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97)
2023(5449)
2022(4132)
2021(3771)
2020(2648)
2019(6270)
2018(5967)
2017(10831)
2016(5964)
2015(6661)
2014(6623)
2013(6437)
2012(6098)
2011(5480)
2010(5421)
2009(4893)
2008(4842)
2007(4415)
2006(3982)
2005(3264)
作者
(16772)
(14130)
(13847)
(13387)
(9039)
(6711)
(6408)
(5433)
(5313)
(5019)
(4880)
(4810)
(4602)
(4598)
(4486)
(4224)
(4172)
(4076)
(3916)
(3901)
(3398)
(3383)
(3298)
(3282)
(3149)
(3138)
(3092)
(3014)
(2846)
(2751)
学科
(28339)
经济(28313)
管理(13835)
中国(12169)
地方(11217)
(9178)
方法(7751)
(7142)
数学(6842)
数学方法(6738)
业经(6672)
城市(6590)
(6391)
企业(6391)
环境(5509)
(5400)
(5073)
地方经济(4881)
城市经济(4774)
农业(4753)
产业(4083)
(3815)
(3800)
(3679)
理论(3565)
土地(3490)
(3361)
资源(3332)
发展(3293)
信息(3291)
机构
学院(80046)
大学(79271)
研究(31668)
(31500)
经济(30529)
管理(28394)
理学(23604)
中国(23275)
理学院(23188)
管理学(22705)
管理学院(22547)
科学(19781)
(18613)
中心(14952)
(14866)
(13536)
研究所(13515)
(13460)
(13313)
师范(13218)
(12644)
(12052)
北京(11436)
业大(11156)
(10954)
师范大学(10922)
财经(10370)
经济学(9897)
(9622)
研究院(9581)
基金
项目(56630)
科学(45192)
研究(41758)
基金(40260)
(35359)
国家(35082)
科学基金(30542)
社会(27526)
社会科(26072)
社会科学(26062)
(22378)
基金项目(21647)
(19201)
自然(19011)
教育(18745)
自然科(18582)
自然科学(18580)
自然科学基金(18182)
编号(16422)
资助(14789)
(13450)
重点(13338)
成果(12926)
课题(12907)
国家社会(11706)
(11664)
(11358)
发展(11100)
(10915)
创新(10751)
期刊
(37821)
经济(37821)
研究(26372)
中国(20248)
教育(11504)
科学(10971)
(10557)
学报(10553)
管理(10345)
(8912)
大学(8088)
技术(7771)
城市(7273)
学学(7264)
农业(7194)
(6745)
金融(6745)
问题(6518)
业经(6061)
(6060)
资源(5756)
经济研究(5623)
图书(5216)
财经(4535)
现代(4480)
统计(4328)
职业(4208)
(4084)
(4058)
书馆(4052)
共检索到128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宝涛   蒋双玉  
文章基于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功能—效益”要素嵌套人地耦合“生产—生活—生态”属性构建了建设用地转型理论框架和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组合赋权模型、TOPSIS模型及空间差异测度方法对2004—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进行了综合测度,探究了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成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呈现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增减交替、趋于平稳的两阶段波动演化趋势,空间差异化程度呈缩小态势。(2)建设用地结构转型呈现以“广深莞”三市为轴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化程度扩大,空间极化效应明显且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和波动性。(3)建设用地功能转型呈现中间高外围低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化程度有所缩小但扩散效应并不明显,空间均衡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4)建设用地效益转型呈现以深广为双核心的梯度递减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化程度扩大,空间均衡协调发展水平严重失衡。同时,建设用地转型框架体系强调土地利用系统与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生产、生活、生态属性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土地利用系统视角实现了显性形态转型和隐性形态转型的系统集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金稳  王海军  张彬  
本文围绕着"珠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如何扩展"及"扩展驱动力是什么"两个核心问题展开,基于2000-2015年珠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扩展强度和扩展差异指数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土地扩展的时空特征,选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重心转移模型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整体扩展强度呈下降趋势,扩展差异显著,以广州市、深圳市为核心呈现蔓延式扩展;GDP、距核心城市的城镇距离是珠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核心城市在促进其他城市的城镇用地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汉初  樊杰  张海朋  王甫园  
有序推进不同类型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是优化区域空间组织、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过程。论文基于区县层面的制造业企业汇总数据,在刻画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及其产业空间格局变动的基础上,建立统计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最低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集疏差异促使城市群"核心—边缘"结构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更加专业化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边缘城市则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影响了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动,核心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促使制造业总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土地资源更加丰富的地区转移,环境压力促使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环境容量更大的地方扩散,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不明显。另外,区位与交通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制度与政策等对不同类型产业的作用强度和方向也存在显著差异,共同推动珠三角城市群产业转型与制造业空间重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陆雪琴   马玉梅  
本文聚焦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以城市群涉及的地级市数据为基础,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密度估计分别测度城市群消费活力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过程。结果显示:首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消费活力Dagum-基尼系数均不断缩小,各地消费活力逐渐趋于均衡,且不同城市群组间差距缩小是导致消费活力空间分布趋于均衡的主要原因;其次,尽管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整体消费活力正在逐渐提高,但不同区域城市群消费活力的变化过程呈现明显异质性。据此,本文在促进不同城市群消费市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立锋  夏艺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宁波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五圈"之一,发挥其在我国内外双向大开放中战略节点的作用,亟需强化亚太开放门户、制造业创新中心、海陆统筹发展等功能特色,构建"一主一副四带"空间构架,加强与上海和周边都市圈外联对接,强化区域内在融合发展,做强中心城市极核功能。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立锋  夏艺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宁波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五圈"之一,发挥其在我国内外双向大开放中战略节点的作用,亟需强化亚太开放门户、制造业创新中心、海陆统筹发展等功能特色,构建"一主一副四带"空间构架,加强与上海和周边都市圈外联对接,强化区域内在融合发展,做强中心城市极核功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慎敏  易理强  周寅康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了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本文拟根据循环型城市内涵,构建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等对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的贡献机理,对建设循环型城市提出建设性建议。文章引入“建设循环度”和“发展协调度”两个特征向量,将不同时序年份的评价结果进行了空间二维定位。对珠三角城市群1990-2004年城市发展的研究表明,不同年份的评价水平波动性显著,评价水平最大年份值较最小年份值高出0.786,相当于年平均水平的34.2%;由于波动性显著,其变化趋势显著性较低,总的趋势绩效水平不断...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春玉  
引力模型、地缘经济关系理论、城市流强度模型是研究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方法。综合研究表明,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已形成较为紧密的圈层结构,但是,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状况有待优化,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辐射与承接辐射能力有待提高。优化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应加快环珠三角城市群快速交通网建设,培育承接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缘优势,实施反边缘化战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苑韶峰  朱从谋  杨丽霞  
运用空间自相关及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各业用地价格的空间分布及关联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丰富和发展城市群地价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用地价格普遍偏低,商住地价价格较高,符合城市间土地级差收益规律,但商住倒挂现象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工业地价从浙东南向苏北呈梯度递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表现为低值空间集聚;居住地价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具体表现为一、二线城市为高值集聚,商服地价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人均可支配收入、公共财政支出对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地价的影响空间差异显著,城市等级、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住地价的影响空间差异明显,商服地价主要受到社会消费品总额、每万人公共汽车数量和公共财政支出影响。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震  刘品安  
本文在对现有世界级城市群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世界级城市群的评判标准,并将其作为评判珠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差距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在全球中枢职能、现代产业体系、城际交通网络、城市群协调机制等方面均与世界级城市群有一定差距。本文从打造"穗深港"创新带、以大数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共建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健全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珠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路径创新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晶  林学军  李景海  
垂直专业化是上个世纪后半期所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分工模式,是当今和未来国际分工发展的主导趋势。珠三角①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陷入垂直专业化劳动密集型工序阶段最深的区域。只有通过提高珠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够打破这种垂直专业化的分工困境。珠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是提高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打破目前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困境的重要手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丹  张京祥  
交通网络体系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有重要作用,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也将发生深远的变化。引入可达性的概念,以现状2010年与规划2020年的长三角综合交通设施网络为基础,选取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加权平均最短旅行时间为度量指标,分析了高速铁路系统的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未来演化的影响,揭示了高速铁路将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可达性水平,大大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通过都市圈、经济轴带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化空间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虽然高速铁路将推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但对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市在新的高铁格局下应探析符合自身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程进  
采用马尔可夫链和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对2003-2013年长三角城市群PM10年均浓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PM10年均浓度的平均水平,将长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划分为低浓度、较低浓度、较高浓度和高浓度4种类型,分别计算了其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和空间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结果表明: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有扩大趋势,并存在一定的趋同现象;低浓度类型和高浓度类型趋同的稳定性相对较大;短期内各地区大气污染类型发生跨级转移的可能性极低;长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格局演化在空间上并不独立,受邻域条件的影响较为明显;邻域污染水平等级越低,大气污染类型向下转变的概率越大,反之越小。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周正柱   戴大鹏  
在推进金融体系现代化建设中,金融市场存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时序多维度指标模型与标杆法等测算出城市群金融扭曲水平,并采用空间相关性检验、Dagum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进一步对城市群区域差异以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时空特征:长三角城市群整体金融扭曲水平逐年降低,且金融扭曲水平呈现“中心化—辐射化”的特征,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区域差异:整体呈现“降低—升高”的演变趋势,地区之间的差异是长三角城市群金融扭曲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3)动态演变:城市群金融扭曲水平整体呈下降态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正柱  许理  
文章以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边界效应形成机制以及运用β收敛模型,在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趋同性分析的基础上,参照重力模型并运用Barro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边界效应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β收敛和一体化边界效应时间分析看,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差距减少,经济趋同性明显,一体化发展态势良好,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边界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从省际城市间边界效应分析看,其中上海、江苏9城市和浙江9城市间边界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而安徽8城市与上海、江苏9城市和浙江9城市间边界效应不显著;从中心—外围城市边界效应分析看,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边界屏蔽效应显著,而分阶段分析表明这种屏蔽效应自2017年后有所弱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