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36)
- 2023(10234)
- 2022(8819)
- 2021(8387)
- 2020(7155)
- 2019(16453)
- 2018(16134)
- 2017(31564)
- 2016(17636)
- 2015(19858)
- 2014(20121)
- 2013(19986)
- 2012(19012)
- 2011(16947)
- 2010(17348)
- 2009(16001)
- 2008(16580)
- 2007(15038)
- 2006(12962)
- 2005(11695)
- 学科
- 济(68714)
- 经济(68644)
- 管理(54773)
- 业(51734)
- 企(41476)
- 企业(41476)
- 方法(32801)
- 财(32205)
- 数学(29328)
- 数学方法(28963)
- 农(21297)
- 中国(19224)
- 务(16624)
- 财务(16595)
- 财务管理(16540)
- 制(16447)
- 企业财务(15762)
- 学(15275)
- 地方(14767)
- 贸(13960)
- 贸易(13957)
- 财政(13780)
- 易(13599)
- 业经(13549)
- 农业(13520)
- 银(12482)
- 银行(12454)
- 策(11837)
- 行(11740)
- 政(11296)
- 机构
- 学院(251667)
- 大学(250738)
- 济(104715)
- 经济(102438)
- 管理(95032)
- 研究(86857)
- 理学(81237)
- 理学院(80345)
- 管理学(78924)
- 管理学院(78442)
- 中国(66668)
- 财(57464)
- 科学(53500)
- 京(52476)
- 农(46284)
- 所(45565)
- 财经(41598)
- 研究所(40943)
- 中心(40408)
- 江(39738)
- 业大(38092)
- 经(37582)
- 农业(36637)
- 北京(32960)
- 经济学(32125)
- 范(31944)
- 师范(31612)
- 院(30857)
- 州(30830)
- 财经大学(30415)
- 基金
- 项目(161925)
- 科学(126417)
- 研究(117572)
- 基金(116993)
- 家(102314)
- 国家(101454)
- 科学基金(85790)
- 社会(73062)
- 社会科(69243)
- 社会科学(69223)
- 省(63328)
- 基金项目(61204)
- 自然(55921)
- 教育(54649)
- 自然科(54599)
- 自然科学(54579)
- 自然科学基金(53634)
- 划(53556)
- 资助(49168)
- 编号(48060)
- 成果(40682)
- 重点(36965)
- 部(36702)
- 发(34551)
- 课题(33634)
- 创(32974)
- 性(32274)
- 科研(31651)
- 教育部(31067)
- 创新(30922)
共检索到381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文甫 王雷
近2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如此成就,不可否定财政政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前10年和后10年的经济环境不同,财政政策的效应必然有所差异。基于此,本文分别选择1991至2000年和2001至2010年这两个阶段的季度数据,利用SVAR模型进行脉冲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对此问题进行探讨。脉冲反应分析发现,在这两个阶段,我国政府支出增加都使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然而1991至2000年阶段的税收对居民消费的效应要小于2001至2010年阶段的效应。方差分解分析比较发现,从财政视角来看,从1991-2000年时期到2001-2010年时期,关于对GDP的贡献大小,供给冲击的贡献由第一位变为第二位,而税收冲击...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贾松明
本文分别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我国政府债务风险和公共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三个方面考察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认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还为时尚早 ;我国单纯的国债风险并不高 ,但是我国政府的综合债务风险却相当大 ,控制我国综合债务风险的关键是控制存量 ;我国公共部门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不明显 ,当前民间投资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另一种“挤出效应” ,即对民间投资的歧视和限制 ,要改变这种情况的主要方法是改革
关键词:
债务率 赤字率 挤出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庄海燕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四年来取得了巨大成效,促进了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但宏观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是否意味着我国已经摆脱内需不足的阴影?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已经有效地拉动了内需的增长?本文根据总需求模型,分析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三大需求的影响效果,并且就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拉动作用,给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积极的财政政策 总需求模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金全 崔畅 谢卫东
财政政策的非对称性主要是指它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GDP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响应。通过对经济周期状态的划分和度量 ,我们发现在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对不同程度的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具有非对称反应 ,而且预算盈余也表现了非对称迹象。因此 ,在我国经济的收缩期 ,应该加大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来刺激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 ,尤其要注意发挥财政收入对经济波动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财政政策 非对称性 经济周期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杜娟
积极财政政策是中央在特定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 ,不能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长期依赖 ;但由于经济内在增长机制仍未形成 ,目前 ,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 ,仍然是保持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政策重点 ,并且这种政策还应持续一定时期
关键词:
政府投资 赤字财政 可持续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肖炎舜
经济发展阶段是科学制定财政政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要求,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将对财政政策调控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四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特征的变化,全面、系统分析其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调控要突出重点,从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要重点支持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着力加大对市场主体创新的鼓励和支持,着力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为市场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创造外部条件。
关键词:
经济发展阶段 财政政策 经济新常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肖炎舜
经济发展阶段是科学制定财政政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要求,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将对财政政策调控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四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特征的变化,全面、系统分析其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调控要突出重点,从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要重点支持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着力加大对市场主体创新的鼓励和支持,着力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为市场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创造外部条件。
关键词:
经济发展阶段 财政政策 经济新常态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林枫 吴萍
运用IS-LM模型,积极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从而对总需求产生影响,这需要区别不同的情况。因此,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区分了古典的观点与凯恩斯学派的观点,简单阐明了积极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并加以实证分析。
关键词:
总需求 财政乘数 刚性 潜在产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继 刘柯杰
利率弹性、边际消费倾向和税率对财政政策的效力有决定作用。在我国 ,由于利率缺乏弹性、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税率未减 ,影响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效力。因此 ,必须完善税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逐步缩小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 ,提高财政政策的效力。
关键词:
积极的财政政策 效力 利率市场化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爱龙
本文从宏观经济运行和财政运行两个方面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基本结论是 :(1)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分预期目标 ,实施该政策要比不实施该政策要好。如果企图通过一直实施该政策来实现预期目标 ,则财政风险是存在的 ;(2 )我国国债在总量上不存在风险问题 ,财政风险主要存在于结构上。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贺蕊莉
在促进经济回升扩大内需方面,我们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滑入了“流动的陷阱”,遂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有一个“陷阱”问题,其政策效力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政策工具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否则,就会使经济关系处于新的扭曲状态
关键词:
投资需求 货币需求 利率 支出乘数 储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