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24)
2023(15996)
2022(13571)
2021(12580)
2020(10391)
2019(23515)
2018(22891)
2017(42745)
2016(23321)
2015(25796)
2014(25375)
2013(24736)
2012(22681)
2011(20433)
2010(20146)
2009(18041)
2008(17482)
2007(15080)
2006(13077)
2005(11124)
作者
(67997)
(57466)
(56598)
(53986)
(35723)
(27832)
(25601)
(22582)
(21748)
(19859)
(19455)
(19387)
(17945)
(17601)
(17548)
(17478)
(17453)
(16832)
(16550)
(16242)
(14259)
(13924)
(13895)
(13163)
(12960)
(12703)
(12498)
(12434)
(11523)
(11433)
学科
(94681)
经济(94581)
(67141)
管理(62896)
(48012)
(45637)
企业(45637)
方法(41855)
数学(37612)
数学方法(37055)
农业(31660)
业经(24032)
中国(23957)
(22392)
(21663)
地方(18107)
(18011)
贸易(18002)
环境(17635)
(17584)
(17053)
技术(14470)
(13818)
(13596)
财务(13556)
财务管理(13520)
(13182)
银行(13123)
(13061)
(13047)
机构
学院(322561)
大学(319337)
(129938)
经济(127468)
管理(124012)
研究(110168)
理学(108708)
理学院(107490)
管理学(105297)
管理学院(104740)
中国(84226)
(78570)
科学(72513)
(65981)
农业(61383)
业大(59592)
(56070)
(55179)
中心(53276)
研究所(51750)
(47496)
财经(44754)
(41248)
(41209)
师范(40660)
北京(39588)
(39497)
农业大学(39014)
经济学(38701)
(37126)
基金
项目(232644)
科学(183115)
基金(170998)
研究(161638)
(153121)
国家(151850)
科学基金(129599)
社会(103993)
社会科(98428)
社会科学(98401)
(91717)
基金项目(91447)
自然(86834)
自然科(84922)
自然科学(84899)
自然科学基金(83369)
(77513)
教育(72864)
资助(68088)
编号(64058)
重点(53047)
(50632)
(50238)
成果(48742)
(48563)
科研(45976)
创新(45576)
计划(45279)
国家社会(44070)
课题(42635)
期刊
(138247)
经济(138247)
研究(83824)
(77613)
中国(62198)
学报(61172)
科学(53915)
农业(52839)
大学(45905)
学学(43872)
(41217)
管理(40859)
业经(28602)
(28102)
金融(28102)
教育(27551)
技术(26783)
(26584)
财经(20819)
经济研究(20485)
问题(19370)
(18792)
(17945)
业大(17589)
资源(17438)
科技(16205)
统计(15264)
技术经济(15112)
世界(15074)
农业大学(15042)
共检索到466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洪凯  朱子玉  
农地利用碳排放加速了农地污染。从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灌溉、翻耕等六方面测算并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珠三角)1996—2014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珠三角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均处于阶段性上涨态势,各地区之间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均差异悬殊,农业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增长产生正效应,农地利用效率和农业劳动力则对碳减排具有推动作用。降低农地利用碳排放,需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创新生产方式与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江龙  李平星  高金龙  
区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国经济发达、经济关联密切、产业格局变化剧烈的泛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分析1990年以来典型年份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时间演变,解析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总体格局稳中有变,核心区16个城市排放量占比大都超过50%。(2)以2005年为拐点,之前外围城市增长幅度较低,之后外围城市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外围地区碳排放量占比从2005年的33%快速增加至2014年的47%,区域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度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3)碳排放格局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各异。其中,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及人口集聚仍是现阶段泛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固定资产与外商投资对区域碳排放的作用呈增强趋势,但其作用强度较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人口集聚要小。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脱钩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独孤昌慧  
基于化肥、灌溉、农药、农膜等6方面碳源测算了1990—2016年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省级农地利用碳排放量以及相关驱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处于增长状态,年均增长率为3.13%,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年均增长率为-1.94%。(2)各省份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产值相关,同时受制于省级碳排放强度的作用。(3)经过因素分解发现,农业就业占比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但在总量上还低于农业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呈现增长态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小妮   管卫华   张惠   吴连霞  
区域碳排放效率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动态把握两者时空格局演变和耦合发展态势对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测度碳排放效率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耦合度模型,运用熵权法、SBM模型和Tobit面板模型揭示了200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和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格局、两者耦合发展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和高质量发展年际变动呈现出同步的波动中上升趋势;前者宏观格局逐渐呈现出“南北”差异,而后者的“东西”差异逐渐明晰;(2)碳排放效率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及以上时期,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省市两者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动;两者宏观格局差异显著,但均呈现出高值区向核心城市及周边收缩的特征,“东南-西北”向差异显化;(3)经济基础、政府干预、城镇化率及产业结构对耦合协调度具有促进作用,碳排放强度则具有负向约束作用。最后,在推动两者协同互促、加强区域间协同互动及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世鑫   李二玲   赵金彩   胥亚男  
研究目的:揭示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双碳”目标下把握区域碳排放变化规律、制定农业碳减排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黄河流域78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耕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空间热点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2005—2020年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倒U型”特征,这基本符合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变化规律;(2)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性明显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强度低值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中游及上游地区,高值区则位于下游地区的河南、山东两省;(3)农地的规模化经营、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对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机械投入、复种程度、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为正向驱动,且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黄河流域各区域之间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差异显著,且驱动因素亦不相同,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耕地利用策略和碳减排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天娇  曹广忠  
现有研究认为农民工虽然求职渠道日趋多元化,但在城乡二元分割的背景下仍主要依赖社会关系网络求职。这些研究往往将农民工作为同质性的群体。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求职渠道有三方面特征,即仍以社会网络为主但相对多元化,随求职经历的增加日益趋向市场化,存在行业、职业的市场分割。除传统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因素外,行业、职业等市场因素也是求职渠道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俊杰  
农地生产和利用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基于农地利用的6个主要方面碳源,测算分析表明,1993-2010年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等民族地区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速分别为8.59%,4.09%,3.04%,5.48%,8.20%,2.06%,6.63%和6.95%。进一步通过LMDI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效率因素、结构因素以及人口规模因素对碳排放以抑制作用为主,但效果不明显且区域间差异较大;而农业经济水平则对农地利用碳排放具有较强推动作用,与1993年相比,1994-2010年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亚红  马燕玲  陈秉谱  
利用2000-2011年甘肃省农业投入的六大类碳源相关数据,对甘肃省历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得出:从2000年起,甘肃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以年均6.0%和5.8%的增速上升。六类碳源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和灌溉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8%,17.7%,7.6%,5.4%,0.3%,1.1%。运用LMDI模型对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1-2011年,由生产效率、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劳动力规模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量比分别为:-15.18%、-4.46%、44.19%和0.34%。由此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映慧  王子彤  詹汶羲  盖兆雪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以期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碳排放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1990—2020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①1990—2020年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与林地、草地之间的转换最为显著。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量由1990—2000年的1 126 531 t减少到2000—2010年的125 292.3 t,再增加至2010—2020年的1 793 129.5 t,耕地利用转型产生的碳排放量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最终为碳源区;②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存在空间集聚效应,热点区由西南向东再向西北移动,从平原地带向丘陵地带转移;冷点区则呈现西北向东南方向扩展的态势;③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主导,其中高程因子的解释力最强。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最强,且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其中坡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强。【结论】对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为区域耕地低碳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耕地利用隐性形态下土地产权、经营方式、投入产出等转型产生的碳排放研究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钟若愚  彭新才  
文章运用序列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方法,测算了2004—2013年珠三角服务业总体及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增长率,研究表明:珠三角服务业生产率变迁特征在于技术进步的增长主导着TFP的走势。文章还通过研究技术进步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影响TFP变化的因素,经过理论和实证,主要结论为近十年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增长关键在于外商资本投资的驱动,但更是初始技术积累、人力资本投入、研发投入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钦萍  杨建州  
如何减少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日益引发关注,作为农业的参与主体农户,无疑会对碳排放量的产生造成影响。因此,从碳排放视角出发研究农户农地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决策单位,采集福建9个县市257份调查数据,测算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和翻耕六种碳源的排放量。结果表明,户均碳排放量的地区差异和农户间差距都较大,而产生碳排放的最主要行为是农户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为探究农户农地利用主要碳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这两个行为的各个显著因素,发现对这两个行为的影响因素虽有不同,但经营者状况、农业政策与服务则是共同、主要的影响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长兰  王东  苏彦涛  
基于EDGAR数据,通过传统数理方法和GIS技术相结合,分析广东省市域碳排放的时序过程演化和空间差异特征,在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基础上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市域间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相对差异变化不大,低于平均水平的城市占大多数且为增加的趋势,城市碳排放集聚性不断减弱;碳排放空间格局相对稳定,高碳排放区域集聚在珠三角发达城市,整体空间格局表现为倒"U"型和北低南高,且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差距均有缩小趋势;碳排放的影响因子存在空间异质性,经济因素对碳排放影响较大的城市集中在粤西落后地区,人口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较为稳定,技术对碳排放抑制作用比较明显且这种作用表现为从西部逐渐向东部递减的趋势,同时发现存在能源回弹效应,需要优化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余  姜博  赵映慧  赵毅  邹铁安  薛睿  
基于遥感数据,利用GIS,ESDA和GWR模型,分析东北三省2000—2018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及空间相关性,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类型相互转变明显。(2)2000—2018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增长率达31.3%;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区域差异显著,高值区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沈阳和大连,低值区集中在大兴安岭、长白山等山区。(3)Moran’sI指数呈先增后降趋势,整体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局部热点区分布在辽宁省的阜新、锦州、鞍山、营口和大连,冷点区集中在黑龙江省的鹤岗、双鸭山、鸡西和佳木斯及吉林省的白山和通化。(4)东北三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利用强度、工业结构、总人口。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雄斌  马学广  李贵才  
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城市-区域尺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现状和特征等问题。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整体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升,但集约利用程度存在显著的时间、空间差异。从时间的角度看,珠三角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区域内部差异逐渐降低。从空间的角度看,珠三角土地利用可以分为高度集约城市、中度集约城市和低度集约城市三种类型,集约水平呈现从核心区向外围区、边缘区不断衰减的空间特征。珠三角未来发展应该转变土地管理机制,创新土地市场,提高建设用地的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雪琪  李波  
从碳中和视角出发,考虑农地利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固”与“排”的平衡,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2005—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农地利用效率,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动态演进趋势,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模型)探讨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时空异质性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农地利用效率上升至相对有效水平,其中西南地区最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陷入“内卷化”陷阱,各地区农地利用效率的差异呈“扩大-缩小-扩大”的变化趋势;(2)相较OLS和GWR模型,GTWR模型解释力和拟合效果更好,种植结构对农地利用效率影响最大且为正向影响;(3)各影响因素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呈时空异质性;(4)各因素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东西方向的变化趋势大于南北方向,城镇化的影响在东西方向上最敏感,复种指数的影响在南北方向上最敏感。最后,为因地制宜制定农地低碳高效利用政策提供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