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95)
- 2023(8755)
- 2022(7701)
- 2021(7072)
- 2020(6358)
- 2019(14687)
- 2018(14422)
- 2017(27843)
- 2016(15936)
- 2015(18025)
- 2014(18321)
- 2013(18434)
- 2012(17730)
- 2011(16237)
- 2010(16313)
- 2009(15306)
- 2008(15528)
- 2007(14465)
- 2006(12376)
- 2005(11341)
- 学科
- 济(64291)
- 经济(64219)
- 业(40891)
- 管理(40390)
- 企(32864)
- 企业(32864)
- 方法(31996)
- 数学(28035)
- 数学方法(27730)
- 学(19029)
- 农(17325)
- 财(17132)
- 中国(15747)
- 制(12696)
- 贸(12620)
- 贸易(12614)
- 业经(12298)
- 易(12267)
- 地方(12029)
- 农业(11276)
- 务(10594)
- 财务(10575)
- 财务管理(10543)
- 银(10367)
- 银行(10301)
- 融(10099)
- 金融(10094)
- 理论(10033)
- 和(10027)
- 企业财务(10024)
- 机构
- 大学(242687)
- 学院(238772)
- 济(91933)
- 研究(90892)
- 经济(89819)
- 管理(81834)
- 理学(70338)
- 理学院(69358)
- 管理学(67717)
- 管理学院(67310)
- 中国(65992)
- 科学(63176)
- 农(60221)
- 京(53186)
- 所(51399)
- 农业(48580)
- 研究所(47173)
- 业大(46119)
- 财(42325)
- 中心(40432)
- 江(37951)
- 财经(33350)
- 北京(33264)
- 院(31829)
- 农业大学(31296)
- 省(31074)
- 范(30851)
- 师范(30305)
- 经(30274)
- 州(29458)
- 基金
- 项目(160739)
- 科学(122346)
- 基金(115314)
- 家(106117)
- 国家(105322)
- 研究(104943)
- 科学基金(85613)
- 省(63899)
- 社会(63063)
- 基金项目(60646)
- 自然(60192)
- 社会科(59612)
- 社会科学(59590)
- 自然科(58782)
- 自然科学(58747)
- 自然科学基金(57727)
- 划(55522)
- 资助(49053)
- 教育(49045)
- 编号(40444)
- 重点(37980)
- 部(34986)
- 计划(34945)
- 发(34487)
- 成果(33759)
- 创(32451)
- 科研(32411)
- 科技(31884)
- 创新(30528)
- 课题(29697)
- 期刊
- 济(99565)
- 经济(99565)
- 研究(66445)
- 学报(56147)
- 农(54362)
- 中国(48901)
- 科学(45073)
- 大学(39591)
- 学学(37738)
- 农业(36415)
- 财(34073)
- 管理(28885)
- 教育(23709)
- 融(20755)
- 金融(20755)
- 业(20027)
- 技术(18529)
- 财经(17017)
- 经济研究(16188)
- 业大(16030)
- 版(15220)
- 业经(15152)
- 经(14636)
- 农业大学(13766)
- 问题(13631)
- 科技(12115)
- 贸(11562)
- 技术经济(11535)
- 统计(11133)
- 林业(10585)
共检索到356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智辉 陈守文 郭志红 喻子牛
以振荡摇瓶培养法培养17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分析其总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产生水平,同时用这些菌株的分生孢子粉作为样品,用人工饲养的亚洲玉米螟5d龄幼虫作为试虫,作毒力生物测定。并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验证各个酶活性指标作为毒力的生物测定的替代或者补充指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菌株间同代毒力、酶活之间的差异比较大,LT50的变化范围为4.82~10.06d,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范围是0.86×10-2~3.66×10-2IU/mL,胞外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范围是0.012~1.47IU/mL。将后二者分别与各个菌株对玉米螟的LT50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胞外蛋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殷红福 林海萍 李芬 张立钦 毛胜凤
为探讨继代移殖对球孢白僵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与毒力的相关性,以筛选得到的高毒力菌株B5、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为出发菌株,通过连续接种松墨天牛幼虫获得H1、H2、H3、H4继代移殖菌株,而连续在PPDA培养基上转接,获得R1、R2、R3和R4继代移殖菌株。分别对各原始菌株与继代移殖菌株进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与毒力测定,并将每种酶活性与相应菌株对松墨天牛的半致死时间(LT50)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毒力菌株B5、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在PPDA培养基上继代移殖,随着各菌株对松墨天牛的毒力逐代下降,其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也逐代降低;来源于松墨...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继代移殖 酶活性 毒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盛勇 孔琼 陈斌 薛春丽 田学军 肖春 李正跃
利用浓度为4.0×104~4.0×108个/mL的球孢白僵菌MZ050724分生孢子液对3龄和4龄亚洲玉米螟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对3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8.65%,致死中浓度WEI(2.195±0.135)×104个/mL,致死中时间(4.30±0.16)d;对4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5.75%,致死中浓度为(4.362±0.088)×105个/mL,致死中时间(4.77±0.11)d。相比较对3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对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亚洲玉米螟 幼虫 毒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志凤 邢玥 张统书 董辉 丛斌
热休克蛋白基因(heat shock proteins,HSPs)Hsc70及Hsp90是目前认为与昆虫抵御环境压力及温度适应有关的指标,为了检测较大日温差对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抗寒性的影响,本研究模拟东北地区昼夜温差效应,对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进行6h的-20℃低温诱导和随后18h的4℃恢复处理,在不同的时间点测定其过冷却点,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Hsc70及Hsp90的相对表达量,并利用SPSS对最终的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Hsc70及Hsp90在低温诱导阶段的表达出现下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陆晴 曹伟平 董建臻 王金耀 冯书亮 王容燕 杜立新
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14种碳源和11种氮源测定,球孢白僵菌HFW-05菌株的萌发率、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胞外蛋白酶活性。综合各项指标得出,HFW-05菌株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蔗糖,产孢量与产酶量最大,分别为16.13×107孢子/cm2和117.38μg/(min.mL);最适氮源为豆粕粉,其产孢量和酶活远高于对照和无机盐类,分别为15.62×107孢子/cm2和74.01μg/(min.mL)。除硝酸钾外,无机盐类在供试浓度上均对孢子萌发和生长有抑制作用。在各种碳(氮)源培养基中添加1%蛋白胨(葡萄糖)后,菌株的产孢量和产酶量均有所提高。结果表明,HFW-05菌株的产孢量和胞外蛋白酶之间具有一定的相...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营养 生长 胞外蛋白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丽娟 李靖 梁竟宇 王学贵 朱新成 李彬 李涌泉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测定印楝素对亚洲玉米螟的室内毒力,通过3地田间药效试验测定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并采用盆栽法测定印楝素对3个品种高粱植株的安全性。[结果]印楝素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的LC_(50)为6.44 mg·L~(-1),室内活性较强;3地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株防效和虫防效分别为80.07%~89.26%和73.51%~87.31%,与对照药剂相比防效更好;0.3%印楝素乳油有效成分18 g·hm~(-2)处理对3个品种高粱生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有效成分4.5、9 g·hm~(-2)处理;药后14 d, 0.3%印楝素乳油有效成分18 g·hm~(-2)处理时3个品种高粱均有1株出现边缘褪绿现象,0.3%印楝素乳油有效成分9 g·hm~(-2)处理时高粱‘赤杂16号’有1株出现边缘褪绿现象,但3个高粱品种生长均正常,对高粱安全。[结论]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有较好的室内活性与田间防治效果,对高粱植株相对安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甄伟 杜立新 曹伟平 王容燕 宋健 王金耀 冯书亮
通过对粉虱、小菜蛾高效的球孢白僵菌HFW-05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旨在从分子水平上了解HFW-05菌株的几丁质酶特性。根据已发表的几丁质酶基因序列(EU828354)设计几丁质酶基因全长引物,扩增HF-WBbchit1全长基因,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克隆载体pMD19-T连接获得含有HFWBbchit1全长基因的重组质粒pMDchit1并测序。该基因的编码区包括1 047 bp,编码了348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6.795 kDa,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其基因序列与球孢白僵菌菌株NCIM1216几丁质酶基因(EU828354)和球孢白僵菌菌株Bb0062...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几丁质酶基因 克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万烨 高静 王凤茹 董金皋
几丁质是绝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植物中却并不存在。但高等植物普遍存在着几丁质酶,并可通过几丁质酶催化几丁质的水解,使植物具有抵御真菌侵染的能力。为研究BR与玉米抗病性的关系,对BR处理后玉米细胞间隙液中几丁质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00 nmol/l e Bl(油菜内酯)处理后,玉米细胞间隙液中几丁质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变化;而10 nmol/l e Bl处理后,玉米细胞间隙液几丁质酶活性与对照相比降低。说明不同浓度BR对玉米抗病性有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
玉米 几丁质酶 油菜素内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书亮 付韵琴 范秀华 王容燕 邢建民 胡明峻
选用在我国分布较广、出现频率较高的4个血清型中的6株供试菌株,以玉米螟为毒力指示昆虫,进行了毒为指示昆虫与棉铃虫、粘虫和黄地老虎的毒力相关性测定。结果显示,设定各供试菌株对玉米螟的毒力指数为1,那么各供试菌株对棉铃虫的相对毒力指数为0.647±0.074,对粘虫的相对毒力指数为0.268±0.07,对黄地老虎的相对毒力指数为0.145±0.031。4种供试昆虫对各种供试菌株的相对敏感性顺序为玉米螟>棉铃虫>粘虫>黄地老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飞雄 李江红 梁勤 陈大福
【目的】研究由蜜蜂球囊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白垩病的侵染机制,以及蜜蜂球囊菌胞外蛋白酶的种类及其特性。【方法】利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在体外诱导蜜蜂球囊菌分泌胞外蛋白酶,用硫酸铵沉淀和透析,获得初酶液,利用相应的底物对酪蛋白酶、偶氮酪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蜜蜂球囊菌分泌的胞外酶主要有酪蛋白酶、偶氮酪蛋白酶、胶原蛋白酶3种,无弹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对这3种酶的最适温度、pH值以及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进行了测定。这3种胞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都在40℃左右,最适pH为7左右,均不耐高温,热稳定性差,在中性的pH环境下比较稳定。【结论】蜜蜂球囊菌可以分泌多种胞外蛋白酶...
关键词:
蜜蜂 球囊菌 胞外蛋白酶 酶活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鄢洪海
利用同功酶电泳技术对采自国内的23个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以及SOD、EST、PPO、MDH、POD等酶系分析,发现不同菌株间存在差异;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连锁距离0.36上将所有菌株聚合在一起,大致可以分成7个组,与病菌致病性分组有些一致或相近,但也有些不同或关系不密切。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生理分化 同工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龙 戴武 张春妮
【目的】探讨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毒性机制,为苯甲酰基脲类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以及新农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棉铃虫为材料,研究了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探讨氟铃脲处理后对棉铃虫几丁质含量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氟铃脲对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供试棉铃虫3龄幼虫经氟铃脲直接浸渍处理后,逐渐表现出反应迟钝、非正常蜕皮以及表皮发育异常等中毒症状,最终畸形死亡。氟铃脲处理后96h的LC50值为226.43mg/L,表现出较强的触杀作用以及致畸活性。用氟铃脲120和240mg/L处理72h后棉铃虫3龄幼虫几丁质含量显著降低,并且120mg/L氟铃脲处理72h后...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鲜莹 谢从新 何绪刚 杨慧君 胡雄 陈柏湘
采集渔-稻复合系统中的水稻根际淤泥,筛选出有较强产胞外蛋白酶能力的菌株并研究环境因素对其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初筛、蛋白酶复筛等筛选得到一株菌株(编号PRO9);此菌株所产产胞外蛋白酶能够促进水体中有机物质发生氨化反应,减少有机氮含量。此菌还具有产胞外碱性磷酸酶的能力。菌株鉴定结果显示此菌为芽孢杆菌。PRO9菌株所产的胞外蛋白酶在67℃下酶活性最为活跃,最适pH为7,属于中性蛋白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丹 严善春 谭安江
为了深入了解piggyBac转座子家族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子进化特点,采用简并PCR、反向PCR、RT-PCR和RACE等方法在农业害虫亚洲玉米螟中克隆到2个piggyBac类似因子,分别命名为OfPLE1和OfPLE2。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Of-PLE基因编码区序列结构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OfPLE1全长1 866 bp,编码607个氨基酸;OfPLE2全长1 724 bp,编码434个氨基酸。两者同源性高达70%,与粉纹夜蛾piggyBac同源性分别为32%和26%,亲缘关系较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