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50)
- 2023(2894)
- 2022(2530)
- 2021(2306)
- 2020(2051)
- 2019(4622)
- 2018(4495)
- 2017(8228)
- 2016(4680)
- 2015(5064)
- 2014(5007)
- 2013(5021)
- 2012(4842)
- 2011(4373)
- 2010(4457)
- 2009(4052)
- 2008(4053)
- 2007(3444)
- 2006(3366)
- 2005(2931)
- 学科
- 济(19637)
- 经济(19623)
- 管理(8209)
- 业(8075)
- 方法(7669)
- 地方(7407)
- 学(6339)
- 农(6231)
- 数学(5548)
- 数学方法(5470)
- 企(5438)
- 企业(5438)
- 农业(4663)
- 业经(4316)
- 中国(4137)
- 理论(3720)
- 环境(3273)
- 地方经济(3257)
- 税(3139)
- 财(2991)
- 税收(2919)
- 收(2882)
- 制(2567)
- 和(2493)
- 发(2425)
- 资源(2418)
- 农业经济(2341)
- 经济理论(2221)
- 生态(2219)
- 贸(2204)
- 机构
- 学院(66693)
- 大学(64647)
- 研究(27111)
- 管理(23026)
- 济(21564)
- 经济(21034)
- 科学(19701)
- 中国(19598)
- 理学(19435)
- 理学院(19066)
- 管理学(18507)
- 管理学院(18371)
- 江(18085)
- 京(15206)
- 农(14659)
- 所(14537)
- 研究所(13614)
- 中心(12470)
- 范(12245)
- 师范(12082)
- 农业(11441)
- 业大(11396)
- 省(11229)
- 财(10745)
- 游(10266)
- 院(10232)
- 旅(10081)
- 师范大学(9987)
- 旅游(9972)
- 州(9511)
- 基金
- 项目(47647)
- 科学(37541)
- 基金(34546)
- 家(31836)
- 研究(31798)
- 国家(31578)
- 科学基金(26306)
- 省(20998)
- 社会(19754)
- 基金项目(19472)
- 社会科(18686)
- 社会科学(18681)
- 自然(18658)
- 自然科(18118)
- 自然科学(18113)
- 自然科学基金(17767)
- 划(16684)
- 资助(14445)
- 教育(13821)
- 编号(11824)
- 重点(11708)
- 发(11564)
- 江(11202)
- 计划(9903)
- 部(9668)
- 科研(9539)
- 创(9182)
- 课题(9167)
- 科技(8857)
- 成果(8725)
共检索到1015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高原 赖子尼 魏泰莉 庞世勋 杨婉玲 蒋万祥 王超
2007—2008年在珠江八个入海口进行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数据,探讨了珠江八个入海口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等指标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季节数量变动及对浮游桡足类总数量的影响,并将本研究水域与珠江口外海水控制区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周年共鉴定38种浮游桡足类,隶属3目10科23属。其中春季25种,夏季28种,秋季23种,冬季21种。优势种主要有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等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四季平均...
关键词:
珠江 入海口 浮游桡足类 种类组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蒋玫 晁敏 王云龙 袁骐 陈亚瞿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生态特征,分数量、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三部分从不同侧面作了探讨,本文为该研究的第一部分。结果表明,东海浮游桡足类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55.5%,占饵料浮游动物总丰度的64.8%;秋季丰度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平面分布不均匀,呈斑块状分布,一般东海近海高于外海和台湾海峡海域;高值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其中,大陆沿岸水和东海外海水交汇区丰度值较其它混合区高。本次调查东海北部(29°~32°N、125°E以西)水域桡足类丰度约为20年前同期的1/3;东海...
关键词:
东海 浮游桡足类 数量分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蒋玫 陈亚瞿 赵文武
根据2002年4-5月东海122°00′~123°30′E、29°00′~32°00′N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和赤潮生物的关系作了探讨。结果表明:共鉴定桡足类40种,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真刺水蚤幼体(Euchetalarvae)、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concinna)等,并以中华哲水蚤占绝对优势。桡足类总丰度均值为154.97ind·m-3(5.00~649.85ind·m-3),最高丰度区(>500ind·m-3)主要分布于长江口30°30′~31°15′N、123°15′E以东水域。多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亚瞿 徐兆礼 杨元利
重点探讨黄海南部及东海(28°00′~34°00′N、121°00′~127°00′E)中小型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多样度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鉴定到种的中小型浮游桡足类有71种,4季皆出现的种类比例高达83.1%,种类季节变化不大明显。种数平面分布呈南部高、北部低、外海高、近海低的分布特征,种数分布与该海域水团势力消长相关,在水系交汇处,种类较多的往往位于暖流的一侧。4季共出现优势种15种(优势度Y≥0.02),主要有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affinis)等,但在秋季,上述优势种类由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剑 徐兆礼 朱德弟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8°00′-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软体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环境适应类型。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浮游软体动物总丰度分别为:春季64.61ind/m3,夏季191.84ind/m3,秋季59.11ind/m3,冬季1.4ind/m3。四季共出现软体动物24种,其中春季8种,夏季21种,秋季10种,冬季2种。马蹄螔螺(Limacina trochiformis)适温较低,是春季主要优势种;明螺(Atlanta peroni)作为暖水种,是夏季主要...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孙鲁峰 孙岳 徐兆礼
依据2010年4月、7月和11月对浙江鱼山渔场-椒江口近海海域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浮游植物丰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是3个季节最高,丰度的高值区位于调查海域的南部,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占绝对优势;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次之,丰度的高值区在大陈岛西南海域,以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海龙箭虫(Sagitta nagae)...
关键词:
椒江口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龚玉艳 肖雅元 徐姗楠 刘永 杨玉滔 李纯厚
为了探明陵水湾浮游动物饵料情况,本研究依据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陵水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94种和浮游幼虫21类,其中桡足类(Copepoda)最多,有38种,其次是水螅水母类(Hydromedusae)11种,毛颚类(Chaetognatha)8种,其余类群种类数在1~6种之间。浮游动物群落主要由广温广盐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外海类群组成,优势种主要分布在前两个类群,无全年优势种;浮游幼虫是陵水湾的重要类群,丰度呈现为冬季(低温)高于春季(高温)。与亚热带海域不同,低温已不再是制约陵水湾海洋生物生长的主要因子。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冬季高于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湾外高,湾内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陵水湾浮游动物可分为湾内和湾外两个群落,主要受地形阻隔所致。盐度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是浮游动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根据陵水湾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估算出浮游动物提供的渔产潜力为2.24×10~4 kg。陵水湾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剧烈的季节变化,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素 陵水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崔雪森 陈卫忠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作了探讨。东海浮游桡足类经鉴定共有226种,呈外海高近海低的分布趋势,夏季(163种)>秋季(152种)>春季(140种)>冬季(123种),4个季节皆出现的有78种。优势种(优势度Y≥0.02的17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精致真刺水蚤(Euchate conicina)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等,季节更替明显,在秋、冬季优势种中还新出现了多种中、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国峰 李志恩 时俊 秦玉涛
分别于2005~2012年的4个季节对长江入海口徐六泾断面水质实施了29个航次的监测。2005、2010和2012年为丰水年,2006、2011年为枯水年,其余3a为平水年。2005~2012年化学耗氧量(CODCr)的年度平均浓度范围为5.2~14.69mg/L,氨-氮(NH4-N)为0.051~0.358mg/L,总磷(TP)为0.069~0.255mg/L,活性磷酸盐(PO4-P)为0.044~0.098mg/L,石油类(Oil)为23.67~79.39μg/L,铜(Cu)为1.71~2.77μg/L,镉(Cd)为0.057~0.116μg/L,砷(As)为2.34~2.94μg/L。引...
关键词:
水环境质量 长江口 入海通量 变化趋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晓东 徐兆礼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的季节变化、水团对丰度分布的影响、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以及其生态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平面分布变化主要受盐度影响。夏季平均丰度最高(10.42 ind/m3),主要集中在长江口羽状锋(122°40′~123°30′E)处,冬季丰度最低(0.00 4 ind/m3)。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是最主要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晓慧 徐宾铎 张崇良 薛莹 任一平 纪毓鹏
根据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2月、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本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3种,其中原生动物、毛颚动物、尾索动物和栉水母各1种,刺胞动物8种,浮游甲壳类18种,浮游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共13种(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115.64 ind/m3,不计夜光虫的平均丰度为95.93 ind/m3,其中浮游甲壳类占71.43%。浮游动物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数量高峰出现在春季(5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红 祁峰 谢春刚 陈朋 马燕武
于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对博斯腾湖大湖区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出浮游动物83种(属),其中原生动物27种(属),轮虫42种(属),枝角类10种(属),桡足类4种(属)。浮游动物在种类上以淡水习见的广温性种类为主,兼有嗜暖种和嗜冷种;数量上小型浮游动物占优势(>64.8%);生物量上大型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占主导地位(>85.2%)。物种丰富度指数8月(夏季)最高(1.52),1月(冬季)最低(0.74);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10月(秋季)最高(3.01和0.95),1月最低(0.75和0.63)。群落多变量分析表明,博斯腾湖西北部(黄水区)和西南部...
关键词:
博斯腾湖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苏家齐 朱长波 李俊伟 李婷 陈素文 颉晓勇 张博
流沙湾是中国海水珍珠"南珠"的主产区和广东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为评估湾内养殖活动的环境效应,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和海水理化因子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171种,包括硅藻门43属122种、甲藻门10属44种、蓝藻门2属2种、金藻门2属2种和裸藻门1属1种。流沙湾内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5~79.04)×10~4个/L,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夏季丰度远大于其他三季,内湾和外湾差异不显著。春季须状角毛藻(Chaetoceros crinitus)、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明壁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bilis)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秋季优势种主要为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lorenzianus),冬季主要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uswailesii)、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岛脆杆藻(Fragilaria islandica)。其中,奇异棍形藻为春、秋、冬季的优势种,红海束毛藻为春、夏、秋季的优势种。冗余分析表明,流沙湾浮游植物优势种在春季与水温和氨氮密切相关,夏季受透明度显著影响,而在秋、冬季受亚硝酸氮含量影响显著。流沙湾不同养殖区的浮游植物多态性和丰度有明显季节差异。与2012年相比,流沙湾外湾的养殖覆盖率提高了近50%,内湾的珍珠贝养殖减少了近90%,养殖品种、规模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流沙湾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正是对其变化的一种响应。夏季鱼类网箱养殖提高了水域营养盐水平并降低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大规模的扇贝养殖则导致了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丰度的降低。
关键词:
流沙湾 浮游植物 聚类分析 养殖活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中伟 徐韧 刘材材 邓邦平 季晓
为探明轻质油对海洋浮游植物毒性效应机制,并对海洋溢油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室内模拟了4季温度(10、16、20和28℃)变化下轻质油对两种海洋微藻的毒性胁迫实验,研究轻质油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轻质油对两种海洋微藻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抑制率曲线得出轻质油对东海原甲藻的96 h抑制浓度为2.40 mg/L,对赤潮异弯藻的96 h抑制浓度为4.10mg/L。同时基于轻质油高挥发性的特点,随着实验过程中轻质油浓度降低,东海原甲藻及赤潮异弯藻生长速率得以恢复。轻质油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作用还与温度变化有关,温度越高,影响越明显,即冬季影响最小,而夏季影响最为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邹小兵 曾婷 TRINA MACKIE 肖尚友 夏之宁
2006年春季,通过水质分析和浮游藻类调查,应用污生谱分析法及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嘉陵江下游江段春季浮游藻类特征及污染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该江段共有浮游藻类7门42属85种(包括变种);优势种群并不单一,以黄藻、绿藻和硅藻占优势,优势种为黄藻门中的黄丝藻,绿藻门中的小球藻和硅藻门中的小环藻。5月份藻类的种类和个数均比4月份有所减少,可能与5月份降雨量比4月份多有关;流速最快的石门大桥具有最低的藻类细胞密度,流速最慢的化龙桥具有较高的藻类细胞密度,说明流速对浮游藻类种类和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嘉陵江下游沿岸一带的氨氮含量都很高,氨氮已经形成全江段水系的主要污染,磷酸盐含量也较高,均超过水体富...
关键词:
嘉陵江 浮游藻类 营养盐 水质污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