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57)
2023(3516)
2022(3003)
2021(2967)
2020(2382)
2019(5184)
2018(4967)
2017(8936)
2016(4600)
2015(5222)
2014(5135)
2013(4810)
2012(4354)
2011(4114)
2010(4314)
2009(4108)
2008(3927)
2007(3528)
2006(3223)
2005(3051)
作者
(14316)
(12009)
(11826)
(11204)
(7622)
(5755)
(5397)
(4597)
(4561)
(4176)
(4154)
(4095)
(3977)
(3851)
(3738)
(3731)
(3508)
(3424)
(3412)
(3368)
(3143)
(2985)
(2864)
(2841)
(2754)
(2666)
(2573)
(2553)
(2409)
(2369)
学科
(16638)
经济(16612)
(10811)
管理(10593)
(9475)
(8906)
企业(8906)
中国(5778)
方法(5497)
(4813)
理论(4556)
数学(3946)
数学方法(3822)
教育(3675)
业经(3474)
农业(3288)
(3254)
(3171)
金融(3171)
经济学(3130)
(3005)
银行(2995)
(2961)
(2899)
(2828)
技术(2795)
(2494)
(2494)
教学(2374)
环境(2345)
机构
大学(71565)
学院(67339)
研究(26240)
(24057)
管理(23500)
经济(23490)
理学(19644)
理学院(19303)
管理学(18805)
中国(18687)
管理学院(18656)
科学(17488)
(16390)
(13476)
研究所(12460)
(11853)
中心(11786)
师范(11705)
(11407)
(11075)
北京(10653)
(10524)
业大(10302)
师范大学(9838)
(9216)
农业(8963)
财经(8891)
(8259)
(8144)
教育(8034)
基金
项目(45806)
科学(35626)
基金(33229)
研究(32753)
(30954)
国家(30221)
科学基金(24617)
社会(20193)
社会科(18955)
社会科学(18950)
(16878)
基金项目(16858)
自然(16069)
自然科(15668)
自然科学(15661)
教育(15575)
自然科学基金(15390)
(15120)
资助(13360)
编号(12984)
成果(11971)
重点(10719)
(9765)
(9352)
(9275)
课题(9033)
国家社会(8731)
创新(8627)
大学(8613)
科研(8603)
期刊
(28759)
经济(28759)
研究(20628)
中国(15669)
学报(14665)
科学(12289)
教育(11365)
大学(10793)
(10255)
管理(9907)
学学(9681)
(8401)
农业(7225)
图书(6909)
技术(6257)
书馆(5187)
图书馆(5187)
财经(4534)
(4440)
(4413)
(4375)
金融(4375)
经济研究(4170)
(3976)
业大(3889)
科技(3773)
(3565)
论坛(3565)
情报(3531)
业经(3457)
共检索到107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裴云龙  
在1127~1279年间,知识精英在文章选本编纂和文学史评述中,将北宋六家散文建构为代表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经典系统。这一整体系统在"欧苏"、"欧曾"、"三苏"等相对微观的经典体系基础之上被绾合形成。六家散文的经典系统不仅包含文章学的示范意义,同时也具有儒学文化维度的思想内涵,代表了理学思想产生前儒学发展的传统形态和范式。1127~1279年间的评论者大多通过这一经典化的建构过程,以理学的思维和视角对六家散文所代表的传统儒学形态加以审视和反思,这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史观念带来深远影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震  金瑞  
11世纪宋代新儒学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这场运动源于各方面思想资源的促成,佛老之学及魏晋玄学等外源因素需消化以外,儒学内部如汉唐经学的思想资源对于新儒学回归经典的创新更有直接关联。中唐思想文化特别是"是经疑传"等经学新风气,推动了唐宋之际"疑经改经"的思潮发生,新儒学通过创造转化汉唐经学知识的固有范式,实现了"经学理学化"的诠释学转向。最终,朱子学建构了一套"四书学"及"家礼学"的新典范,标志着新儒学"经典世界"的全面重建,有力推动了儒学在哲学、经学及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温志拔  
北宋哲宗亲政以后至徽宗时期,新学真正成为官方学说,这是北宋新学发展的顶峰,也是新学沦为王朝政治工具的开始,新学因此逐渐走向消亡。新学在徽宗时期主要是徽宗宣示理想政治和个人神圣性的论证工具,这既使新学成为唯一被允许发展的学术,也使其从根本上失去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和必要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丁青  
在经济腾飞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开始加快,随之而来的,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在逐渐增加。为了让人们在高速运转的社会生活中,依然保持良好的心态,人们需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继而使自己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幸福感。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各大学派理论需要改变自身较为古板的存在形态,让先进思想从书本中走进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帮助人们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为此,儒学要与当代思想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儒学来实现当代思想中与身体转向相关的相关理论措施,以此帮助人们增长见识,一改人们对儒学思想的刻板印象。作者在开展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阳明学与日本战后派文学的关系研究”(22NDJC144YB)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时研读了该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敬胜  胡戎飞  
儒家经典中的"人与天"、"义与利"、"修己与安人"、"经与权"、"文与武"等思想,都体现了对称思维的观点,其对称思维方式对现代企业管理能提供积极的启示和借鉴。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海燕  俞玮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柳树林  
我喜欢读散文,总觉得有百读不厌之感.散文,形散而神凝,好像淙淙溪流,用诗一般的语言,娓娓倾诉着沧桑的变幻.其实,一篇好的散文,何尝不是一篇意境深远的好诗呢?诗贵凝练.散文的文笔也是那样的幽美而凝练.散文是不散的.你读过鲁迅的散文吗?每读一次,总觉得有新的感受,新的启示,总觉得新鲜,总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有如听了一篇新的乐章,读了一束优美的诗,使人在这种感受中,体验到辛酸的讽刺,淋漓的嘲骂,泼辣,诙谐而幽默.你读过朱自清的散文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裴云龙  
在1127—1279年这一北宋散文经典化的重要时期里,"三苏"阐述经史思想、政治观念的策论类文章得到了文学选本的突出重视,"三苏"在散文经典体系中的并称也包含了"苏学"的因素。苏洵、苏辙散文的经典价值更明显地依托其学术性内容。作为"苏学"的起源,苏洵散文被这一时期的知识精英建构为包含内容思想、写作技法、风格个性等多重维度的文学经典。苏辙散文主要凭借其史论类文章的思想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其论点中与儒家正统观念相契合的成分得到了理学家的高度认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曹婧  
人性之卓越乃是对丰富、美好和高贵的追寻。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历经岁月考验的文化对象被贬低为商品供人消费和娱乐,甚至被视作无用之物。伴随着这种价值大甩卖,人们在现代社会很难找到那些真正感动和吸引着我们的丰富、美好和高贵。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这意味着大学的旨趣乃是引导年轻人进入到人类历史的纵深之处,在对优秀文化的回忆中理解人类心灵所依靠的意义世界,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经典作为人
[期刊] 求索  [作者] 单正齐  
以心性论为中心,围绕几个重要范畴对宋明儒学与佛教哲学作一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具有诸如理论结构、运思模式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实质及具体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宋明儒学坚持道德本体论与心性论的合一,追求宇宙自然与道德秩序的合一,体现了道德的形上学特色。佛家则坚持超越的境界本体与心性的统一,追求以超理性的直觉智慧体证宇宙实相,成就宗教上理想的生命人格,体现了超道德的境界形上学特色。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何海峰  
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作家钟怡雯因其"混血"的特质故而拥有独特的三重地域经验——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与中国广东。多重的地域经验所带来的必然是身份的暧昧模糊,中华文化与马来意识在她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拉扯,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与中国广东都是钟怡雯生命中具有不同意义的"原乡"。钟怡雯怀着原乡情怀穿行于其间,探寻超越原乡迷思而重建文化身份的可能途径。钟怡雯散文的地域书写也为新一代马华作家的创作提供一种有益借鉴: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地域经验的叙事来摆脱原乡的迷思,进而重建自我身份,重写自身未来的发展与走向。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汉民  
孔子提出了作为"礼"之依据的"仁","仁"体现出作为主体人格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性、道德意志。但是"仁"要能够成为普遍性行为准则,还必须表达出必然性的力量。宋儒确立《四书》的新经典体系,其学术使命就是要重建仁的形而上意义,以确立仁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宋儒通过对仁学的诠释与建构,把《四书》的心性仁学与《周易》的天道仁学结合起来,建构了更具理论性、思辨性的仁学思想体系,实现了儒学的创新性发展,最终建构出一种天人合一、体用圆融的新仁学。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鹏  
在宋元以来中医发展儒学化的背景下,明清医家借由文献散亡之说,来解读张仲景《伤寒论》治疗温病的缺失;通过师仲景之法而不拘泥于具体的方药之说,来维护仲景的医圣地位和《伤寒论》的经典价值。以吴鞠通为代表,明清温病医家对中医学术发展史进行了全新的梳理,构建了自张仲景直接到明清医家的温病学术传承脉络,其间的晋唐宋元医家虽有启迪之处,但并未真正承接仲景之学。这与宋儒重新梳理儒学脉络,进而建构由孔孟直至宋儒的新道统,其背后的思维模式是相类似的。地域的南北差异,是明清温病医家阐发温病证治应当有别于伤寒的重要立论点。但温病学说若想获得更大的应用空间,增强学说应用的南北普适性,就必须突破地域化的束缚,才能获得更大的认可。尽管并非所有明清温病医家都拥有消解地域化的宏图,但不少医家也作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由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任天石、博士生马佳选评的《今文观止——中国现代美文精品》最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三百年来,精选了中国历代散文佳作的《古文观止》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编选的《今文观止》则精选了“五·四”至当代我国大陆以及港台海外华人作家不同风格的优秀散文五十九篇,琳琅满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