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7)
- 2023(14583)
- 2022(12537)
- 2021(12072)
- 2020(10159)
- 2019(23287)
- 2018(23313)
- 2017(43783)
- 2016(24834)
- 2015(27824)
- 2014(28080)
- 2013(27248)
- 2012(25147)
- 2011(23022)
- 2010(23031)
- 2009(20914)
- 2008(20407)
- 2007(18021)
- 2006(15960)
- 2005(14136)
- 学科
- 济(88940)
- 经济(88840)
- 管理(63750)
- 业(60490)
- 企(48472)
- 企业(48472)
- 方法(41710)
- 数学(36414)
- 数学方法(35984)
- 中国(29849)
- 学(25837)
- 农(25008)
- 教育(22967)
- 财(22087)
- 业经(19160)
- 贸(17706)
- 贸易(17696)
- 理论(17649)
- 易(17208)
- 地方(17166)
- 制(16928)
- 农业(16477)
- 技术(15414)
- 银(14209)
- 和(14191)
- 银行(14134)
- 环境(14109)
- 行(13493)
- 务(13272)
- 财务(13210)
- 机构
- 大学(356232)
- 学院(349545)
- 管理(131113)
- 济(129424)
- 经济(126403)
- 研究(121738)
- 理学(113975)
- 理学院(112579)
- 管理学(110438)
- 管理学院(109800)
- 中国(84041)
- 科学(79156)
- 京(77469)
- 所(63027)
- 农(62739)
- 财(59430)
- 研究所(58051)
- 业大(56893)
- 范(53835)
- 师范(53265)
- 中心(52991)
- 江(51391)
- 农业(49842)
- 北京(49603)
- 财经(48237)
- 经(43796)
- 院(43775)
- 师范大学(43669)
- 州(41349)
- 教育(41286)
- 基金
- 项目(238786)
- 科学(185533)
- 研究(173129)
- 基金(169038)
- 家(149853)
- 国家(148521)
- 科学基金(124243)
- 社会(105234)
- 社会科(99295)
- 社会科学(99269)
- 省(94481)
- 基金项目(90137)
- 教育(84846)
- 自然(82353)
- 划(82081)
- 自然科(80344)
- 自然科学(80315)
- 自然科学基金(78862)
- 编号(71991)
- 资助(69304)
- 成果(60086)
- 重点(54801)
- 部(53054)
- 课题(51859)
- 发(51308)
- 创(49459)
- 科研(46073)
- 创新(45929)
- 教育部(44932)
- 计划(44573)
- 期刊
- 济(138163)
- 经济(138163)
- 研究(107913)
- 中国(68412)
- 学报(63903)
- 教育(62496)
- 农(55648)
- 科学(54797)
- 大学(47396)
- 管理(45929)
- 学学(43648)
- 财(41995)
- 农业(38472)
- 技术(30955)
- 融(26178)
- 金融(26178)
- 业经(23237)
- 财经(23055)
- 经济研究(22382)
- 经(19611)
- 业(19324)
- 问题(18723)
- 图书(18480)
- 科技(17625)
- 版(16937)
- 业大(16845)
- 理论(16638)
- 技术经济(15484)
- 实践(15282)
- 践(15282)
共检索到507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荣司平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和方法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我国教育学界受到现象学的影响后,出现了三种学术形态:学科学形态、教育学形态、哲学形态。"学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只是介绍"现象学教育学"或"教育现象学"的内涵、特征、方法、范围等,并不直接利用现象学资源开展具体的教育研究;教育学形态的研究是接受现象学的基本结论,以此为前提开展教育研究,可以命名为"现象学教育学";哲学形态的研究是直接操持现象学的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可以命名为"教育现象学"。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富
教育现象学是我国需要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结合胡塞尔超验现象学精神,对教育现象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和分析,内容包括教育现象学的内涵、主要思想、研究步骤、研究意义和评价等。文章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
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 研究步骤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程从柱 吴秋芬 周采
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在多元化格局构成中总体上表现出广义现象学的认识论旨趣。广义现象学认识论,概略地说,就是以怀疑的知识态度和严格的科学精神,放弃前见观念和预设理论,实现对现象或事物本身的直观洞察与意义建构的一种认识论路线,是对传统本质主义认识论的否定和超越,直接导向了现代哲学在人学维度上的本体论重构,为教育学认识论转向提供了新路径。以广义现象学的多向度理论视域为认识论出发点,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理论建构的生动景象。在不断拓展的广义现象学认识论意义上,教育学研究需要在个体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生命教育学、生态教育学和实践教育学方面有新建树。
关键词:
广义现象学 教育学 认识论 本质主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君进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回到事情本身"。"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是本质直观,是超越经验意见而到达本质观念。当前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往往把狭隘的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奉为圭臬,并认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就是对教育经验和教育现象的体验描述,这实际上是打着现象学的幌子而将现象学等同于或降格为经验研究,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象学自身的背弃。总的来看,纯粹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并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不是描述经验中的教育现实,更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体验研究,而是一种致力于通往"回到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态度,其归根结底是一种探究本质的研究精神。把握住现象学研究的实质内涵,有利于教育现象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自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平
胡塞尔现象学的产生对人类认识论影响深远,其观念直观、意识意向性和本体观念对许多学科都有重大的影响。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作为哲学的现象学和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从此逻辑出发,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均是真实的存在,因而本文从方法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指出胡塞尔现象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胡塞尔现象学 当代教育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巫锐 陈洪捷
多元共治是德国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多种利益主体在相关程序和机制中都有利益表达的机会,并参与治理过程。这些利益主体可分为三类,即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产业界机构。这三类机构不仅代表着不同利益,而且也同时代表着三种不同文化。政府机构代表行政文化,教育机构代表学术文化,而产业界机构则代表工业技术文化。基于这三种文化,不同主体在参与德国教育治理中形成了不同特征。这三种文化有互补的一面,也有相互冲突的一面。它们通常可以保持一定平衡,这是德国教育治理的良好基础,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也会失去平衡,这对于德国教育治理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德国 教育治理 文化问题 工业技术文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宁虹
发生现象学关于认识发生结构的揭示也为理解教育的发生开辟了思路。原初意义的存在及其在历史传统的回溯中得到探询,意向性的域的构成及其超越功能,先验主体性作为实践的主体性及其构成,以及胡塞尔之后现象学哲学家们在发生现象学方向上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可以从中探询教育发生结构的线索,并且,基于现象学所特有的品格,在这个线索的展开中也使教育发生的形态开显出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姜勇 刘鑫鑫
教育现象学的建立不仅标志着教育研究立场的转向,而且深刻影响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选择。运用现象学方法开展比较研究,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比较教育研究应借鉴现象学发生立场的转向,摆脱唯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范式的局限,注重面向比较教育的"实事"本身。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视界。要尽可能做到进入他国教育的"真实现场",从"文本"的他者转变为"生活"的他者,开展深描、体验与理解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立场。应转变观念,从"异乡"的好奇者转变为"家乡"的眷恋者,关心自身教育在融入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专长与缺点、魅力与窘迫,又可以从哪些别样的文化与教育中有所获益,得到启迪,获得滋养。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格局。以往我们注重的是"国别"的教育比较,将国家视作比较的单元进行探究;注重"比较"之格局的比较教育研究则不仅重视国别教育比较,而且关心关切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空间"和不同时期的教育之比较。
关键词:
比较教育 研究方法 现象学 想象的异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亚杰 饶从满
现象学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哲学理论的现象学;二是作为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作为方法的现象学表达的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态度"或"思维方式"。现象学作为方法首先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现象学方法被引入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打破了比较教育研究一直以来实证论独占鳌头的局面,为比较教育研究范式走向多元融合的开放道路做出了贡献。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超 杨改学
本文将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远程教育研究领域,提出把生活世界概念作为远程教育研究的起点,分析了交互主体性的含义,并探讨了本质直观方法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以为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提供新思路。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邵泽斌
越是在教育讲演兴隆的时代,越需要对各类讲演保持理性和反思,越需要讲演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与管控。根据讲演者使用语言的方式和风格,可以将教育讲演分为三种形态:表演、表现和表白。表演式讲演使用机巧性教育语言,以取悦听众为唯一目的,背离了教育的公共性品质;表现式讲演使用工具性语言,重视讲演的外在形式和功利化诉求,放逐了教育的教化和启蒙价值;表白式讲演使用本源性教育语言,以敞开自我、激活良知为使命,回归了教育的公共品质与教化功能。努力避免讲演的表演性成分、减少讲演的形式化特征,趋近表白式讲演,应该成为当下讲演者的自觉担当。
关键词:
教育讲演 讲演形态 讲演语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林小遐
近年来,教育现象学在中国教育研究界的地位与影响日渐提升,其研究方法备受关注并广为应用。但在现实研究中尚缺少方法论意义上的反思:这一研究方法适合于何种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相对于其他学科,如现象学、社会学和其他教育学分支学科,它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其局限或限度在哪里等。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德国洪堡大学本纳教授教席继任者布因克曼教授(Malte Brinkmann)。布因克曼教授长期致力于教育现象学研究,将其置于普通教育学的背景之下,并延伸至教育人类学领域,力求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同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通达现象学精神的教育现象学有理论教育现象学和实践教育现象学两种范式。理论教育现象学旨在教育现象学理论与知识的建构,它在汲取、吸纳现象学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现象学、存在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伦理现象学四种取向。实践教育现象学则直面现实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它并非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来源、研究方法与程序。理论教育现象学与实践教育现象学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整体取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我国与国外教育现象学研究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国内多为理论研究,国外多为实践应用。不同的发展路径源自于对教育现象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教育现象学应归属于现象学还是教育学?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方法?教育现象学是思辨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澄明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进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现象学 本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