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99)
- 2023(7408)
- 2022(6078)
- 2021(5636)
- 2020(4383)
- 2019(9159)
- 2018(8852)
- 2017(16159)
- 2016(8657)
- 2015(9169)
- 2014(8625)
- 2013(8143)
- 2012(6968)
- 2011(6529)
- 2010(6461)
- 2009(6154)
- 2008(5623)
- 2007(4864)
- 2006(4395)
- 2005(3826)
- 学科
- 济(35039)
- 经济(35005)
- 管理(19884)
- 业(16296)
- 企(12474)
- 企业(12474)
- 地方(11334)
- 学(10779)
- 农(10070)
- 中国(9741)
- 方法(9503)
- 业经(8018)
- 数学(7794)
- 数学方法(7651)
- 地方经济(7201)
- 农业(6959)
- 环境(6299)
- 理论(6141)
- 贸(5811)
- 贸易(5805)
- 教育(5797)
- 财(5678)
- 易(5562)
- 和(5332)
- 发(5288)
- 制(5042)
- 融(4944)
- 金融(4942)
- 经济学(4560)
- 银(4473)
- 机构
- 学院(114980)
- 大学(111783)
- 济(42643)
- 经济(41641)
- 研究(40722)
- 管理(38995)
- 理学(33495)
- 理学院(32955)
- 管理学(32160)
- 管理学院(31930)
- 中国(28914)
- 科学(26697)
- 京(23405)
- 所(20321)
- 范(19135)
- 师范(18964)
- 研究所(18685)
- 财(18482)
- 中心(18440)
- 农(17989)
- 江(17491)
- 业大(15915)
- 师范大学(15195)
- 院(15091)
- 财经(14795)
- 州(14574)
- 北京(14346)
- 农业(14208)
- 技术(13982)
- 经济学(13437)
- 基金
- 项目(79895)
- 科学(62908)
- 研究(61249)
- 基金(55375)
- 家(48329)
- 国家(47899)
- 科学基金(40582)
- 社会(38776)
- 社会科(36587)
- 社会科学(36582)
- 省(33471)
- 基金项目(28584)
- 教育(28509)
- 划(27801)
- 编号(26471)
- 自然(24282)
- 自然科(23659)
- 自然科学(23653)
- 自然科学基金(23157)
- 成果(21657)
- 资助(20982)
- 发(19502)
- 课题(18930)
- 重点(18853)
- 创(17124)
- 年(16627)
- 部(16259)
- 项目编号(16024)
- 创新(15952)
- 国家社会(15869)
共检索到1696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旭 李静
文章基于现象学视域,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简要分析,提出儿童生活世界主题,并阐释了儿童生活世界的两层含义: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即"儿童如是";当下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即"儿童为何如是"。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了有效描述"儿童如是"及深度诠释"儿童为何如是"的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路径:一是以"面向儿童本身"作为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原则;二是以儿童"是其所是"的显现作为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切入点;三是以"聆听儿童"以把握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回溯求证"以探明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作为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方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朱宁波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人的主观领域不断构造的世界,是包含一切特殊形式的总和。普遍的具有一般性的生活世界应是由成人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交织构成的。走出成人化的科学理性世界向儿童现实生活永恒世界回归,让儿童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
现象学 儿童观 生活世界 价值取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基于生活世界理论,一个人只有在摆脱了特殊世界的限制之后,才能真正进入无成见的、不先入为主的普遍世界。若依据这一理论视域重新考察教师的世界,由于受到各自境域与习惯的局限,教师在判断和行动时首先依赖其特殊世界,藉着自然态度去决定如何行动。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克服自身境域的局限,或许能开启他在此境域中的重新判断与行动的可能性空间,并可能让自己"被唤醒",他的世界也将因此显现奇迹了,他也能够成功地驾驭其整个生活。
关键词:
现象学 生活世界 特殊世界 普遍世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卢德生
根据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观点,人同时生活在特殊境域与普遍境域中。对于学生而言,民族文化作为学生普遍境域的构成部分而存在,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实质是让民族文化由普遍境域转化到特殊境域。为破除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囿,学校教育应该在学生的意向兴趣与民族文化之间找到结合点,引导学生"回到文化本身",并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鈜
儿童是世界新来的生活者。儿童的成长建立在享用生活、享用教育、享用世界的意义之上。儿童通过享用生活的美好,学习去创造美好生活。儿童的学习是享用。享用凸显了儿童对世界的主体性参与,表现了儿童的精神性的获得与转化。享用教育生活既是儿童发出的主体行动,又是获得培育的心灵体验。作为儿童感受世界、体验生活、转化精神、生成主体性的方式,享用建构了儿童与学校生活的本质关系。学校是儿童精神之安居的家园,儿童在学校的家园感带来自身存在与生成的合一。儿童的享用是学校教育生活是否美好的根据之一。
关键词:
儿童 教育生活 美好生活 享用 学校生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培峰
特殊教育的价值源于其自身之于特殊儿童生活的意义。特殊儿童的欲求是他们生活的核心构成,欲求方式规定着他们生活的意义。特殊儿童的生活本质主要体现为欲求的意识结构。特殊教育影响特殊儿童生活,要重视引导和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激发并提升他们的内在欲求。其中,关怀是特殊教育影响特殊儿童生活的一个基本原则,体验是特殊教育关怀的基本方法,发现和培育特殊儿童优势潜能是最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
特殊儿童 生活意义 欲求 特殊教育哲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实践主题,一直备受关注。在技术理性的主宰下,教师教育违背了教育应有的人文特性。教育现象学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人文视角。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成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教育现象学认为,富于教育机智是其视域下好教师的标准,引导教师保持教育现象学的生活态度,增强其对生活的敏感性并引导教师逐步形成反思力是培养好教师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教师教育 教育机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绘
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流动儿童在城市继续接受高中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流动儿童初中后教育意愿对流动儿童初中后教育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通过采用福特基金"中国城市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供给保障政策研究"课题组在北京的调研和访谈资料,结合计量模型和个案分析,结果发现非独生子女和兄弟姐妹个数增加对流动儿童继续选择读书有负面影响,其中女童受到的负面影响更显著。在无证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选择回家继续读书和工作的概率,大于有办学许可证的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教育部门应建立对流动女童的教育资助,改善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应该协调配合,提高流动儿童高中入学率;各地政...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明生
日本大学儿童学专业正在构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儿童学概论。纵观多种儿童学概论的著述呈现了儿童学探究的学际综合性和多样性。本文以奈良女子大学教授浜田寿美男的《儿童学序说》所提供思路为线索,从生物学家尤克斯奎尔的环世界(umwelt)的概念出发,通过恩斯特.马赫、詹姆斯.吉布森的问题视角与探究方法,重新认识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立场与指向,从中尝试发现儿童学基本原理的一个出发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儿童个体的成长不可能独立完成,必须依靠那些处于他生命周遭中他人的本质帮助。父母和教师无疑是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儿童与父母、教师交往中获得的他者经验对其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舍勒对主体间关系与情感体验的现象学解读,我们看到孩子与父母、教师交往构成的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是一个具有连贯意义的统一体,一个孩子与他者、与世界的遭遇也由此展开。一个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经验为他对待师生关系提供一种指引和规范性模式,构成其处理师生关系的内在意识前提。如果教师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儿童的他者经验和情感体验特征,或许可从中看到重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可能性。
关键词:
情感现象学 他者经验 儿童成长 师生关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余庆
意识活动是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现象学对意向活动的结构描述和发生分析为理解儿童价值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现象学的视域中,价值具有自为的结构,价值学习的内容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奠基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对象的完形架构关系上,以儿童的兴趣为体现。儿童的价值意识导引着价值的发展,它们在具体的价值情境中进行价值评价,价值教育要努力促进儿童价值行为的习性化。
关键词:
价值学习 意向性 价值意识 评价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关键词:
智能技术 儿童教育 信息技术哲学 现象学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关键词:
智能技术 儿童教育 信息技术哲学 现象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慧慧 周尚意
中国大陆地理学界对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现象学之关系的介绍不甚充分,引介的文章数量十分有限,且多集中介绍段义孚先生的作品和观点。文章通过评介另一位著名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大卫·西蒙的《生活世界地理学——动、静和相遇》,旨在促进人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人文主义地理学。此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著作之一,出版之际正值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盛行。全书共分为5大部分,其中第二、三、四部分集中了作者的学术观点,分别对应该书副标题中的"动""静"和"相遇"。现象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内容比较艰涩。因此文章结合该书提到的例子和经验中的例子,凝练出该书的重要观点,并使其形象化。文章评介该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该书通过抽象的现象学的概念和方法实现了对大量日常环境经验的描述;第二,该书内容对规划设计以及环境教育相关人士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第三,该书并没有实现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科学的"现代地理学的直观对比,因此尚未显性化现象学研究方法的优长;第四,以现象学态度反观本评介,本评介当然也带有两位作者的主体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莫丽娟 王永崇
问题的提出需要有一种知识论基础作为内在结构支撑。不同研究范式规定了不同的致思理路,形成了对同一教育现象的多元研究视角。教育现象学提问方式从教育事实出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灵活地"看"教育和"问"教育的方式。教育现象学的问题意识引导研究者对教育现象的意义追问,教育现象学问题域则规定了研究范围和研究范式。教育现象学透过对问题的表述、分析与理解,实现教育意义的重构。以实践取向为基础的教育现象学,通过对教育现象"是其所是"的追问,形成一条深入"教育实事本身"的致思路径。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提问方式 致思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