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60)
2023(11181)
2022(8431)
2021(7557)
2020(5626)
2019(12207)
2018(11783)
2017(21829)
2016(11798)
2015(12671)
2014(12136)
2013(11126)
2012(9311)
2011(8027)
2010(7860)
2009(7358)
2008(6594)
2007(5764)
2006(5025)
2005(4434)
作者
(29454)
(24520)
(24379)
(23434)
(15516)
(11534)
(11076)
(9339)
(9288)
(8444)
(8304)
(8122)
(7566)
(7564)
(7500)
(7402)
(7275)
(7254)
(7234)
(6968)
(5945)
(5895)
(5836)
(5607)
(5526)
(5429)
(5405)
(5337)
(4851)
(4848)
学科
(40870)
经济(40823)
管理(33490)
(31068)
(24977)
企业(24977)
中国(16049)
(15799)
业经(13413)
方法(12284)
(11424)
农业(10724)
地方(9950)
数学(9766)
数学方法(9634)
(8667)
(8201)
(8066)
贸易(8055)
(7835)
理论(7507)
产业(7146)
(7139)
财务(7113)
财务管理(7103)
(7089)
银行(7081)
(7059)
发展(6909)
(6894)
机构
学院(152175)
大学(146735)
(59286)
经济(58042)
管理(56244)
理学(48558)
研究(48358)
理学院(48086)
管理学(47213)
管理学院(46942)
中国(36028)
(29625)
科学(28398)
(28152)
(23240)
中心(22781)
(22683)
财经(22500)
(22209)
(21412)
师范(21230)
业大(20521)
(20511)
研究所(20073)
(18701)
经济学(18688)
(18559)
北京(17748)
农业(17407)
技术(17403)
基金
项目(106504)
科学(85180)
研究(83556)
基金(75748)
(65305)
国家(64726)
科学基金(56387)
社会(54606)
社会科(51734)
社会科学(51723)
(43356)
基金项目(39344)
教育(38755)
编号(35682)
(35552)
自然(33348)
自然科(32603)
自然科学(32597)
自然科学基金(31968)
成果(28333)
资助(28106)
课题(24956)
(24731)
重点(24436)
(23240)
国家社会(22952)
(22480)
项目编号(21867)
(21726)
(21684)
期刊
(68689)
经济(68689)
研究(44012)
中国(31149)
(23412)
教育(22738)
(21560)
管理(21146)
学报(20842)
科学(19717)
大学(16568)
农业(15916)
学学(15505)
业经(14418)
技术(13269)
(13240)
金融(13240)
经济研究(11651)
财经(10437)
(9151)
问题(9023)
(7864)
职业(7820)
商业(7569)
现代(7456)
(7294)
图书(6947)
(6790)
科技(6779)
(6376)
共检索到2213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盛广耀  
理想类型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工具,对于研究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理想类型的研究范式为基础,对城镇化质量提升这一社会过程和行动进行了分析,将城镇化质量提升的路径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即社会关系层面的民生共享型、城乡关系层面的城乡统筹型、建设方式层面的绿色集约型和空间布局层面的相对均衡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丽艳  杨楠  张颖  王振坡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着眼于增强居民幸福感。在厘清"幸福感"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不同时期、不同收入人群幸福需求层次及幸福感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进而从健全体制机制、夯实产业支撑、改善生存环境三个层面提出幸福感视域下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刚  陆贝贝  
城镇化过程包括"物质"城镇化和"精神"城镇化两个层面。通过构建涵盖两个层面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城镇化质量,结果显示:2003—2013年间,中国城镇化质量总体不高,变动趋势呈现出"V"字型,拐点出现在2010年。其原因在于,2010年以前在城镇化进程中,主要强调"物质"城镇化而忽视了"精神"城镇化建设,导致二者的背离程度逐渐加大;之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文明的不断传播,"精神"城镇化呈加速发展态势,并逐渐缩小了与"物质"城镇化的差距。"物质"城镇化和"精神"城镇化未能同步发展是导致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为了不断地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在加强"物质"城镇化的同时,应大力推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郝华勇  
"四化"同步发展是立足我国发展阶段的多重机遇与任务的科学发展路径。阐释"四化"同步发展机理的基础上,界定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应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基底、以"四化"同步发展为过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出依托城镇化质量提升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具体路径包括:改善民生福利凸显以人为本、推进结构升级夯实产业支撑、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互补效应、融入信息化技术提升品质效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冠军  
立足新时代的要求,以生态文明为重要依托,探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并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深度分析了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探究了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障碍,以此为据,提出了新时代下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选国  杨君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关键议题之一。本文与以往学界有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本质等观点进行再对话,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理念与实践,重新厘定了新型城镇化即农村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和市民化的本质意涵;揭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现的过程整合性、任务艰巨性、主体多元性,以及本质人本性的基本特征。最后,从发展理念、发展目标、运作机制、实施路径和制度保障等维度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能路径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我国当下及未来科学有序推进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所助益。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郭敏  李晓峰  
城镇化的实施必须使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方向转变、人口有序转移与城镇化规划建设协调发展基于生产要素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宏观层面上,城镇化应该让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进入劳动市场而不用受到户籍等诸多限制,让土地进入流通市场从而提升其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景  何建华  
城市群作为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单元,细化研究尺度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具有更科学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从城镇建设水平、城镇化推进效率、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基于熵值法,从县域尺度对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整体偏低,各维度发展不平衡;第二,城镇化质量表现出武汉市"一城独大"的特征,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区域差距大;第三,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表现出较好的同步性,但半数以上的县域城市处于"低城镇化率-低城镇化质量"阶段,同步性高但发展水平低是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曹飞  
在城镇化人口比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和提升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城乡统筹指标七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纵向测度表明:中国从2004年到2012年城镇化总体质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其中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社会发展、经济绩效,起伏较小及环比增速比较慢;而生态环境、人民生活与空间集约则起伏较大及环比增速较快。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训练与仿真,表明效果良好,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提升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需要统筹改善城镇化专项指标、稳步提升城镇化总体质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林  侯欢  
提升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农民工享受应有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规模、结构、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实中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与之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在于农民工自身需求能力不足、政府企业供给职责缺位、财力匮乏、社会保障制度固化以及立法滞后方面的局限。应提升农民工社会保障需求主体参保能力,强化农民工社会保障供给主体供保责任,优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外在环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仪青  
该文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全面阐述人的城镇化概念和内涵,并深入梳理当前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中实现人的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提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人的城镇化建设,要以为城镇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就业、住房、教育、卫生和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努力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有序实现市民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下、过得好,为全面建成宜居城镇奠定基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振  
国有企业是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重要参与力量。在传统城镇化模式下,政府主导是典型特征,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合作是一种垂直合约的关系;新型城镇化模式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成为主流,国企则成为社会资本主导力量,政府与国企之间形成一种多元合作的新路径。国企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负债能力、可持续经营等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制度比较优势,应充分借鉴其在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产业选择、探索建设用地市场交易新模式等方面的经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向建  吴江  
城乡统筹发展本质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其实现有赖于推进城镇化。传统粗放式、速度型城镇化不可持续,新型集约式、质量型城镇化呼之欲出。新型城镇化是有别于传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新模式,已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强力的助推器,如何选择推进路径便显得尤为重要。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需要结合区域实际,分清推进的优劣势,坚持"一个统领,五个重点"原则,运用协调路径、高效路径、多样路径三条路径组合推进,最终实现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维泉  
城镇化有助于发挥劳动力、资本和市场的聚集效应,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提升社会整体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将面临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债务约束,同时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我国城镇化应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小琪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城镇化正面临转型的重要关头。应当以制度创新来引领、推动城镇化转型,变城镇化行政主导为市场和社会公众主导,变农民"被动型"城镇化为"主动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