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07)
2023(7605)
2022(6268)
2021(5947)
2020(4967)
2019(11463)
2018(11701)
2017(20861)
2016(12117)
2015(13400)
2014(13601)
2013(12511)
2012(11269)
2011(10239)
2010(10514)
2009(10047)
2008(10099)
2007(9087)
2006(8201)
2005(7612)
作者
(31583)
(26514)
(26484)
(25555)
(16832)
(12720)
(12144)
(10236)
(10200)
(9581)
(9130)
(8995)
(8693)
(8454)
(8406)
(8131)
(8023)
(7716)
(7693)
(7651)
(6920)
(6512)
(6399)
(6108)
(6096)
(6006)
(5973)
(5900)
(5400)
(5202)
学科
(40125)
经济(40053)
管理(37625)
(29779)
(27280)
企业(27280)
(15612)
方法(15229)
(14174)
数学(12997)
中国(12798)
数学方法(12757)
(11304)
业经(10610)
(10191)
体制(9621)
(8457)
银行(8449)
理论(8151)
教育(8149)
(8076)
(7860)
(7850)
财务(7827)
(7806)
金融(7804)
财务管理(7800)
企业财务(7388)
(7012)
地方(6977)
机构
大学(164341)
学院(159135)
(62659)
经济(61155)
管理(59034)
研究(54644)
理学(49661)
理学院(49106)
管理学(48203)
管理学院(47896)
中国(41703)
(34821)
(34819)
科学(31440)
(26714)
(25847)
财经(25600)
中心(24410)
研究所(23721)
(23497)
师范(23313)
(23081)
(22610)
北京(22165)
业大(21353)
(20457)
(19883)
经济学(19076)
财经大学(18863)
师范大学(18575)
基金
项目(102903)
科学(80951)
研究(80122)
基金(72247)
(61571)
国家(61004)
科学基金(52609)
社会(50498)
社会科(47760)
社会科学(47746)
(41083)
教育(39325)
基金项目(37390)
(34207)
编号(33166)
自然(31433)
自然科(30659)
自然科学(30650)
自然科学基金(30089)
成果(30075)
资助(28863)
(25064)
课题(24806)
重点(23690)
(23301)
(21624)
(21600)
(20994)
项目编号(20779)
国家社会(20654)
期刊
(74002)
经济(74002)
研究(54193)
中国(41239)
教育(30166)
(29674)
管理(23647)
学报(22725)
科学(20699)
(20317)
大学(18802)
学学(16310)
(15897)
金融(15897)
技术(14735)
财经(13460)
农业(13179)
(11598)
经济研究(11126)
业经(10615)
图书(10364)
问题(9002)
职业(7833)
财会(7688)
(7634)
会计(7614)
科技(7433)
书馆(7432)
图书馆(7432)
理论(7294)
共检索到257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广海  
从价值取向层面探讨高校学术评价制度能够从根本上揭示其瑕疵所在,进而提出建设性的变革之策。工具理性主导的高校学术评价制度凸显了工具理性效率崇拜、依赖评价技术、结果导向、"工具人"假设等特征,这些特征是学术活动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呼唤价值理性的觉醒,秉持理性平衡的价值取向是促使学术评价回归学术逻辑,最终实现高校学术繁荣的有效路径。具体变革策略主要包括: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生成机制;实施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法;制定适合不同学科特点的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合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姚荣  
有别于美国社区学院以制度性利益与市场机制驱动的自主变革的转型逻辑,我国本科高校的转型则受到行政管控制度逻辑的支配。以计划、指标、项目乃至指令的方式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能够实现高校转型的"运动式治理",彰显"国家视角"的超强合法性及其资源配置与动员能力。然而,行政管控的制度逻辑往往忽视高校的自主性与差异性以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全局性。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建构以国家制度能力培育为前提,以制度性利益为核心,以复合共治的网络治理为权力结构,以高等教育与经济松散耦合关系为理想状态,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方法论的本科高校自主变革的制度逻辑,是我国本科高校转型的应然选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光钦  
高校学术生产数量繁荣有着极其复杂的制度原因。无论外在制度还是内在制度,对学术生产数量繁荣均有关键性影响;其影响程度虽因功能性差异而不同,但二者同是学术生产的重要资源依赖。而学术资源具有促进学术生产数量增长的显性功能,可以说,高校学术生产的本质就是一切学术资源的总和。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运行机制的某些失范,导致了学术制度功能的自我否定,引发了功利性学术惯习的产生,导致了学术资源的无序竞争和产品的粗制滥造,催生了学术生产数量繁荣背后的种种危机,由此造成了制度性的资源浪费。抑制制度性的资源浪费,需要大学组织不断创新与其场域位置相匹配的学术制度。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源  
公司法的资本制度安排应当立基于公司的交易本质,充分尊重商业逻辑和市场逻辑,透析股东与债权人等商事主体之间的合约订立过程。在秉持社会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前提下提高各方的福祉。而2013年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将中小企业的债权人放逐于制度的空白地带。交易费用这一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这一制度变革背后的隐性风险,挖掘出公司法背后的经济结构,以及制度设计与现实商业机理之间的复杂关联,以此观察近二十年来中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规制股东的道德风险行为,同时更客观地看待目前公司资本制度变革的利弊得失。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源  
公司法的资本制度安排应当立基于公司的交易本质,充分尊重商业逻辑和市场逻辑,透析股东与债权人等商事主体之间的合约订立过程。在秉持社会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前提下提高各方的福祉。而2013年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将中小企业的债权人放逐于制度的空白地带。交易费用这一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这一制度变革背后的隐性风险,挖掘出公司法背后的经济结构,以及制度设计与现实商业机理之间的复杂关联,以此观察近二十年来中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规制股东的道德风险行为,同时更客观地看待目前公司资本制度变革的利弊得失。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志峰  
社会分工促进了学术职业的兴起与分层制度的形成。欧洲中世纪后期,教授职业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化职业,而助教职业的出现,是首次大学学术职业内部分层,体现出教授自主分层的特征。后来,依次产生了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等职业,并形成了制度化的分层结构,体现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在中国,高校学术职业形成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分层制度,在分层制度变迁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四级分层、单一分层、恢复四层分层、四层十三级分层等阶段,体现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制度具有政府主导和高校自主相结合、以效率为中心、以岗位为核心的变迁特征。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曦琳  
自洪堡理念诞生以来,推进基于知识生产创新的教师学术评价机制优化便成为德国高校努力的方向。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探索,德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可谓独树一帜。从历史发展看,学术职业吸引力下降和学术评价规范性遭受质疑是推动德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变革的冲突根源;从深层原因看,学术自治与行政管理、个体自由与社会干预、评价量化要求与成果不可量化的关系矛盾始终是主导其机制变革的冲突关键。故而,动态平衡个体与组织、自由与秩序、绩效与需求的关系复杂性被认为是德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演变的内在发展逻辑。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怀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落后农业国,到2021年成功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通过梳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探索历程,能够探寻贯穿于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革之中的理论逻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松龄  
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为资本,有利于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开发和应用于生产。资本购买人工智能技术商品并应用于生产,形成的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不由个别劳动生产。通过出售个别商品使用价值,资本有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不是对个别劳动的剥削。资本支付工资购买科技劳动力,用于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有科技劳动的贡献。构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能够保障科技劳动占有超额剩余价值。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成为生产劳动,能够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扩大社会劳动和社会价值,形成超额剩余价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戴粦利   陈先哲  
从组织视角出发,基于“激励-约束”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国内27所本科高校开展调研,分析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的模式分化及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所调研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主要形成了“强激励-强约束”的身份约束模式,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要形成了“强激励-弱约束”的物质约束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形成了“弱激励-弱约束”的底线约束模式,个别高水平理工科院校形成了间接“激励-约束”的责任发包模式。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的模式分化主要基于不同类型高校的资源条件、目标定位、历史传统、决策者认知等内部结构性因素,未来应更加重视这些组织内部因素的分析并寻求“激励-约束”的平衡,进一步丰富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项聪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变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影响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变迁的深层结构,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和文化观念;组织变迁的路径依赖主要归因于组织固定之后的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适应性预期;组织变迁的动力来自政府权力与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博弈。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涛  陈金亮  
明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及其作用机制一直是理论探索和实践认知的重要内容。现实中的国有企业生存在混杂了多重制度逻辑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不同制度逻辑间的差异化制度要求,在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的冲突和挑战。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中,市场经济制度逻辑和公共利益制度逻辑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日益突出。研究发现,具有双元特性的市场经济与公共利益不是简单的线性替代或互补,而是会在国有企业组织场域发生复杂的动态交互,相互渗透并形成共生演化,且一直贯穿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全过程。随着国有经济结构布局的逐步推进,市场经济和公共利益开始进入双元区间,并没有出现某一种制度逻辑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而是呈现出"融而不合"的"螺旋式"动态平衡。双元制度逻辑彼此间的张力是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核心动力,并通过持续的动态调整来使两者保持在双元区间,而不至于对改革活动产生破坏性冲击。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组织场域也会形成最优特性——限类趋同,既满足双元制度逻辑的一致性要求,也能有效处理差异性要求,并对两者进行有效调和,从而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持续进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景坤  
学术自由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基础是由大学的本质和使命决定的,也被大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所印证。美国学术自由思想深受德国学术自由传统的影响,在充分借鉴并广泛吸取社会生活和制度中的许多共同主张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学术自由思想和以终身教职为核心的较为科学完善的学术自由制度保障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婷婷   王者鹤  
高校教师科研发展性评价对实现学科特色化发展、前瞻性、持续性科研创新以及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国家,英国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从国家到院校层面的两级高校教师科研发展性评价体系,并呈现出促进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多元价值的判断一致性、重视科研产出的实质性增值以及遵循学科发展的生成性规律的逻辑指向。我国可借鉴其在高校教师评价理念、制度、模式、标准以及结果应用等方面的经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激励制度,构建高校教师分级评价和发展支持体系;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建构,健全多元价值融合评价机制;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应用性科研标准,优化科研组织制度设计;加强专业科研评价团体建设,规范科研元评价标准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淼  
基于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变革分析框架,对我国职业教育变革历史进程分析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变革的历史逻辑是:工业化发展水平及产业发展需求是根本动力,主体信念变迁是先行条件,对非正式约束的重构是突破口,当前迫切需要探索"求诸己"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变革之路。建议通过多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价值讨论来改变主体信念,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建立政府、产业与职业院校的三维立体信息沟通机制,构建多样性、竞争性激励制度激活各层面职业教育主体创新行动等策略来优化我国职业教育变革动力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