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14)
2023(3615)
2022(3126)
2021(2942)
2020(2539)
2019(5887)
2018(5563)
2017(10742)
2016(5999)
2015(6090)
2014(6042)
2013(5966)
2012(5692)
2011(5111)
2010(5186)
2009(4703)
2008(4604)
2007(3929)
2006(3654)
2005(3085)
作者
(18094)
(15346)
(15280)
(14628)
(10086)
(7753)
(6833)
(6112)
(5834)
(5779)
(5682)
(5465)
(5355)
(5050)
(5030)
(4918)
(4882)
(4856)
(4587)
(4567)
(4001)
(3882)
(3770)
(3690)
(3565)
(3540)
(3496)
(3274)
(3174)
(3148)
学科
(27504)
经济(27498)
方法(11503)
(11210)
管理(11011)
地方(10812)
数学(9399)
数学方法(9316)
(7830)
企业(7830)
(7219)
(6737)
中国(6149)
地方经济(5450)
业经(5388)
农业(5372)
结构(5141)
(4951)
产业(4855)
环境(4398)
(3980)
理论(3386)
(3369)
(3209)
(3207)
贸易(3204)
资源(3092)
(3039)
金融(3038)
(2989)
机构
学院(84271)
大学(82095)
研究(32556)
(30832)
经济(30201)
管理(29084)
理学(25397)
理学院(24912)
管理学(24345)
管理学院(24181)
科学(23623)
中国(21866)
(19638)
(18440)
(17619)
(17011)
研究所(16022)
业大(14883)
中心(14266)
(14249)
农业(14012)
师范(13991)
(13216)
(12792)
(12402)
(11563)
师范大学(11515)
财经(10942)
(10739)
研究院(10497)
基金
项目(62714)
科学(49505)
基金(45772)
(41902)
国家(41613)
研究(40729)
科学基金(35243)
(27709)
社会(26897)
基金项目(25938)
社会科(25696)
社会科学(25690)
自然(24696)
自然科(24032)
自然科学(24025)
自然科学基金(23598)
(21928)
资助(19059)
教育(17770)
(15160)
重点(15068)
编号(14246)
(13174)
计划(13094)
(12920)
科研(12528)
(12376)
科技(11906)
创新(11760)
发展(11501)
期刊
(35776)
经济(35776)
研究(20896)
学报(16941)
科学(16347)
(14329)
中国(13079)
大学(11610)
学学(11361)
农业(9893)
管理(9004)
(8508)
业经(6822)
资源(6622)
(6585)
(6274)
旅游(6274)
(6274)
(5286)
金融(5286)
(5191)
经济研究(5144)
问题(5137)
技术(5104)
学刊(5058)
旅游学(5054)
游学(5054)
林业(4998)
财经(4931)
地理(4732)
共检索到117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书礼  李新辉  李跃飞  刘亚秋  武智  夏雨果  李捷  
鱼类种群结构和个体生长受水文、水环境和渔业捕捞等因素影响存在空间上差异,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在不同水域(河口、坝上和坝下)种群结构和生长现状,2020年7-8月在珠江中下游共采集228尾广东鲂样本,测量体长、体质量,利用鳞片测定年龄,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Beverton-Holt模型和Pauly经验公式估算生长、死亡参数。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河口、坝下和坝上广东鲂优势体长分别为17.0~27.2、18.9~28.7和28.6~40.0 cm;优势体质量分别为93.0~447.9、148.8~480.0、39.5~1 420.8 g;年龄组成分别主要为3~+(32.14%)、2~+(24.11%),3~+(32.14%)、2~+(24.11%)和4~+(31.58%)、5~+(26.32%)。河口、坝下和坝上广东鲂年龄生长方程分别为L=47.2(1-e~(-0.177(t+0.387)))、L=42.9(1-e~(-0.199(t+0.377)))和L=53.7(1-e~(-0.155(t+0.401)))。河口、坝下和坝上开发率E分别为0.410、0.373和0.248;临界体长L_c分别为25.1、23.0和28.4 cm。以上结果表明,广东鲂体长、体质量和年龄频率分布以及生长方程均存在空间上的差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跃飞  李新辉  谭细畅  李捷  王超  
2006–2007年通过网定点周年采样和圆锥网流动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在西江肇庆江段对珠江中下游鲮(Cirrhina motitorella)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鲮全年有多次产卵活动,鲮鱼苗主要出现在5–9月;鲮鱼苗全长(5.5±0.4)mm,主要发育到鳔一室期至卵黄吸尽期。根据发育期和平均流速推断,鲮产卵场主要位于距离采样点170~380 km的黔江和浔江江段。鲮鱼苗占漂流性鱼苗总量的3.71%。鲮鱼苗晚上的密度显著高于早上和中午(n=29;P<0.01)。鱼苗总密度、鲮鱼苗密度与水温、径流...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薛慧敏  李跃飞  武智  朱书礼  杨计平  李新辉  
为了解水温对珠江中下游鳜属(Siniperca)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20072012年对珠江下游肇庆高要江段的鳜属仔鱼进行了连续采样调查。结果显示:20072012年的925次抽样中,鳜属仔鱼自每年4月开始出现,11月结束,平均持续(156±45)d,以59月为盛期。鳜属仔鱼首次出现的水温范围为19.3~25.8℃,最适宜水温为25.3~28.9℃。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鳜属仔鱼与水温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月平均密度与当月平均水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采用积温推算方法推算出鳜性腺进入快速发育的关键水温为15℃,其繁殖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别为(3 797.78±759.58)℃·d和(1 085.78±380.02)℃·d。有效积温与鳜属仔鱼总量、月平均密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水温及有效积温的波动是影响珠江中下游鳜属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重要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贤芬  陈受忠  曹文宣  
2002年4月,在汉江中下游从丹江口坝上至其河口沿途设17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10科26属33种,其中桡足类4科10属11种,枝角类6科16属22种。根据各采样点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采用Shannon 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了不同江段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多样性特征,并运用SOM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其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江段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分布呈现出中游高于下游的特征,而物种丰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则是下游高于中游;中游上段的属于密度高但多样性低的群落、中游下段和汉江口属于密度较低但多样性高的群落,下游除汉江口外属于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传胜  杨桂山  施少华  
以长江中下游干流沿岸为研究区域,探讨了1985年~1997年本区域港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统计分析表明:集中是长江中下游港群空间结构演化的整体趋势,但同时伴随着较大的波动。整个港群和中下游各省地方港群赫佛因德指数的高低及其变化趋势说明中下游港群的集中状态处在较低水平,而且这种低水平的集中和地方港群比较明显的分散趋势同时并存。此外,各地港群不同水平的赫佛因德指数也表明了它们在集中程度上的明显差异。通过进一步对12年来港群吞吐量在各地的增长分配分析,得出中下游港群货流向下游集中的结论。作者认为:港口所处的流域位置和水域自然条件,港口相关腹地内陆路交通事业的发展,80年代以来下游港群港口能力的建设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跃飞  李新辉  谭细畅  李捷  王超  
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地区鳡资源状况,为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2006年在西江肇庆江段,通过鳡网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珠江中下游鳡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珠江中下游鳡繁殖期跨度105 d,鳡鱼苗集中出现在5—7月,占鱼苗总量的0.29%。鳡鱼苗发育至眼黑期至卵黄吸尽期,体全长(8.89±0.25)mm。鳡鱼苗密度和鱼苗总密度均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表现为晚上密度一般高于白天。鳡鱼苗密度与水温、上游干支流的径流量、水位的相关分析和交互协方差函数分析表明:鳡鱼苗密度与官良水文站的径流量和水位呈显着相关关系(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跃飞  李新辉  谭细畅  杨计平  帅方敏  李捷  
为了解珠江鱼类补充群体发生规律及资源量状况,2005-2011年在珠江中下游肇庆江段设置定点采样点,通弶过定量网连续采集漂流性鱼苗样品,对珠江中下游鲴亚科(Xenocyprininae)鱼苗补充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中下游鲴亚科鱼苗稳定出现在4~10月,每年持续(183±12)d,平均出现率为40.1%。在5~8月伴随洪水过程有多个漂流高峰期,鲴类鱼苗密度与径流之间显著正相关(n=876,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政昇  郑国璋  曹富强  赵培  肖杰  
水汽源区变化与ENSO事件显著影响季风区水循环过程。基于珠江中下游地区4个GNIP站点(中国香港、广州、桂林、柳州)的降水同位素及OLR(向外长波辐射)数据,研究了ENSO背景下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ENSO事件对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ENSO事件是影响稳定同位素年际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影响雨季降水的年内分配而实现;正常年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与截距均大于厄尔尼诺年而小于拉尼娜年;拉尼娜年加强δ18O的反温度效应,厄尔尼诺年减弱反温度效应;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年热带辐合带的变化规律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其OLR场的变化与研究区稳定同位素特征有着较强的对应关系;ENSO事件年不同的水汽源区相对湿度特征是造成d值年际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蒙罢  张安录  文高辉  
基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及空间收敛模型,对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市(州)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及收敛态势定量刻画。结果表明:(1)2007—2018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中等,各粮食主产区效率差异明显,效率损失主要源于投入冗余所带来的投入非效率,其中劳动力投入冗余度最高;(2)时间维度上看,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始终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整体内部差异呈扩大趋势,但逐步趋于稳定,各粮食主产区内部差异演变具有较大分异性;(3)空间维度上看,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境下,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在科技水平、农户收入水平、灌溉水平及空间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以1.01%的速度条件收敛,但各粮食主产区收敛态势具有区域差异性。应建立粮食主产区协同机制,因地制宜,分区施策以提升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足膺  赵媛  姜国刚  佟金萍  畅晓静  
以规模及运量较大、管道—水运相结合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原油运输网络为研究对象,建立原油供需平衡表,基于运费最低,考虑到管径差异所带来的管道运输成本差异,并对管道设定运量限定,然后结合空间分析与线性规划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原油运输网络进行优化流量计算、通道和主要输出地流通状况分析及优化方案探讨,结果表明:①200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原油运输网络的优化运费较实际运费减少了9%,表明其流通效率不够优化,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②在优化情境下,甬沪宁线是唯一超负荷运行的管道,仪金线没有优化流量,其它管道的优化输油量均为达到设计输油量,而未来长江的原油水运仍然会占一定比重,胜利油田和宁波港的原油输出范围既集中又避免过多重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方  刘湘南  王平  
基于TM遥感数据,在GIS空间分析功能支持下,分析了1986年~2000年嫩江中下游沼泽湿地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下,15年来嫩江中下游沼泽湿地景观变化显著,湿地面积趋于萎缩和破碎化,以-0·849%的年变化率递减,面积共减少了5·43×104hm2。湿地斑块数量和斑块规模趋于缩小,最大面积和平均面积分别减少了4·50×104hm2和29hm2,沼泽斑块形状越来越不规则。沼泽湿地景观主要与旱地、草地、湖泊、河滩地和盐碱地景观类型之间转化,各时段特征有一定差异。沼泽湿地减少的主要去向是旱地和草地,面积分别达到4·56×104hm2和6·35×104hm...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金良  李思发  
为查明长江中下游鲢、鳙、草鱼、青鱼有无不同种群,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长江中游天鹅洲故道、汉阳、瑞昌江段和下游安庆江段鲢、鳙、草鱼、青鱼各4个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变异。同种鱼各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未见有显著差异,遗传距离D值均小于0.001。由此,初步认为长江中下游的鲢、鳙、草鱼、青鱼应各属一个没有显著遗传分化的种群,我们称之为“长江种群”。因而,在长江中下游选择一处优良保护场所就有可能达到就地保护长江“四大家鱼”遗传资源的目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单磊  魏开建  张桂蓉  邹桂伟  王卫民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长江中下游4个二倍体泥鳅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微卫星位点在武汉、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4个种群中总共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11,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3。每个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丰度(AR)为3.502~4.615,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95~0.51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360~0.51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32~0.465,说明4个种群表现出中度的遗传多样性。在12个位点中有4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HWE),每个种群均不同程度偏离HWE,表现为杂合子不足。种群间遗传分化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明  柴旭荣  王贵文  胡炜霞  张莲芝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旱灾将直接影响该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粮食安全。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1961-2015年的中国地面降水月值0.5°×0.5°格点数据集,通过游程理论定义气象干旱事件,并获取了描述干旱事件特征的三个变量:干旱历时、干旱烈度和烈度峰值。指数函数和伽马函数分别用来拟合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边缘分布,Clayton Copula函数用来构建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联合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用常规单变量和基于Copula双变量的频率分析方法探讨55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事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尺度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特征空间格局存在一定的差异,最严重的干旱主要发生在长江下游地区;(2)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均呈正相关,即较严重的干旱事件通常持续更长的时间;(3)鄱阳湖流域和长江干流下游的北部干旱风险较高,而陕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和湖南的中北部干旱风险较低。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雷  许厚泽  蔡述明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必须从流域管理角度进行规划和保护,应由过去主要是单块湿地保护向按流域系统保护的转变。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按湖泊流域和物种分布整合现有保护区,建立新的湿地保护区,解决目前管理上的制约问题;大力开展湿地修复重建;推进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发挥森林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同时加强湿地科学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