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71)
2023(11328)
2022(9515)
2021(8448)
2020(6938)
2019(15421)
2018(14768)
2017(27842)
2016(15252)
2015(16553)
2014(16210)
2013(15872)
2012(14536)
2011(13237)
2010(13160)
2009(11937)
2008(11942)
2007(10292)
2006(9234)
2005(7957)
作者
(47745)
(39911)
(39767)
(37439)
(25307)
(19109)
(17860)
(15318)
(15277)
(14165)
(13666)
(13334)
(12911)
(12460)
(12346)
(12276)
(12074)
(11821)
(11559)
(11367)
(10075)
(9680)
(9565)
(9183)
(8941)
(8778)
(8731)
(8660)
(8152)
(7940)
学科
(67471)
经济(67395)
管理(42769)
(39552)
(31294)
企业(31294)
方法(27118)
数学(23665)
数学方法(23347)
中国(19690)
(17769)
地方(17623)
业经(15907)
(15412)
环境(15144)
(13021)
产业(12348)
农业(12215)
(11840)
贸易(11837)
(11427)
技术(11008)
(10413)
(10267)
地方经济(9643)
理论(9375)
(9300)
(8895)
(8040)
金融(8039)
机构
学院(223824)
大学(223791)
(90998)
经济(89215)
管理(84037)
研究(80918)
理学(74155)
理学院(73213)
管理学(71764)
管理学院(71373)
中国(56378)
科学(53904)
(47518)
(46030)
(42262)
业大(39466)
研究所(39238)
农业(36869)
(36790)
中心(35369)
(32795)
财经(30569)
(29631)
(29227)
师范(29180)
北京(28801)
经济学(28179)
(27834)
(26083)
经济学院(25710)
基金
项目(163627)
科学(129136)
基金(120282)
研究(110337)
(108934)
国家(108112)
科学基金(91760)
社会(73152)
社会科(69582)
社会科学(69560)
(65249)
基金项目(64577)
自然(61472)
自然科(60077)
自然科学(60055)
自然科学基金(58969)
(55731)
教育(49188)
资助(47403)
编号(40816)
重点(37726)
(37128)
(34717)
(34563)
计划(33049)
创新(32622)
科研(31532)
国家社会(31333)
成果(30767)
课题(29305)
期刊
(93949)
经济(93949)
研究(60498)
学报(43488)
中国(41272)
(40583)
科学(39645)
大学(31569)
学学(30492)
管理(29314)
农业(27724)
(25903)
教育(17422)
技术(17111)
业经(16295)
经济研究(15584)
(15014)
财经(14541)
问题(14516)
(14415)
金融(14415)
(12733)
(12356)
科技(12321)
业大(12178)
资源(11968)
技术经济(10718)
商业(10688)
统计(10632)
(10427)
共检索到314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蕴琳   赵鹏军  
利用人口、产业和环境三大维度相关的多源大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测定人口-产业-环境维度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人口-产业-环境协调度普遍较低,呈现明显的高值与低值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城市群内各地级市与不同城乡地域类型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差异不大。耦合协调度主要受产业维度产业链串联共生度与环境维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人口与产业维度因子间相关性强且呈正相关,但二者与环境维度因子呈负相关关系。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夯实南沙与珠三角西岸地区以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加强珠三角城市群生态保护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等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国敏  匡耀求  黄宁生  常向阳  姚三军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系统看作是由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四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构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客观赋权。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研究区2003-2012年间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然后以耦合协调度为基准,对研究区城镇化质量的分布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初步形成了良性耦合关系;人口与资源两个子系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它子系统的发展,成为阻碍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不利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海涛  任保平  
生态环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基础,金融手段能够合理配置且最大限度地引导有限资源向环境保护的方向倾斜。文章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测算其2015—2019年金融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其时空演化态势,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时空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2019年长三角地区金融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逐步上升态势,年均上升幅度仅为1.34%,上升速度较为缓慢;上海的耦合协调度明显领先于江苏、浙江和安徽,其耦合度均在0.95以上,属于优质协调地区,江苏、浙江属于中级协调地区,安徽为初级协调地区;27个城市的金融与环境耦合协调度也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大多数城市处于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水平;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长三角地区金融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呈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市场化水平、金融规模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其耦合协调度上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江丽 李子联  
通过构建城市产业一人口一空间发展指标体系.利用锅合协调度函数.计算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一人口一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及其锅合协调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一人口一空间整体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特征和空间特征。从时序上看.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一人口一空间发展水平总体上在波动中演进.演进过程大致分为以产业为主导、以空间为主导到产业、空间与人口系统发展失调等三个阶段。从空间上看.长三角城市群由以上海为中心的空间格局逐步演进成为以上海为轴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的高水平协调发展三角区域.但是由于空间发展过速.三角区域内高水平协调发展城市普遍存在产业与空间协调发展程度滞后的特征.而外围城市主要暴露出人口与空间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健  刘胜华  
本文选取珠三角地区九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耦合度、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九个城市的创新综合评价指数、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数,从而对珠三角地区创新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从发展速度上看,20092013年珠三角地区城市化速度快,但创新与城市化并未实现同步发展,城市创新能力发展进程远远滞后于城市化发展进程;第二,从发展水平上看,20092013年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创新与城市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差距,区域内两者耦合程度高,但协调发展水平低,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芳  史慧敏  陈群  
长三角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转型重点区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下,长三角已进入绿色城镇化发展新阶段。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角度构建绿色城镇化水平指标系统,选用熵权-TOPSIS法计算长三角绿色城镇化的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计算内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绿色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明显以及各维度水平发展差距较大的特点;2)在长三角绿色城镇化一级指标中“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协调度水平在研究期间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属于高度耦合状态,但是其内部呈现“东强西弱”格局,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成为制约长三角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因素;3)在对长三角绿色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中发现,一级指标关联度对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排名依次为:绿色潜力>绿色协同>绿色公平>绿色效率>绿色质量>绿色增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芳  史慧敏  陈群  
长三角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转型重点区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下,长三角已进入绿色城镇化发展新阶段。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角度构建绿色城镇化水平指标系统,选用熵权-TOPSIS法计算长三角绿色城镇化的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计算内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绿色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明显以及各维度水平发展差距较大的特点;2)在长三角绿色城镇化一级指标中“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协调度水平在研究期间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属于高度耦合状态,但是其内部呈现“东强西弱”格局,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成为制约长三角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因素;3)在对长三角绿色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中发现,一级指标关联度对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排名依次为:绿色潜力>绿色协同>绿色公平>绿色效率>绿色质量>绿色增长。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巍  钟晓阳  高景鑫  王磊  
建立城市竞争力与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珠三角9市20062015年间城市竞争力与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相关性和时空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使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规模与当前城市竞争力水平相适应,进而提出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颜平   周闻宇   王瑞荣   金湖江  
数字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2—2021年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从整体上看,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在时序演化特征方面呈现高度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从城市层面看,其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2)不同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提升空间较大。从空间演化特征看,优质协调、良好协调和中级协调占比很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空间相关性看,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空间集聚特征。(3)相邻城市之间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相互影响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利用外资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对邻近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外开放度对邻近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最后,提出要强化顶层设计、辐射带动和支撑保障,共同为城市群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耦合协同发展提供源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张凡  
研究我国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与空间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耦和协调度模型评价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与计算分析,分别对十大城市群以及所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较为理想,但是各个城市群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张凡  
研究我国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与空间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耦和协调度模型评价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与计算分析,分别对十大城市群以及所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较为理想,但是各个城市群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周燕   张亚飞   李慧慧  
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从系统协调的视角出发,在辨析发展质量和构建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以资源配置方式为突破口,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究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城市群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有利于中国三大主要城市群发展质量的提升,但二者对不同城市群的影响方式与路径有所不同。比较而言,京津冀城市群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有利于提升本地发展质量,但对周边城市发展质量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具有较强的扩散和辐射作用,在提高本地发展质量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一体化趋势明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芳林  张梅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区域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区域是否协调发展已成为该地区能否形成新增长极的关键因素。文章根据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要求,选取长三角相关指标并结合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空间耦合协调及集聚现象。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考验相对更严峻;长三角核心区整体耦合度不高,绝大部分地区为拮抗型耦合;协调值范围从0.30到0.89,整体差异较大,但失调现象不明显;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差异明显,属于拮抗良好协调类型最多;局部空间集聚存在,但是全局空间集聚现象不明显,整体协调联动作用有待强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