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16)
- 2023(2105)
- 2022(1778)
- 2021(1575)
- 2020(1349)
- 2019(2990)
- 2018(3025)
- 2017(6097)
- 2016(3131)
- 2015(3532)
- 2014(3434)
- 2013(3579)
- 2012(3378)
- 2011(3105)
- 2010(3008)
- 2009(2679)
- 2008(2640)
- 2007(2403)
- 2006(2041)
- 2005(1816)
- 学科
- 济(18300)
- 经济(18292)
- 业(10196)
- 管理(7721)
- 产业(7708)
- 企(7098)
- 企业(7098)
- 方法(6134)
- 农(5731)
- 地方(5577)
- 业经(5286)
- 数学(5147)
- 数学方法(5083)
- 结构(4868)
- 农业(4208)
- 技术(3975)
- 地方经济(3875)
- 产业结构(3669)
- 中国(3616)
- 环境(3512)
- 学(3018)
- 体(2472)
- 制(2469)
- 财(2448)
- 划(2326)
- 和(2266)
- 新技术(2246)
- 高新(2246)
- 高新技术(2246)
- 发(2238)
- 机构
- 学院(48140)
- 大学(46655)
- 济(23614)
- 经济(23298)
- 管理(19462)
- 理学(17154)
- 理学院(17005)
- 研究(16833)
- 管理学(16775)
- 管理学院(16699)
- 中国(11026)
- 科学(10004)
- 京(9442)
- 财(8510)
- 所(8347)
- 农(8128)
- 研究所(7676)
- 经济学(7579)
- 业大(7440)
- 中心(7430)
- 江(7029)
- 财经(7003)
- 经济学院(6935)
- 农业(6403)
- 经(6283)
- 院(6108)
- 北京(5693)
- 经济管理(5688)
- 州(5549)
- 范(5370)
共检索到672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谢姚刚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环境保护政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然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污染密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不能过分强调环境保护政策在其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污染密集产业进行区分考察,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不能仅仅针对污染密集产业的转移制定特殊的环境保护政策,否则将得不偿失。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静进 王毅 黄宝荣 李颖明 宋敦江
伴随着我国区域梯度产业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有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采用产业结构变动系数和偏离——份额分析来对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变动相对稳定,但地域分异明显,产业结构变动系数大小主要取决于当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状况、区位性和结构性因素。通过偏离——份额分析发现,污染密集型产业跨区域迁移主要受到区位优势的影响。从结构效应来看,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对中国中长期就业的贡献在下降。从空间效应来看,东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区域是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出数量最多的区域,而中部、西南和北部沿海区域成为产业转入最多的区域。从转移产业部门来看,矿产资源开采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污染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产生了相当大的破坏。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由于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得的同时也为环境的破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文主要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进行定性和实证分析,发现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影响因素包括产业规模、环境管制、要素禀赋以及产业开放政策四个因素。
关键词:
污染密集型产业 国际产业转移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红岩 王静 秦志琴 董威励
首先构建污染密集指数来分辨挑选出污染密集型产业,通过计算基尼系数以及产业集中率来判断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间转移特征和空间转移特征;最后运用2000~201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建模回归,从而得出影响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转移,其转移方向为由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受到经济外向度、创新能力的影响,其对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影响方向,经济发展状况、产权制度对其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污染密集型产业 产业转移 影响因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夏友富
一、外商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产业现状及造成的危害 1980年以来,我国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1993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73961家,批准海洋石油合作勘探开发项目95个,协议外商投资额共2169.1亿美元,实际投入642亿美元。不可否认,外商投资企业的增长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外商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向我国大量转移污染密集产业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值得关注。若将各有关工业部门对水质、空气、土地、公共健康等影响的程度作为指标考察这些工业部门污染的密集度,可以看出,农药、化纤、化肥、玻璃、制革、石油化工、肥皂和清洁剂、制药、陶瓷等行业的污染密...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平 张鹏鹏
文章在区分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区际转移的理论机制,进而选取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转移的门槛特征与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有显著的影响,且随着正式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门槛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非正式环境规制整体上推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显现了非正式规制的经济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田东文 焦旸
发生于我国的跨境污染已从早期的洋垃圾进口,发展到输入污染技术设备乃至整个产业,致使其造成的环境损害愈发难于治理。本文运用条件LOGIT模型及我国的FDI数据,对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FDI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政府环境管制、产业聚集效应、企业所有制结构及地区特征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污染密集型产业对华转移的区位选择倾向,且在诸多因素中,政府环境管制具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表明:有必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质量要求,配合产业政策调整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严格控制污染密集型产业对华转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温睿 曾灏然
本文在选取2008—2017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污染密集型产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检验,验证广东省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其次,分析影响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最后,分别从珠三角与非珠三角两个角度出发探讨环境效应的影响,从而为“2060碳中和计划”下广东地区产业合理布局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污染密集型 产业转移 环境效应 广东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毋泽鹏 王奇
为更好地研究产业跨国转移对不同国家、不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将其分为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并纳入LMDI分解模型,识别全球39个主要国家CO_2、SO_2排放密集型产业并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9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18.11%的碳密集型产业,该过程在减少发达国家23.97亿吨CO_2排放的同时,增加了发展中国家41.42亿吨排放;前者减排主要得益于碳密集型产业转出的结构变化,占总效应的66.99%,而后者增排主要源于产业转入规模增加,贡献达70.80%。研究进一步比较了产业转移与技术进步的污染排放效应,发现随着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产业转移的污染排放影响在人均GDP为2.05万美元前后分别呈现增排效应和减排效应。研究还发现,硫密集型产业存在类似现象,差别在于当人均GDP为1.43万美元时就发生转变,这可能与CO_2、SO_2两者不同的全球性与局地性污染特征有关。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侯伟丽 方浪 刘硕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吸引污染密集型产业向环境管制较弱的地区转移?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管制与产业区际转移间的关系,提出"污染避难所"效应在中国存在的可能性,进而利用1996-2010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效应的存在:从总体上看,该效应的显现存在一定的滞后,滞后1期时效应最明显;分时段的分析显示,随着我国环境管制强度整体加强和产业结构变化,"污染避难所"效应增强。同时原有污染密集型产业基础较好、区域市场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吸引力加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毋泽鹏 王奇
为更好地研究产业跨国转移对不同国家、不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将其分为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并纳入LMDI分解模型,识别全球39个主要国家CO_2、SO_2排放密集型产业并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9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18.11%的碳密集型产业,该过程在减少发达国家23.97亿吨CO_2排放的同时,增加了发展中国家41.42亿吨排放;前者减排主要得益于碳密集型产业转出的结构变化,占总效应的66.99%,而后者增排主要源于产业转入规模增加,贡献达70.80%。研究进一步比较了产业转移与技术进步的污染排放效应,发现随着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产业转移的污染排放影响在人均GDP为2.05万美元前后分别呈现增排效应和减排效应。研究还发现,硫密集型产业存在类似现象,差别在于当人均GDP为1.43万美元时就发生转变,这可能与CO_2、SO_2两者不同的全球性与局地性污染特征有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玉阳 宋有涛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环境规制差异的重要因素,进而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域转移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区分不同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机制,并选取2005-2015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行政命令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推动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暂时没有影响。其中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呈现倒U型曲线。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呈现U型曲线。因此,提出了加强中西部的环境规制力度,理性对待东部的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等建议,促进中西部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邱婷
伴随高速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恶化、资源耗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但降低了当代人的生活水平,而且也削弱了后代人生存发展的能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理论,是过度使用环境、遭到环境报复以后,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而得出的经验总结。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波污染密集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产业转移浪潮。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一方面需要通过承接产业进入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正视污染密集产业进入带来的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基于此,文章站在污染密集产业承接地的角度,基于环境与经济运行的物质平衡系统
关键词:
污染密集产业 承接地 环境 协调 路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德宝 贺学强
测度工业行业污染强度和政策环境规制强度,利用1998—201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证实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基本上成立。同时污染强度与规制强度间存在反向关系,污染避乱所假说在我国是成立的。不过环境规制对不同区域污染治理的效果不同,东部最明显,然后依次为中部和西部。为应对污染产业转移,应实施环境责任追溯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民众诉求的畅通渠道。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仁祥 郭联邦
随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污染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区际间的转移备受关注。运用2004—2014年中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产能准入的环境成本和环境监察两个角度衡量环境规制水平,建立面板模型分析环境规制与污染产业转移的关系。研究发现:(1)污染产业对环境规制力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我国中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污染避难所"效应。(2)环境规制对污染产业转移具有非线性动态影响:产能准入成本型环境规制与污染产业转入呈倒"U"型关系,而环境监察型环境规制则与其呈"U"型关系。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污染密集型产业 污染避难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