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72)
2023(9414)
2022(8008)
2021(7679)
2020(6662)
2019(15765)
2018(15258)
2017(28710)
2016(15886)
2015(18594)
2014(18483)
2013(18721)
2012(17924)
2011(16443)
2010(16236)
2009(15290)
2008(15456)
2007(13777)
2006(11806)
2005(10933)
作者
(48598)
(40902)
(40822)
(38960)
(25665)
(19705)
(18570)
(16058)
(15405)
(14436)
(14163)
(13556)
(13197)
(13147)
(12907)
(12733)
(12505)
(12038)
(11797)
(11763)
(10262)
(10250)
(10052)
(9437)
(9259)
(9171)
(9032)
(8953)
(8350)
(8274)
学科
(69799)
经济(69707)
管理(41682)
(39485)
方法(33430)
数学(30278)
数学方法(30028)
(29749)
企业(29749)
中国(21131)
(20069)
(17243)
(15739)
贸易(15732)
(15398)
(15275)
(14587)
农业(12801)
业经(12490)
(11180)
银行(11143)
地方(11111)
(10720)
(10691)
金融(10688)
环境(10344)
(10148)
(9782)
(9408)
财务(9384)
机构
大学(241776)
学院(237549)
(106397)
经济(104513)
研究(90440)
管理(86274)
理学(74062)
理学院(73155)
管理学(71978)
管理学院(71521)
中国(68950)
科学(54943)
(52096)
(47779)
(47620)
(47604)
研究所(43556)
中心(40190)
农业(38084)
财经(37909)
业大(37676)
(34634)
经济学(34572)
(34530)
北京(33620)
(31769)
经济学院(31252)
(30555)
师范(30210)
财经大学(28118)
基金
项目(157131)
科学(122227)
基金(115582)
研究(111316)
(103469)
国家(102706)
科学基金(84782)
社会(71645)
社会科(67880)
社会科学(67858)
基金项目(60430)
(57793)
自然(54269)
自然科(52963)
自然科学(52941)
自然科学基金(52044)
(50851)
教育(50464)
资助(48319)
编号(43145)
(36699)
重点(36522)
成果(36031)
(34216)
(31870)
中国(31074)
国家社会(31067)
科研(30856)
教育部(30806)
课题(30310)
期刊
(113722)
经济(113722)
研究(71184)
中国(46990)
(43381)
学报(42792)
科学(37923)
(36575)
大学(31229)
学学(29586)
农业(29512)
管理(29427)
(21268)
金融(21268)
教育(20767)
财经(19598)
经济研究(19153)
技术(18380)
(17343)
(16909)
业经(16377)
问题(16072)
(15034)
世界(13776)
国际(12962)
(12274)
技术经济(12099)
统计(11563)
资源(10845)
理论(10664)
共检索到3553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晶  封志明  杨艳昭  
中国粮食产量自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连续下降,2003年粮食产量降至1998年后最低点。本文选取1998和2003年为典型年份,从国家、省级、县域3种尺度对中国粮食减产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粮食生产变化模型,分别计算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变化量,分析了二者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中国不同尺度粮食减产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①在国家尺度,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都在降低,粮食减产量的79.3%是粮食播面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②在省级尺度,我国有28个省级单位粮食产量在减少,总体上减产省级单位粮食播面和单产都在减少,减产量的80.7%是播种面积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东群  王克军  蒋和平  
本文通过对多个省份的粮食生产和储备情况调研,对粮食减产影响我国粮食安全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认为今年夏粮减产虽受天气因素突发的影响,但也是多种因素叠加产生的必然结果,包括有效粮田面积与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种粮劳动力短缺,种粮成本上升和种粮利润降低,以及基层农业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从宏观层面看,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挑战。为此作者提出了新时代应树立新的国家粮食生产安全观、从"以主攻粮食产量为重"的导向转变为"以保证粮食有效供给为重"的导向,以及保障粮食安全三个重点。最后,提出了新时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贯彻落实粮食提质保量增效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业龙  陆玉麒  赵俊华  马颖忆  柯文前  
文章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表明:12001—2011年间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尺度上均呈现出总体扩大的趋势,但是各尺度差异扩大的程度不同,依次为地带、地级、省级。中国粮食生产在省级与地级尺度上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尺度越小,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得越强。2省级与地级尺度空间关联类型均以正相关为主,各空间关联类型在数量分布上差异明显,分布格局上也略有不同。省级与地级尺度热、冷点地区在空间格局上同样存在着局部差异。3大尺度的分析无法详尽地反映小尺度的空间格局,与大尺度相比,小尺度在空间分析上能更详尽地揭示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郑春梅  
近来出现的粮食价格全面上涨,是其内在因素与偶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在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粮食政策积累了一些不利因素,诸如土地的过分工业化开发,滞留在土地上的劳动力素质相对降低,以及对粮食的商品属性认识不足,等等。稳定粮食价格,活跃粮食市场,应从此入手。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吴坚  黄祖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建铎  
众所周知,1984年以前粮食的连年大幅度增长,主要是由于农产品提价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我们回顾1985年和1986年两年粮食生产下降的现实——1985年比上一年减少7%,1986年,比1984年仍减产4.3%。不难发现,原来的两大作用力大大减弱了,并且成为新的“反作用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会玉  林振山  张明阳  
论文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产量存在3年和9年左右的准周期波动,并以9年左右的波动为主。从粮食产量波动的趋势量分布来看,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粮食增长停滞;在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两个影响因子进行EMD分解时发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单产是粮食产量3年左右波动的控制因子,而粮食播种面积却是粮食产量9年左右波动的主要控制因子。对两个尺度的周期性波动分析发现,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幅度近年来不断增加,这将给我国已经相当紧张的粮食供需关系带来巨大的隐患。由于3年和9年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杰  卢李朋  姜朋辉  江进德  朱晓磊  
采用湖北省1978—2011年时间序列的粮食产量基础数据,在对粮食产量时空尺度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粮食产量及其相关的9个变量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建立粮食生产灰色系统模型,分3个时段对粮食生产驱动机制进行阐析,以期为相关部门的生产决策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①1978—2011年,湖北省粮食产量波动起伏,总体呈上升态势,近年来波动趋缓;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及单产曲线的动态变化趋势不甚一致;湖北省34年时间序列粮食产量历史变化主要存在25年和16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②湖北省17个市(州)的人均粮食拥有量及年均增长率空间尺度差异明显。③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是湖北省粮食生产的三大驱动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段小红  王化俊  
根据1978~2008年甘肃省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人均产量等粮食生产的相关资料,对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阶段分析;选用农膜使用量、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动力、受灾面积、价格指数等指标,建立了C-D生产函数,分析了不同阶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变动的原因。结果表明:物质投入、科技投入和政策因素是影响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三个主要因素。提示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偏低,但增产潜力较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庄道元  陈超  赵建东  
把全国31个省市1979~2007年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分成三个阶段,引入变截距双对数模型对不同阶段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三个阶段中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均较显著,而且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程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于智媛  梁书民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区集中,其对全国粮食连增的贡献率达到88%。在影响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中,粮食单产因素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三大粮食产区尤其是主销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播种面积因素(包括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为40%。[结论]新阶段我国粮食连增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于智媛  梁书民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雪  吕新业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粮食产量持续稳步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粮食安全保障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并逐步从数量增长进入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新阶段。新时期,数量安全仍是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条件,质量安全是收入增长到较高水平的必然要求,数量与质量并重是粮食安全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保障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安全仍是治国理政、应对新风险新挑战的头等大事,保障能力也需相应地向更高层次跃升,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资源和市场的战略掌控和调配能力,在数量安全的前提下兼顾质量安全,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肖建英  谭术魁  
研究目的:对2003—201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产量的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性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中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方法:GIS技术与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观测期内中国粮食产量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2)中部地区一直存在粮食产量"高—高"空间关联性,围绕安徽、山东等省形成显著的粮食高产集聚区。西北地区存在"低—低"空间关联模式,新疆附近为显著低产集聚区。粮食产量显著离散的主要分布在四川、海南等省附近。研究结论:观测期内,地区间粮食产量的增减会对粮食产量的空间集聚、离散趋势产生一定影响,但粮食产量重心变动并不显著;为保障中国粮食产量,需要增加对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