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18)
2023(4212)
2022(3132)
2021(3185)
2020(2661)
2019(5926)
2018(5766)
2017(10413)
2016(5986)
2015(7073)
2014(6833)
2013(6443)
2012(5912)
2011(5626)
2010(5601)
2009(5224)
2008(5152)
2007(4917)
2006(4615)
2005(4027)
作者
(15007)
(12633)
(12468)
(12165)
(8191)
(5935)
(5927)
(4842)
(4779)
(4438)
(4309)
(4237)
(4020)
(3992)
(3792)
(3750)
(3695)
(3667)
(3664)
(3626)
(3494)
(3073)
(3051)
(2917)
(2897)
(2888)
(2876)
(2867)
(2557)
(2510)
学科
(22496)
经济(22361)
管理(16459)
(14594)
企业(14594)
(14388)
(9335)
方法(9225)
理论(8906)
中国(8897)
教育(7901)
业经(7494)
(6917)
(5923)
数学(5269)
数学方法(5231)
(5194)
经济理论(4429)
技术(4243)
社会(4111)
企业经济(4077)
(4004)
财务(4000)
财务管理(3999)
企业财务(3897)
(3886)
教学(3830)
工作(3806)
研究(3742)
经济学(3736)
机构
大学(90262)
学院(80978)
(30897)
管理(30761)
经济(30190)
研究(28161)
理学(26148)
理学院(25830)
管理学(25337)
管理学院(25173)
中国(18808)
(18698)
科学(15693)
(15358)
(15217)
师范(15144)
(12973)
(12695)
师范大学(12402)
教育(12289)
财经(12264)
中心(11976)
北京(11916)
研究所(11684)
(11121)
经济学(10257)
(9866)
(9697)
业大(9472)
(9357)
基金
项目(51003)
研究(41935)
科学(41309)
基金(36679)
(30257)
国家(29936)
社会(29021)
科学基金(26299)
社会科(26195)
社会科学(26182)
教育(21452)
(19231)
基金项目(18973)
编号(18392)
成果(18134)
(16548)
自然(14434)
自然科(14120)
自然科学(14118)
自然科学基金(13913)
资助(13861)
大学(12719)
项目编号(12461)
课题(12354)
(12011)
国家社会(11436)
(11195)
重点(11143)
教育部(11128)
人文(10696)
期刊
(36117)
经济(36117)
研究(30826)
教育(23090)
中国(20993)
学报(13321)
(12769)
大学(11609)
科学(11137)
管理(11050)
图书(9978)
(8813)
学学(8803)
财经(7349)
书馆(6991)
图书馆(6991)
(6403)
(6085)
金融(6085)
农业(6002)
经济研究(5862)
情报(5688)
技术(5541)
高等(5241)
业经(4620)
高等教育(4471)
问题(4217)
(4162)
论坛(4162)
(4151)
共检索到1313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洪富  
高深知识是大学的基础性材料同时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由此大学、高深知识与社会之间就具有了内在的关联。这正是知识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基于知识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从大学产生时代的中世纪至今,人类社会的知识类型经历了形而上学型知识和科学型知识,并正走向文化型知识。这些知识类型在大学中分别表现为普遍与自由知识、资本知识和协商知识。大学知识的演变,使得大学从理性大学转变为学术资本大学,如今又出现了民主大学的雏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晏成步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为了适应知识生产的新环境,学术共同体的组织功能发生转换,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受到了重要的影响。一些西方学者指出,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影响到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转型。"知识资本家"、"学术专家"、"学术民工"和兼职教师建构了一个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学术秩序,从而勾勒了一个知识资本化的新图景。过度的知识资本化侵蚀了传统的学术根基,教师学术职业转型面临着学术资本主义的误导、学术失范和知识资本化的误解等问题;大学教师需要在学术理念的坚守、学术制度的矫正和学术传统的永续等方面不断努力和进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光钦  
大学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历史选择和客观要求。但是,大学转型需要理性和自觉。转型的理性,首先需要转型理念的理性、转型精神的理性,进而达到转型决策的理性和实践操作的理性。大学理性促使着大学转型从理念的理性向实践操作理性的转型过渡。大学转型还依赖自身的精神自觉,并从精神自觉到行为自觉。精神自觉是大学转型的发展之根,它源于大学理性精神的形成;行为自觉是大学转型之干,其关键要素是制度自觉。大学的理性转型,客观上要求大学的转型行为应由市场决定,核心要素是行政权向学术权的转型。从本体论意义上看,大学转型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航标和大学结构性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晨  
<正>虽然弗里德里克·鲁道夫自己在《美国学院与大学史》书后“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史”中将美国高等教育史的编撰起点追溯至1887年至1903年间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赫伯特·巴克斯特·亚当斯指导编写的“美国教育史丛书”中的高等教育史著作,如《威廉与玛丽学院》(1887)、《托马斯·杰斐逊与弗吉尼亚大学》(1888)、《联邦和州高等教育资助史》(1890)、《美国师范学校思想的兴起与发展》(1891)、《本杰明·富兰克林与宾夕法尼亚大学》(1893),以及亚当斯的《美国学院与大学史研究》(1887)等;而且在此书出版前,也有查尔斯·瑟温的《美国高等教育史》(1906)、约翰·布鲁贝克和威利斯·鲁迪的《转型中的美国高等教育:1636-1956》(1958)等著作面世,但《美国学院与大学史》依然被公认为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全面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史的阐释性著作,它也因此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史学术热潮兴起的经典标志。
关键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春光  胡丽萍  黄文彬  
大学学科知识发展的图像其实都反映了该时代的历史社会情境与知识观。古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学科知识是形而上学知识型与神学知识型,此种知识模式是与社会隔绝孤立的,是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进入现代性时期,大学的学科知识是现代科学知识型,大学建立了现代学科制度,随着技术性课程与实用性知识的兴起,学科更行分化与制度化,学科规训制度在此时期建立完备。到了后现代性时期,以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全球化为表征的新经济时代,大学学科与课程更加强调实用性、绩效性、职业化、产业化、科技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宇慧  
拟剧理论为剖析大学教师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行为提供了一个微观互动的视角。随着大学功能的增加,大学教师扮演越来越多的角色,这些角色对大学教师的核心角色——教育者的影响日益加深,甚至相互冲突。大学教师在大学的不同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最终都集中在大学教师身上,不可能随着场景的转换完全改变。因此,每个大学教师都会在各种角色中间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空间",根据自身的情况整合或者隔离各种角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田钦  平和光  
"文化力"概念的形成大概可以分为三条脉络。"大学文化力"的概念是在"文化力"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和扩展出来的。探讨大学文化力的概念,首先要分析文化的内涵。近十年来,"大学文化力"的相关研究观点纷呈、内容各异,但是涉及"大学文化力"的多是对具体教育现象的阐述和评论,"大学文化力"并未成为教育学范畴内的专业性术语,作为新兴的词汇,其概念远未达成共识。厘清概念逻辑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朴雪涛  
大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大学理念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和变革实践,还在于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内部规范的形成,促使高等教育学获得真正独立的文化身份。大学理念并非是一种超功利的纯粹精神,它的背后是大学利益相关者各自价值追求的反映。随着大学自身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和大学利益主体的分化,大学利益相关者间的对话必将成为未来大学理念生产的主要方式。大学理念的研究中应避免单一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应建立多元主体的对话机制,通过对话的方式生成大学理念,这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和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红霞  陈兰荣  
做好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重点研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贯彻落实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与价值感,发挥其先导作用、育人作用和开发作用,为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从社会学视角分析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并提出对策,以期增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平  
我国大学系统在科研领域的主力军作用日益凸显,给立身于科研又培养人才的中科院形成制度环境的形塑压力,促使其创建国科大融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潮流。中科院在研究生院基础上增设占比很小的本科生教育,以较小的边际成本取得大学的合法身份与资源,迅速发挥既有优势在"重新洗牌"后的大学分类与等级系统中跻身有利地位,让其培养的人才毕业于"一流大学"而非"一流研究生院",以此顺应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的文化期待。这种典型的组织结构局部分化策略有效避免了总体的组织动荡,是资源依赖途径相似的高教系统和科研系统组织趋同的生动体现,也是合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于述胜  
儒者之学乃"意义—感通"之学,它以生成和丰富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以物我感通为根本机制。此学非以知识为本,而以情意为本。《礼记·大学》作为先秦儒家教育观的系统表达,集中体现了以情意为本之理念。所谓"止于至善",说到底即依止于亲亲之家。"八条目"让情意贯穿始终,可以"亲亲为意义生成之根""修身为意义传达之根"二语括之。以情意为本昭示着:意义、价值之理乃"情理"而非"物理","情理"需因情以见理、通情以达理,有情斯有理而无情必无理。此理亦可推之于学术研究者的文化认同。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蒋凯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时代人才培养、理想大学形态、大学精神与理想主义,这些议题是新时代大学建设的核心要义。眭依凡教授的专著《大学理想主义及其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版)以大学理想主义为核心,以大学文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对新时代大学的理想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该书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理想主义在大学办学、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推动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健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行为规律是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看似与理性经济人假设存在矛盾,例如人类的利他行为和情感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无法为这些行为的存在提出解释。文章分析表明,许多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被纳入理性的范畴。经济学上所说的理性,不仅应该包括个人眼前的利益,更应该包括个人所在群体的长远利益。
[期刊] 图书馆学研究  [作者] 郭卫宁  
作为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在数字时代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如何证明自身的价值。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转变思维,压缩"书"的空间,强化学术型服务,将图书馆建设成学校的知识与社交中心,鼓励和支持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教职员工、用户在此学习、研究、实验与合作。目前亨特图书馆已成长为所在州与国家的强大引擎,为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与价值体现带来思考与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