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55)
- 2023(8665)
- 2022(7704)
- 2021(7122)
- 2020(6380)
- 2019(15076)
- 2018(15266)
- 2017(30914)
- 2016(17124)
- 2015(19719)
- 2014(19849)
- 2013(20072)
- 2012(19309)
- 2011(17360)
- 2010(17572)
- 2009(16630)
- 2008(16630)
- 2007(15250)
- 2006(13426)
- 2005(12288)
- 学科
- 济(72255)
- 经济(72180)
- 业(43711)
- 管理(43303)
- 方法(33569)
- 企(31517)
- 企业(31517)
- 数学(30447)
- 数学方法(30193)
- 农(23045)
- 中国(22551)
- 财(18228)
- 地方(17007)
- 农业(15305)
- 制(15050)
- 贸(14971)
- 贸易(14963)
- 易(14504)
- 业经(13881)
- 学(13785)
- 银(11856)
- 银行(11833)
- 行(11281)
- 融(10843)
- 金融(10840)
- 务(10493)
- 财务(10475)
- 和(10460)
- 财务管理(10443)
- 环境(10378)
- 机构
- 大学(247880)
- 学院(247282)
- 济(104124)
- 经济(101775)
- 管理(91968)
- 研究(84339)
- 理学(78258)
- 理学院(77304)
- 管理学(75995)
- 管理学院(75506)
- 中国(65576)
- 京(53572)
- 科学(51071)
- 财(49645)
- 所(43422)
- 农(42734)
- 江(40413)
- 中心(39863)
- 研究所(39012)
- 财经(38970)
- 业大(36437)
- 经(35060)
- 北京(34192)
- 农业(33609)
- 范(33515)
- 师范(33211)
- 经济学(32327)
- 州(31361)
- 院(30106)
- 经济学院(29467)
- 基金
- 项目(155941)
- 科学(120966)
- 研究(115396)
- 基金(111042)
- 家(95705)
- 国家(94869)
- 科学基金(79968)
- 社会(71596)
- 社会科(67588)
- 社会科学(67567)
- 省(61349)
- 基金项目(59507)
- 教育(53273)
- 划(51872)
- 自然(50912)
- 自然科(49626)
- 自然科学(49604)
- 自然科学基金(48719)
- 编号(48642)
- 资助(46172)
- 成果(40380)
- 部(35305)
- 重点(35142)
- 发(34488)
- 课题(33600)
- 创(31413)
- 教育部(29960)
- 科研(29941)
- 大学(29436)
- 创新(29382)
- 期刊
- 济(118300)
- 经济(118300)
- 研究(75044)
- 中国(50373)
- 财(38698)
- 农(38399)
- 学报(37296)
- 科学(34126)
- 管理(31721)
- 大学(27785)
- 学学(25947)
- 农业(25563)
- 教育(25249)
- 融(25096)
- 金融(25096)
- 技术(21424)
- 业经(19757)
- 财经(19399)
- 经济研究(18514)
- 问题(17200)
- 经(16616)
- 贸(13946)
- 业(13483)
- 理论(13186)
- 技术经济(12811)
- 资源(12102)
- 统计(12077)
- 图书(11900)
- 实践(11872)
- 践(11872)
共检索到377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阿拉坦 刘爱玉
非稳定就业是当前劳动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文章集中关注浙东S市服装加工业劳动力非稳定就业状况,特别是当地"炒工"团体所形成的"组织化的非稳定就业"现象。研究发现,此种劳动力就业形式型构了我国服装加工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态,并在当前国际服装产业链条末端形成一种非稳定就业固化的趋势。这一趋势给服装行业发展和劳动力权益保障带来了双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
服装加工业 “炒工” 组织化 非稳定就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晓梅 王姗 何懿
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客观因素、主观感受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直接的关系,厘清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客观因素通过影响主观感受,进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提高体面劳动水平对稳定就业有促进作用。基于这一影响路径,就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镜德
本文假定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区别于其他典型发展中国家“三部门”就业结构 的三元劳动力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现阶段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型。同时,本文还就可 选择的三项就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做了分析,最后结论性地提出“低福利制、低 失业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瑕
刘少波在《人口学刊》1985年第6期上发表的浅谈劳动力的流向规律及第三产业在我国就业战略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劳动力的流向并不是杂乱无章、任意发生的,而是表现出一定的、内在的必然性,遵循一定的规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杜鹰
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与宏观背景分析杜鹰本文依托对四川、安徽两省的实地调查和抽样调查获取的大量数据资料,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及其宏观经济背景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使用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本课题组1995年对四川、安徽两省的实...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耀军 姜新珊
通过对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力就业趋势及就业现状分析发现,北京市较大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国有企业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及私营企业规模偏小,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等影响着劳动力就业,因此,要建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发育,并将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促进劳动力就业。
关键词:
劳动力 就业 所有制 北京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明芬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 5个县 (市 ) 1 0 0个农户近 3 0 0 0人次的劳动力的抽样调查发现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 ,有非农就业史的农村劳动力占被调查劳动力总数的 70 %以上 ,其中 ,2 / 3左右有过非农就业史的劳动力曾在本县域内有过非农就业经历 ,并主要从事个体私营工商业和服务业。在有非农就业史的农村劳动力中 ,文化程度越高 ,非农就业半径越大。所以 ,笔者认为 ,应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鼓励发展个体私营工商业 ,切实提高农民文化程度等方面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调查分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照云 曹元坤
本文从劳动力的资源配置、市场主体、制度环境、中介组织、市场体系一体化构建分析劳动力市场与解决隐性失业问题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隐性失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莫扶民
劳动力流动指劳动力的职业、就职单位和就职地区的变换,这种变换是依照国家的计划或是劳动者个人的选择进行;劳动力流动又分为计划流动和自由流动。我国劳动力流动分为1949——1977年和1978年以来两个大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劳动力流动各有不同的特点及其原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坤
本文从对徐州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出发,分析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就业偏好问题和劳动力回流现象特点,并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对政府尤其是苏北地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管理与决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
苏北 农村劳动力 就业偏好 回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天培 陈科颖 田书芹
目前,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较多,而对作为与其密切相关的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的关注显得很薄弱。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观点,相信这将会引起更多关注。因此,本文站在两者协调发展的视角,基于重庆市的调研数据分析,揭示了重庆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和问题。然后从就业渠道、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和自主创业等关键环节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期望可以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借鉴和现实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妍 李岳云
本文在对南京市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Probit模型来研究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差异、影响非正规就业选择的因素及其对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男性劳动力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比女性少71.34%,而年龄、技能、就业途径、家庭抚养率等变量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正规就业 性别差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文奇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1%,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根据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1976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被普遍接受,即高等教育发展经历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人数的15%时,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超过50%则进入普及化。因此,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