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79)
- 2023(9172)
- 2022(7950)
- 2021(7408)
- 2020(6201)
- 2019(14522)
- 2018(14161)
- 2017(27564)
- 2016(15385)
- 2015(17263)
- 2014(17648)
- 2013(17679)
- 2012(16884)
- 2011(15303)
- 2010(15481)
- 2009(14287)
- 2008(14512)
- 2007(12903)
- 2006(11005)
- 2005(9876)
- 学科
- 济(68418)
- 经济(68349)
- 管理(39605)
- 业(38592)
- 方法(31829)
- 企(29593)
- 企业(29593)
- 数学(28673)
- 数学方法(28391)
- 中国(19146)
- 地方(17962)
- 农(17802)
- 财(16262)
- 学(15929)
- 业经(12269)
- 农业(11947)
- 贸(11739)
- 贸易(11734)
- 制(11470)
- 易(11296)
- 环境(10291)
- 务(9940)
- 财务(9922)
- 财务管理(9892)
- 融(9631)
- 金融(9628)
- 银(9544)
- 银行(9519)
- 企业财务(9394)
- 和(9366)
- 机构
- 大学(227556)
- 学院(226332)
- 济(91992)
- 经济(89890)
- 管理(83488)
- 研究(81842)
- 理学(72230)
- 理学院(71177)
- 管理学(69809)
- 管理学院(69357)
- 中国(59540)
- 科学(53602)
- 京(49331)
- 农(44231)
- 所(43174)
- 财(41097)
- 研究所(39677)
- 江(39665)
- 中心(37575)
- 业大(37329)
- 农业(35236)
- 财经(33111)
- 范(31269)
- 师范(30916)
- 经(29997)
- 北京(29705)
- 院(29461)
- 经济学(28801)
- 州(27788)
- 经济学院(26206)
- 基金
- 项目(155279)
- 科学(121878)
- 基金(113403)
- 研究(107169)
- 家(100902)
- 国家(100139)
- 科学基金(84743)
- 社会(68325)
- 社会科(64778)
- 社会科学(64752)
- 省(61363)
- 基金项目(61072)
- 自然(57020)
- 自然科(55669)
- 自然科学(55649)
- 自然科学基金(54643)
- 划(52143)
- 教育(49197)
- 资助(46275)
- 编号(41751)
- 重点(36102)
- 部(34453)
- 发(33856)
- 成果(33336)
- 创(31183)
- 科研(30463)
- 计划(30036)
- 课题(29927)
- 创新(29385)
- 教育部(28695)
共检索到328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波 刘希林 李元
在灾害环境变化的背景之下,城市灾害易损性研究成为新时期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题之一。应用贡献权重模型,从人口易损性、经济易损性、社会易损性和环境易损性4个方面,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17个城市的灾害易损性时空格局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灾害易损性评价因子的贡献率发生明显变化,由城市绿化率和道路密度向经济密度、建成区面积比和人口密度转移;时间上2010年城市灾害整体易损性变化速率高于2000年,空间上以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东侧城市易损性整体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而以恩平和四会为代表的西侧城市易损性有下滑的趋势或变化不明显,并且内圈层城市灾害易损性高于外圈层城市。这说明10年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得到迅速发展,可是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灾害易损性的时空格局反映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东西侧和内外圈层城市在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将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实现优化整合、区域一体化面临的关键问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虹鸥 叶玉瑶 罗晓云 叶树宁
依据城市流强度值,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在区域中的联系地位表现为: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广州、深圳,是城市群区域联系的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珠海、佛山,是区域联系的副中心;低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结构,提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化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吉春 赵天杨 朱余旺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的竞争将以城市群为单位展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各级政府相应提出了"梯度发展战略"。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分析评价其区域发展战略,按照系统论的原理,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建议强化开放型经济,实施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
城市群 梯度发展战略 珠江三角洲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邦彦 尹来盛
在比较了单中心主义、多中心主义和新区域主义三种区域治理流派的基础上,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认为存在正式的行政区划调整和非正式的区域协调机制两种区域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群治理结构演变的路径,并提出了加强企业、个人、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城市群治理结构演变中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
珠三角 城市群 区域治理结构 动态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玉鸿 许学强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格局的区域化态势日趋明显,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在国家经济战略框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热点问题。而城市间产业的合理布局是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前提之一。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分析模型,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实证案例,通过对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各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为各城市按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进而为城市群制定产业协调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玉瑶 张虹鸥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①为研究对象,在改进"大都市均匀度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空间集聚与扩散的量化指标,定量化测度了近10多年来该地区空间集聚的程度与动态趋向,进而分析了该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表象与特征。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目前正处于以集聚为主导的阶段,空间集聚表现出明显的轴线性、空间指向性(中心指向、道路指向、海洋指向)以及非完全集聚的特征。且珠三角城市群在以集聚为主导的空间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趋向于均质化。具体表象为以中小城市增长为主的城市规模分布动态趋向以及大中城市的郊区化倾向。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集聚 扩散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林先扬 陈忠暖
从经济发展层面上讲,城市群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技术一体的网络化经济空间。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空间拓展目标要实现经济一体化,迈向国际化和现代化,应围绕核心城市的产业经济基础及条件展开,其战略可选择组团式空间内拓战略、跨跃式横向联合战略和集中式整体外射战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丁俊 王开泳
GIS空间分析技术为空间形态的精准判别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研究视角。本文通过高分辨率Google Earth影像提取2013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工业生产空间分布信息,运用分形模型、形态紧凑度、空间离散度、密度指数定量分析珠三角工业生产空间的形态特征,采用GIS空间分析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13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工业生产空间共有2604.71 km~2,其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并且形成了交错式、零散式和集中式3种分布模式。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工业生产空间具有很强的分形特征,核心区的分形维数整体小于外围地区,而空间结构的稳定性高于外围地区;珠三角各市中,工业生产空间形态紧凑度最高的为珠海、最低的为广州,而空间离散度最高的为惠州、最低的为中山;珠三角各市工业生产空间的规模差异显著,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工业企业数等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东莞、深圳、中山、佛山的密度指数过高,需加强工业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3自然因素与交通条件、城镇化与开发区的发展、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以及经济全球化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工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易燕明 杨兆礼 万齐林
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雷电灾害对国民经济影响造成的损失及其基本特征。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省雷电灾害高发区,中心位置位于广州东北的从化和增城区,整个珠江三角洲为一个雷电发生高值区,同样的土地面积上雷电灾害发生的次数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占该地区自然灾害损失的6%左右,最高年份可达9 25%,该地区雷电灾造成的损失远高于全省1 46%的平均水平。雷电灾害已经成为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四大灾害,每年因雷电灾害损失都在5000×104元以上;雷电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因地域有较大差异,但与雷电灾害的发生概率、区域经济总量关系密切,每年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与雷电发生的次数...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区域发展 珠江三角洲 雷电灾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闫绪娴 苗敬毅 王少雅
文章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基本社会发展形态及社会保障易损性、社会分层及人口易损性、区域医疗易损性、弱势群体易损性四个层面的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1年数据为例,运用投影寻踪聚类方法和Arcgis软件,对其进行了四个层面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杜鹃 刘科伟 陈忠暖 王联兵
应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中有关城市缓冲区分析理论,引入GIS技术方法,从宏观角度突破行政区划界线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从促进经济增长的意义上对其内部的核轴地带(即发展轴和拓展面)做了实体线状和面状30km缓冲空间分析,达到了一定距离邻域空间可视化效果。结果显示:①以广州市为拓展面的缓冲空间涉及了东莞市、佛山市和中山市的主城区以及深圳市和珠海市的部分城区。②以广深铁路为发展轴的缓冲空间涉及到了整个东莞市、深圳市行政区范围,以广珠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的缓冲空间涉及到了佛山市区,整个中山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珠海市的部分行政区,波及到了江门市和东莞市小部分行政区。本文根据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核轴地带一定距离缓冲空间内所能辐射和影响到的其他城市的地域范围,并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说明珠江三角洲作为未来经济集聚地,只有通过实现空间上的优势组合及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到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相对均衡的转变,最后提出了技术应用、缓冲距离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UGIS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缓冲空间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宏山
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外资的加速流入,数百万外来劳动力开始涌入珠江三角洲。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珠江三角洲至少有236.4万外来劳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珠江三角洲的外来劳动力数量不断上升。据估计,1994年,外省和广东其它地区在珠江三角洲打工的外来劳动力(以民主为主体)总数为600万左右。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最活跃的劳动力市场之一。 数量众多的农民工的涌入,一方面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市政管理面临压力:首先,人口急剧膨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熊晓云
本文提出了产业关联系数测算方法,通过对产业集群的机制的阐述,在Porter的菱形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螺旋晶体模型。由于提出的是量化的计算方法,使得对专业镇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与测算成为可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锦珠,方文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