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44)
- 2023(19987)
- 2022(17224)
- 2021(15992)
- 2020(13594)
- 2019(31265)
- 2018(30833)
- 2017(59386)
- 2016(32176)
- 2015(36350)
- 2014(35934)
- 2013(35511)
- 2012(32652)
- 2011(29467)
- 2010(29518)
- 2009(27691)
- 2008(26623)
- 2007(23644)
- 2006(20418)
- 2005(17941)
- 学科
- 济(128138)
- 经济(128001)
- 管理(95100)
- 业(91287)
- 企(76954)
- 企业(76954)
- 方法(61030)
- 数学(53339)
- 数学方法(52611)
- 中国(38513)
- 财(34798)
- 农(33506)
- 融(29689)
- 金融(29685)
- 业经(28749)
- 银(28584)
- 银行(28524)
- 地方(28136)
- 学(27403)
- 行(27334)
- 制(25460)
- 务(23036)
- 贸(23020)
- 贸易(23004)
- 技术(22996)
- 财务(22953)
- 财务管理(22899)
- 农业(22723)
- 理论(22539)
- 易(22278)
- 机构
- 大学(452223)
- 学院(451590)
- 济(178939)
- 管理(178241)
- 经济(174866)
- 理学(154511)
- 理学院(152806)
- 管理学(149943)
- 管理学院(149130)
- 研究(147770)
- 中国(115010)
- 京(95433)
- 科学(92547)
- 财(82928)
- 所(73716)
- 农(73448)
- 中心(69722)
- 业大(67981)
- 研究所(67238)
- 财经(66867)
- 江(66441)
- 经(60717)
- 北京(59971)
- 范(58555)
- 师范(57956)
- 农业(57751)
- 经济学(54367)
- 州(54256)
- 院(53964)
- 财经大学(49830)
- 基金
- 项目(309646)
- 科学(243119)
- 基金(224057)
- 研究(223470)
- 家(195252)
- 国家(193629)
- 科学基金(167069)
- 社会(140332)
- 社会科(133086)
- 社会科学(133048)
- 省(122249)
- 基金项目(119065)
- 自然(110016)
- 自然科(107527)
- 自然科学(107496)
- 自然科学基金(105546)
- 教育(103594)
- 划(102343)
- 资助(92761)
- 编号(90887)
- 成果(72838)
- 重点(69231)
- 部(67648)
- 创(66231)
- 发(65486)
- 课题(62828)
- 创新(61486)
- 科研(59448)
- 教育部(57999)
- 大学(57979)
- 期刊
- 济(188555)
- 经济(188555)
- 研究(129039)
- 中国(85716)
- 学报(71956)
- 农(65293)
- 科学(65191)
- 财(64309)
- 管理(64103)
- 大学(54391)
- 学学(51331)
- 教育(48785)
- 融(48435)
- 金融(48435)
- 农业(44358)
- 技术(40595)
- 财经(32237)
- 业经(31172)
- 经济研究(30276)
- 经(27521)
- 问题(25797)
- 业(23873)
- 图书(22470)
- 技术经济(22413)
- 统计(21945)
- 科技(21909)
- 理论(21558)
- 版(21151)
- 策(20624)
- 商业(20079)
共检索到656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史进程 王随园
为科学评价区域内科教与产教创新性融合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作用,提出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评价“科-产-教”融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从社会发展水平、科技、产业和教育发展四个方面综合构建“科-产-教”融合评价指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建立灰色关联分析法模型,并对珠三角城市群进行实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科-产-教”融合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应加强对“科-产-教”融合整体效能的第三方评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科技、产业、教育资源供需平台,促进资源流动,实现区域内资源高度深入融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赛
文章从整体趋势、区域差异和空间格局方面研究珠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并分析经济基础、国内外资本、政府支持等因素对创新水平的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发现:城市群的创新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城市之间的创新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城市群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中心—外围"的分布模式;经济基础和外资、研发支出和政府支持等指标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积极的影响,这为未来提高城市群创新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赛
文章从整体趋势、区域差异和空间格局方面研究珠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并分析经济基础、国内外资本、政府支持等因素对创新水平的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发现:城市群的创新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城市之间的创新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城市群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中心—外围"的分布模式;经济基础和外资、研发支出和政府支持等指标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积极的影响,这为未来提高城市群创新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庆育 李明
建立了区域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重庆市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实证测度。结果显示,虽然重庆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整体较弱,但是提升潜力大。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重庆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自主创新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灰色关联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广毅
进一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研究两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区域示范效应。文章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定权聚类与级别特征值相结合的方法,对两区域2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发现两地区经济发展能力都较强,城市系统内部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山东半岛城市社会发展问题比长三角的城市更突出一些。最后从区域角度提出全面提升两地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城市 灰色定权聚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红锦 李胜会
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研究其城市群空间结构绩效不仅有助于继续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而且对其他城市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应用参数计量模型,把珠三角城市群与广东省其他非城市群城市以及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分析,得出珠三角城市群效率较高,但仍有一些城市的效率有待提高,最后指出提高这些城市效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绩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红锦 李胜会
应用DEA模型,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建成区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业人员人数、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交通网络密度等指标,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维度,通过对珠三角城市群与广东省其他非城市群城市以及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分析,得出珠三角城市群效率较高,但仍有一些城市的效率有待提高,最后指出提高这些城市效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城市群 珠三角 效率 DEA模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文丽 杨鑫垚
以正在发育的成渝城市群和中国最为成熟的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间创新联系为切入点,以城市间联合专利为分析变量,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创新网络总体特征、节点网络地位以及子群关系3个层面审视比较两大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组织以及节点网络关系,并对成渝城市群的创新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文淑惠 陈灿
城市群区域创新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内部资源优化整合,带动周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使用随机前沿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了成渝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创新潜力,并采用一步法的创新非效率模型分析了影响创新潜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创新阻力的减少,成渝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在不断提升,且差距逐渐缩小;相比于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拥有更大的创新潜力。同时,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创新效率差异明显。为进一步提高各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开放,加强政府对创新的扶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工业集聚水平。
关键词:
城市群 创新潜力 随机前沿 创新非效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邓郴宜 万勇 汪子枭
产城人融合、绿色技术创新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两个重要着力点。文章选取2003—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及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从“量”“质”两个维度探究产城人融合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产城人融合度逐年上升,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并能通过提高科技支出强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助推绿色技术创新“量质齐升”;产城人融合虽能提升不同类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质量,但仅在大城市表现出“增量”效果;以城促产的产城人融合路径能更好地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未来,需继续坚持以产城人融合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熊国经 熊玲玲 陈小山
针对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存在的缺陷,研究提出基于E-TOPSIS改进的因子分析法。以泛珠三角洲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的差异系数修正因子分析的方差贡献率及因子得分系数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TOPSIS法对样本进行评价。根据实证分析,对泛珠三角洲各省2010—2014年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横向和纵向进行比较,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叶耀明 王胜
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体系都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信息与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等各种渠道促进了技术创新。既有研究主要强调前者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然而,金融中介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长三角地区数据样本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证明了金融中介对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型发明的推动作用。实证结果还表明金融业的改革创新对其他行业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
金融中介 技术创新 面板数据 实证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金华 厉飞芹 刘旭凤
文章以长三角区域26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为例,通过动态面板回归测度分析,实证探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可以显著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数字金融各子维度发挥的推动作用具有异质性,其中覆盖广度的推动作用最大,使用深度的推动作用次之,金融数字化程度的作用最小。进一步采用GMM方法检验发现,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中,地区信贷资源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且三者的中介效应依次递减。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创新能力 融资约束 区域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金华 厉飞芹 刘旭凤
文章以长三角区域26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为例,通过动态面板回归测度分析,实证探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可以显著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数字金融各子维度发挥的推动作用具有异质性,其中覆盖广度的推动作用最大,使用深度的推动作用次之,金融数字化程度的作用最小。进一步采用GMM方法检验发现,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中,地区信贷资源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且三者的中介效应依次递减。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创新能力 融资约束 区域经济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建平 刘坤
本文从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消费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6个方面合理选取了24项指标,将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构建了基于熵权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以此对关中城市群房地产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相关结论。结论表明:关中城市群房地产投资环境空间差异性十分明显,呈现出西安最好,以西安为中心的东西经济带较好,而南北区域较差的分布特征;另外,每个城市在各子环境方面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性。最后,基于结论提出扩大社会文化、消费、经济环境方面优势等对策与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