道"、"顿悟成道"是形成教师的哲学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教师 教师的哲学 “道”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谋昌
人类走向不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源自于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正是这种以机械论为代表的价值观 ,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生态哲学作为整体论世界观 ,对世界的本原、主体和客体、整体和部分 ,首要和次要进行新的阐释 ,这是生态哲学对现代哲学的一个贡献。
关键词:
机械论 二元论 生态哲学 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