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43)
- 2023(3302)
- 2022(2888)
- 2021(2778)
- 2020(2422)
- 2019(5724)
- 2018(5849)
- 2017(10438)
- 2016(5899)
- 2015(6674)
- 2014(6666)
- 2013(6560)
- 2012(6207)
- 2011(5674)
- 2010(5788)
- 2009(5232)
- 2008(4973)
- 2007(4458)
- 2006(4174)
- 2005(3796)
- 学科
- 济(20362)
- 经济(20329)
- 管理(17063)
- 业(14146)
- 企(11842)
- 企业(11842)
- 地方(8030)
- 农(7151)
- 中国(6113)
- 方法(6109)
- 学(5618)
- 业经(5424)
- 制(4959)
- 农业(4823)
- 理论(4779)
- 技术(4615)
- 数学(4568)
- 财(4437)
- 数学方法(4421)
- 和(4258)
- 教育(4146)
- 划(3316)
- 银(3267)
- 银行(3264)
- 教学(3249)
- 地方经济(3198)
- 策(3165)
- 工作(3129)
- 行(3112)
- 体(3105)
- 机构
- 大学(76995)
- 学院(75685)
- 管理(29555)
- 济(25292)
- 研究(24904)
- 经济(24383)
- 理学(24342)
- 理学院(23963)
- 管理学(23555)
- 管理学院(23381)
- 中国(20050)
- 京(17542)
- 科学(15543)
- 江(14365)
- 中心(13543)
- 范(13360)
- 师范(13277)
- 财(13104)
- 所(11717)
- 州(11522)
- 农(10963)
- 北京(10833)
- 师范大学(10773)
- 研究所(10400)
- 业大(10208)
- 财经(9535)
- 省(9526)
- 院(9121)
- 技术(8543)
- 农业(8397)
- 基金
- 项目(48467)
- 研究(38320)
- 科学(38079)
- 基金(33633)
- 家(28420)
- 国家(28104)
- 科学基金(24538)
- 社会(22773)
- 社会科(21424)
- 社会科学(21419)
- 省(19863)
- 基金项目(18592)
- 教育(17865)
- 编号(17389)
- 划(16367)
- 自然(15704)
- 成果(15333)
- 自然科(15312)
- 自然科学(15308)
- 自然科学基金(15014)
- 资助(12811)
- 课题(11699)
- 项目编号(10587)
- 发(10476)
- 重点(10305)
- 创(10190)
- 年(10081)
- 部(10024)
- 创新(9480)
- 规划(9361)
共检索到127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何俊
理学由于是富具价值论题的哲学型态,因此其知识探求的方式一直缺乏讨论,而清代考证学的崛起所标示的汉学与宋学对立,致使理学的知识探求被彰显为不可靠的空疏风格。《仪礼》的复原工作由于极具纯形式的知识考古,因而能够成为理解理学的知识探求方式的重要对象。本文以宋末元初理学成熟时期的《仪礼》代表性成果敖继公的《仪礼集说》为中心,分析其复原《仪礼》的工作过程,以及敖门相关的经学研究,以呈现理学的知识考古。
关键词:
敖继公 《仪礼》 知识考古 理学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饶益波 孙先英
《南江札记》是邵晋涵的读书笔记,由其子邵秉华辑录而成,其中《仪礼正误》34条历来被人称道。通过将《南江札记》中的《仪礼正误》与元儒敖继公的《仪礼集说》一一对比可以发现,《南江札记》中的《仪礼正误》34条全部来源于敖继公的《仪礼集说》,不能视为邵晋涵的观点。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樊秀丽
人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止是要经历一系列的通过仪礼,作为人生最后的通过仪礼——丧葬仪礼——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对生者所具有的人间形成的影响可以说波及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通过对大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其中丧葬仪礼中所涉及的三魂、三大丧葬仪礼、《指路经》中《送灵经》、《招魂经》和祖界兹兹普乌的考察,从中分析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所表现的豁达的生死观。这种站在生的反面立场死,来强调生的意义、对生者进行历史教育和生存教育的独特方式,反映了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对生者的人间形成,从而肯定生与死教育的必要性。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陈功文
《仪礼正义》的撰著应包括始撰、重疏之时间,胡培翚所著之篇章,胡、杨二人的补编,《仪礼正义》的最终成书时间四个方面。一直以来,学界缺少对《仪礼正义》的撰著进行研究,对胡培翚重疏《仪礼》的时间及胡、杨二人的补编情况也存有争议。结合有关材料,对该书的撰著进行考论,以补此方面的研究之不足,同时对相关争论予以辨正与厘清。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袁月
传统的图书馆史观强调时间的连续性以及事件的因果性,将图书馆的发展叙述为简单的线性模式,导致图书馆学者及从业人员在传统的历史观下盲目追赶时代,缺少反思和考证精神,致使在图书馆发展思路上做出不当选择。知识考古学的后现代思想,强调历史的断裂性、事物的复杂性,呼吁图书馆人摒弃权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图书馆发展问题,以批判的精神审视图书馆职能、图书馆精神等图书馆学基本问题。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卞翠 玛丽—克莉丝汀·戴里诗
本文通过回顾法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过去40年的发展,以法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基础,以福柯所提出的话语条件为分析框架,揭示法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独特性。首先,通过对比研究者和机构决策者的观点,明确法国高等教育制度与治理的特殊性,并结合背景的变化,界定高等教育研究的边界并梳理这一领域的知识生产现状。其次,重点关注法国公共研究政策改革的特殊性以及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结构重组,在高等教育研究结构调整与欧洲政策和全球化进程导向相关联的战略框架内,探讨知识和权力结构之间的互动。最后,聚焦于制定和实施有争议的结构改革中机构和教研人员的困境,深入讨论高等教育研究在法国成为一个可被接受的科学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包括研究模式如何回应研究语境的期望以及吸引更多研究者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
法国高等教育研究 知识考古学 40年
[期刊]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作者]
蒋鹏翔
清儒张惠言编绘的《仪礼图》是晚清名臣曾国藩在研读《仪礼》时主要倚仗的读本之一。湖南图书馆藏有曾国藩手批《仪礼图》清嘉庆刊本一部,所载批识凡二十余条,考辨精细,识见通达,极有益于《仪礼》学之研究。本文在识读迻录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其文献价值:其一,曾批本率先补正了张氏《仪礼图》的各种疏误,与同类著述相比,其内容亦最具针对性;其二,曾批本有助于印证《仪礼图》清嘉庆刊本的刻版缺陷;其三,曾批本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其对《仪礼图》的看法;其四,利用曾批本与其日记对读,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其研治礼学的原则、过程及心态等。
关键词:
仪礼图 曾国藩 手批本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少鹏
《仪礼经传通解》是朱熹临终前10年左右时间内投入精力最大的一部著作,对东亚朱子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于元明时期传入朝鲜半岛,1570年前后在奇大升的倡导下曾进行过一次刊行,但并未引起太大反响。1654年前后,由金集、宋时烈、宋浚吉三人的提倡,朝鲜用铜活字第二次刊印《通解》和杨复《仪礼图》。此书印行后在朝鲜王朝掀起了深入学习朱熹礼学的高潮,且出现了专门补充此书的《仪礼经传通解补》。就在此书印毕不久,日本向朝鲜索求此书,其后日本据朝鲜本刊印了和刻本。和刻本于民国时期传入中国,成为此后《通解》的重要参校本。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京传
近年来,考古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取得快速发展,但其研究却十分薄弱。本文在融合考古学与旅游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考古旅游的概念与范畴,并分析了考古与旅游的互动机制;同时对我国考古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架构了以资源保护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我国考古旅游利益机制。基于考古旅游伦理主体利益的实现,文章提出了以文化资源观、文化保护观、文化认同观为内容的我国考古旅游伦理基本框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环境考古学具有以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和以考古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两大学科基础。分别由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常常处于脱节状态。史前聚落具备的"自然"、"人文"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联接环境考古两大研究体系的桥梁,并成为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相同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趋势。但是,以社会人类学为基础的聚落考古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其以复原史前社会形态为最终目标。与此不同,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并以史前人地关系及其演化为最终目标。尽管如此,交叉学科特征明显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需要包括地学、考古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积极参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国强
借鉴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研究方法,对证券分析师话语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揭示证券分析师话语内在逻辑潜在的实践行动性,以期通过这种研究为资本市场信息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证券分析师话语分析 实践导向 知识考古学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立新
从考古学的能指与所指、语境、话语主体以及文本与交流四个方面,大致可体现中国考古学话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物质性和实在性使中国考古学家们更乐意相信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尽可能回避对不确性程度高的能指意义的讨论。此举使考古学经常不得不降低其人文目标。尽管通常它所声称的目标是研究古人的社会与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在研究实践中所实际做到的却并不算多,目前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和重点仍停留在年代学和文化谱系这样的学科基础问题的层面。当前的学科管理模式,为考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考古学的成果出版和评价体系以及人材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复制、延续并强化这一话语传统的角色。
关键词:
中国 考古学 话语实践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立超 陆杨 郭雨 殷亚方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前沿热点。本文首先对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行概述,从古DNA的保存和降解、获取以及数据处理和序列分析3方面归纳木材古DNA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古DNA因高度降解、含量极低和化学损伤特征导致其难于提取和信息解译的难题。然后总结木材分子考古在解读先民认知与利用森林资源方式、复原历史时期地域性森林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及重建古代树木应对气候和生境变化的微进化反应等方面的主要应用。最后提出该研究领域未来应优先开展的工作:1)建立考古木材标本库及其DNA信息数据库;2)研究不同时空维度下木材古DNA损伤及变化规律;3)构建稳定高效的木材古DNA提取及序列信息解译技术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木材分子考古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木材学和考古学领域的应用,为木质文物的用材树种识别、保护利用以及重建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环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白彬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楚国城址、矿冶、作坊遗址与大量具有楚文化因素的墓葬、器物及文字材料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不仅可证史之误、补史之阙,也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促进了楚文化研究的转型与发展。在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出土材料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于科技手段,目前学术界在至少以下几方面形成了讨论的热点,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第一,楚系青铜器的年代与分期、器用制
关键词:
楚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从家产继承方式说我国古代的所有制形式——以唐宋为中心的考察
学术流派的盛衰与各科知识的消长——论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的知识考古(上)
女性视角与图像叙事:女神文明的知识考古——评《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
从艺术图像看古代中外阅读对象的差别——基于图像知识考古学的视角
面向考古类型学的出土陶器器形的知识表示与语义关联构建
辨体·辨义·辨人·辨伪——论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的知识考古(下)
商务印书馆版考古学译著与中国考古学科的建设(1897—1949)
陶寺考古奠基了尧文化的基础地位
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十年(1995-2005)发展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