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02)
2023(11289)
2022(9366)
2021(8637)
2020(7034)
2019(15834)
2018(15038)
2017(27808)
2016(15269)
2015(16502)
2014(16279)
2013(15867)
2012(14685)
2011(13456)
2010(13612)
2009(12695)
2008(12520)
2007(10843)
2006(9611)
2005(8021)
作者
(48190)
(40713)
(40553)
(38122)
(25623)
(19664)
(18072)
(15848)
(15492)
(14288)
(14026)
(13713)
(13362)
(12630)
(12601)
(12575)
(12120)
(11795)
(11716)
(11323)
(10296)
(9939)
(9830)
(9360)
(9280)
(9042)
(8999)
(8671)
(8375)
(8039)
学科
(66244)
经济(66170)
(40684)
管理(37993)
方法(29898)
(29027)
(28576)
企业(28576)
数学(27005)
数学方法(26518)
农业(19674)
业经(16760)
地方(16001)
中国(15985)
(15940)
(12651)
(11958)
贸易(11950)
(11569)
(10869)
环境(10240)
(9633)
技术(8934)
(8833)
金融(8830)
(8660)
银行(8612)
理论(8589)
(8548)
(8224)
机构
学院(225544)
大学(224463)
(86616)
经济(84858)
管理(83579)
研究(80040)
理学(73978)
理学院(72967)
管理学(71072)
管理学院(70698)
中国(57135)
科学(55314)
(53493)
(46769)
业大(42594)
(41873)
农业(41468)
研究所(39148)
中心(35993)
(35567)
(32903)
(31231)
师范(30779)
财经(29479)
(28596)
北京(28297)
农业大学(27679)
(26893)
经济学(26456)
(26449)
基金
项目(165521)
科学(130059)
基金(122094)
(111293)
国家(110399)
研究(110013)
科学基金(93107)
社会(71975)
社会科(68066)
社会科学(68049)
(65664)
基金项目(65438)
自然(63730)
自然科(62307)
自然科学(62282)
自然科学基金(61110)
(56111)
教育(49619)
资助(48653)
编号(41642)
重点(37878)
(35768)
(34894)
(34412)
计划(33712)
创新(32219)
科研(32218)
成果(31855)
国家社会(30546)
科技(29581)
期刊
(93397)
经济(93397)
研究(57210)
(53200)
学报(47436)
科学(42075)
中国(40984)
农业(35371)
大学(34766)
学学(33591)
管理(27241)
(24110)
业经(18730)
教育(18273)
(17593)
金融(17593)
(16711)
技术(15998)
(14702)
业大(14617)
经济研究(14272)
财经(13561)
问题(13032)
资源(12612)
科技(12265)
农业大学(12242)
统计(11975)
(11614)
(11351)
技术经济(10174)
共检索到3142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忍  陆进锋  李薇  
伴随城市化和乡村空间消费化转型,大都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经历了多维度的空间重构。文章聚焦于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多维演变过程与机理,从乡村地域系统的认知视角出发,尝试构建乡村的“物质—社会—文化”多维空间系统解释框架,以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瓜岭村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剖析传统村落多维空间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从物质、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来综合理解乡村的空间系统,能更为立体和全面地认知乡村空间演化的过程与机理。(2)改革开放以来,瓜岭村的物质空间向旅游服务功能转变,社会空间呈现出开放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文化空间历经了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过程。(3)瓜岭村的多维空间演变受外部因素诱导和内部多维空间相互作用驱动,社会环境、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是主要的外部因素,而内部多维空间系统的相互驱动则以社会关系为核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晓庆  张京祥  罗震东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根脉,也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空间组织单元。19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提出"古村落保护"的概念,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和遗产旅游如火如荼进行,但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普遍集中于那些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村落,而忽略了大量介于传统村落与普通乡村之间、位于城市边缘区、具有相对历史文化价值的"非典型古村落"。此类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通常处于UNESCO确定的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之下,而处于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又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具有服务于城乡功能、优化城乡关系的特殊潜质,且由于受到城市外溢发展的直接影响,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选择。因此,本文着重对此类城市边缘区"非典型古村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吟  肖玉浛  曾艾琳  马敬然  何韶颖  
大都市边缘区的传统村落是一种特殊的村落类型,其保护和发展皆受到大都市中心区域较强的辐射与冲击。面对该类型村落当前呈现出的多元、混杂、动态演变等文化特征,基于社会资本的理论平台,选取广州黄埔古村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社会资本演变及阶段性特征,并透过北帝诞活动深入考察村落当今的社会资本状况,从社会网络、组织规范与制度建设等三个层面探寻此类村落社会资本的内在构成和演变机制,分析其面对的困境与根源,进而提出由内至外的社会资本重构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龙翔宇   窦银娣   杨馥端  
文章立足于韧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及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特征,从景观秩序稳定、地域功能多元、营建主体适应3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函数,并据此对湖南省4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4个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结果整体发展状态较好,且内部差异明显。(2)3项准则层中,表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延续发展基础的景观秩序稳定层评价结果较好,而表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自身优势属性、促进系统转型适应的地域功能多元层和营建主体适应层评价结果差异较大。(3)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问题集中在多元主体权力失衡和文化基因传承无路2个方面。最后,依据体检评价结果,从加强社区增权和实施文化补偿2个方面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差异化修复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常春  卢幸芷  雷钧钧  孙为民  
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功能过渡与要素交汇区,经济社会持续演变,空间冲突日趋激烈,生态文明与城乡共同繁荣语境下加强空间冲突与协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案例韶关市转溪村,主要采用2008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2018年问卷调研数据和环境抽样检测数据,从用地空间、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维度,解析大城市边缘区城乡空间冲突特征及成因机制,提出城乡统筹与空间协调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研究区用地变化与冲突明显,城镇用地快速增长,侵占优质区位,农村用地空间明显缩减,生态位不断缩窄。2018年村域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占比高达60.79%。(2)城乡经济差距与冲突显著,外来企业带动作用小,村庄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转溪村人均收入仅为曲江区农村平均水平的50.94%,村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低。(3)城市工业等企业嵌入,导致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61.37%的受访村民认为外来企业破坏环境或干扰生活。(4)城乡空间冲突是多维冲突的交织复合体,主要受城乡地域功能分工、乡村多元价值认知、空间组织与统筹治理、城乡协同发展制度供给等因素影响。(5)应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功能协调,促进城乡等值发展。基于城乡统筹开展空间重构,优化三生空间治理。基于共同繁荣建立协同机制,保障乡村发展权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陆进锋  杨忍  庄诺亚  
在乡村振兴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背景下,文章尝试构建“土地发展权—土地租差”的分析框架,以位于珠三角都市边缘区的凤和村为例,通过半结构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借助博弈论,分析工商资本下乡推动宅基地功能转型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都市边缘区农村宅基地存在的土地租差是工商资本下乡的主要驱动力,拥有土地发展权是捕获土地租差的基础。在土地租差的驱动下,工商资本与村民、政府展开了对土地发展权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决定了宅基地功能转型与收益的分配。(2)与工商资本相比,村民由于缺乏资金与组织发展能力,在博弈中缺乏宅基地基本发展权的定价话语权,以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均。(3)工商资本与政府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增加了工商资本获利的不确定性,政府的刚性管制使得工商资本所能获得宅基地超额发展权较为有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龙  
大运河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繁荣与变迁,沿线传统村落是其历史文化的直接展示。对这些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形态特征,还为其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4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指标定量描述其空间形态,并通过机器学习的层次聚类方法确定空间形态的类型,揭示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包括高穿行型、高紧密型、高识别型、高穿行—高紧密型、高穿行—高识别型、高紧密—高识别型,分别占25%、6%、10%、17%、19%、23%。(2)在空间渗透能力、穿行可能性、空间之间的紧密程度和局部空间对整体空间的识别能力等方面,江南运河段的村落均高于中运河段和里运河段的村落。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镇江市的村落主要以三种双高型为主;淮安市则以高紧密型和高识别型为主,扬州市以高穿行—高紧密型和高紧密—高识别型为主;而徐州市和宿迁市的村落更多以高穿行型为主。(3)影响因素方面包括地形和山水格局等自然因素,它们约束了村落的轮廓边界,引导了形态生长走向;还有行为主体主动适应的主体选择和社会形态因素,以及围绕乡村建设实时调控的经济推动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基于上述结论,在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和世界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大运河江苏段的乡村规划建设应更加明确乡村空间界线、突出乡村的特色空间并优化乡村内外的交通。这既能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也能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寇馨月  王玉杰  张晓明  王云琦  赵阳  成晨  
流域水沙演变过程是构建区域水土流失模型及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基础。为探讨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罗玉沟流域为例,采用水文要素累积距平、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1986—2010年间流域水沙关系演变过程及驱动因素,并定量分析了驱动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径流量在1993年发生突变,其中1994—2010年(后期)较1986—1993年(前期)不同降水水平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率大多超过50%;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可改变流域水沙过程和水沙量,而沟道淤地坝工程的运行改变了水沙搭配关系,使流域单位径流输沙量显著降低;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红梅  王刚  
掌握传统村落时空演变过程与发生机制可为新时代村落保护提供参考。以发生学为视阈,聚焦村落"事"的属性,从实践出发,结合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市168个国家级与市级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过程与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实践是驱动村落演变的根源,实践对村落演变具有显著的发生学效应,实践的历史起伏引发村落阶段性发展:起始期(先秦)"自发发展",波动期(秦汉至宋元)"波动增长",转折期(明)"显著提升",成熟期(清至民国)"格局奠定"。(2)农耕实践、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是激发村落演变的主要实践,分别推动生成农耕型、商贸型、军事型村落,并发生转型,其中农耕型位居主导,农耕型转商贸型最为突出。(3)村落随实践的空间演进与累积呈现从长江干流到渝东南山地推进,从"多点分散"局部分布到"一核聚面"全域铺展,最终形成"农东商西军冲要"格局。(4)以实践目的为导向解析了村落时空演变的发生机制,并提炼构建了"实践环境—元实践"逻辑结构,得出村落是在受动与能动的对立统一中展开时空演变。结果启示传统村落保护需要适宜的实践环境、保持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建议维续原生性实践,融入创造性实践,推动伦理性实践,以使村落在延续地方性中保持活力与合理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闫芳  李广锋  刘帅宾  
以河南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区位、地形、边界、年代等多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河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整体呈“条带”状分布,并沿“条带”形成了3个集聚片区。其中,在地形维度,传统村落数量随高程增加呈倒“U”型变化;在区位维度,传统村落在不同等级的行政边界上均呈现出边界集聚效应;在历史年代维度,明代形成的传统村落奠定了河南省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2)形成机理上,地形特征与自然灾害分布等因素塑造了河南传统村落“条带”状分布的基本格局,而地域文化、人口迁移、交通区位和历史战乱等因素则进一步塑造了3个核心集聚片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窦银娣  谢双喜  李伯华  
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挖掘对村落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通用的单维价值评价标准挖掘性不强、地域性较弱等特点,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价值特色、保护管理、现状条件三个目标层出发,以多维价值评价方法为切入点,结合已有指标体系融入地域性指标因子,构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村落多维价值可以从传统产业经营价值、人居环境风貌价值、资源开发潜力价值和历史遗产纪念价值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传统村落内部发展现状差异明显,不同村落不同维度的价值发展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结合村落现存核心价值和村落发展现状,可将传统村落划分为四种保护类型的村落,并提出针对性策略,为传统村落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霁昌  李晓明  孙剑虹  李娟  
为快速了解田块土壤盐分空间分布信息,指导农业生产,论文利用电磁感应技术,测定田块表观电导率(ECa),通过建立不同深度土壤盐分的电磁感应解译模型,解译田块不同深度盐分含量,进而利用空间分析技术,获取田块土壤盐分的三维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盐分含量与ECa具有良好相关性(r2分别为0.875、0.839、0.851、0.866、0.926、0.861),有利于实现土壤盐分的快速诊断;通过研究获取的盐分三维空间分布,信息量丰富,可以提供土体任意方向切面的盐分分布信息。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利用三维空间分布研究获得的空间预测比二维空间分布研究具有更高精度;而且利用Kriging插值比反距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项慧燕  何峰  周国华  邹明霞  
从系统性和综合性视角来分析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不仅可以为农户可持续生计构建和减缓贫困提供决策支撑,而且有助于理解传统村落空心化和衰落的内在原因,并为激发传统村落内生发展动力提供科学决策。论文基于英国国际发展署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并结合传统村落作为活态遗产的特殊属性,从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结构与过程转变、生计结果5个方面构建了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永兴县板梁村、苏仙区坳上村和桂阳县阳山村4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郴州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不同传统村落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沙洲村处于较高水平,其余3个处于中等水平;(2)传统村落中参与旅游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明显高于未参与旅游农户,参与旅游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而且还有助于农户理解有关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制度,增加农户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农户的文化自信;(3)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较匮乏,农户生计策略多样性不足,农户参与旅游意愿不高,政府和旅游企业旅游带动作用较弱等是阻碍郴州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关键因素,应通过优化农户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质量与结构,鼓励农户积极参与旅游,加强政府和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等来提升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水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玢  赵卿  王莉莉  
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在城市空间外延扩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建设性破坏",同时因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带来"复兴"的机遇,如何处理好保护诉求及与城市共同发展是目前的迫切问题。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应采取主动协同城市发展的模式,借助外部政策、资金的支持,充分挖掘和利用内生资源,由被动保护向积极的发展性保护转变,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以陕西省富平县莲湖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实践为例,从城市化协同发展、自然景观环境保护、风貌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旅游产业引入等方面探索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方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锦  田银生  
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具有经济地理优势的"湾区"地带,因作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举世瞩目。本文以其主要组成部分的"珠三角9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该城市群发展进程中的"产业—人口—空间"交互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对人口的吸纳作用在后期近乎消退,人口集聚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后期也明显减弱,而空间扩展对人口集聚的影响效果比较有限且后期呈现负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可以判断,珠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和空间要素之间具有短期间的互促发展效果,但是尚未形成城市群应具有的长期稳定的互促机制。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三角城市群应积极推动产业类型不断提升以集聚高素质人口,积极引导空间扩张与人口增长匹配发展,并构筑多层次且协同互补的产业空间,以此深化产业、人口和空间要素的协同发展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