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4)
- 2023(959)
- 2022(808)
- 2021(836)
- 2020(821)
- 2019(1876)
- 2018(1829)
- 2017(3504)
- 2016(1960)
- 2015(2193)
- 2014(2357)
- 2013(2403)
- 2012(2047)
- 2011(1649)
- 2010(1802)
- 2009(1690)
- 2008(2297)
- 2007(1886)
- 2006(1566)
- 2005(1482)
- 学科
- 管理(7929)
- 业(7300)
- 企(6849)
- 企业(6849)
- 财(6436)
- 务(5660)
- 财务(5660)
- 财务管理(5649)
- 企业财务(5170)
- 济(3940)
- 经济(3934)
- 会计(3668)
- 学(2027)
- 制(1880)
- 方法(1718)
- 银(1693)
- 银行(1693)
- 会计学(1378)
- 税(1378)
- 家(1311)
- 数学(1295)
- 国家(1287)
- 税收(1278)
- 收(1267)
- 数学方法(1241)
- 行(1226)
- 预算(1170)
- 审计(1169)
- 国家机关(1161)
- 机关(1161)
- 机构
- 学院(23366)
- 大学(21460)
- 财(9615)
- 管理(8679)
- 会计(8110)
- 济(7787)
- 经济(7527)
- 理学(6993)
- 理学院(6948)
- 中国(6906)
- 管理学(6826)
- 管理学院(6794)
- 研究(5929)
- 财经(5885)
- 经(5078)
- 江(4670)
- 京(4512)
- 会计学(4167)
- 财经大学(3938)
- 学会(3840)
- 会计学院(3831)
- 中心(3531)
- 所(3526)
- 州(3470)
- 省(3165)
- 商学(3100)
- 商学院(3088)
- 科学(2989)
- 北京(2959)
- 银(2848)
共检索到44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曾享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商誉在企业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商誉会计也随之不断完善。我国新会计制度开始涉及商誉问题,尤其是将要实施的有关商誉的《具体会计准则》将对此作出更具体详细的规定,但是如果认真对这些规定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为此,本文仅对现行商誉会计的不足作一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现行商誉会计的不足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于长春
一、商誉的本质:是资产,还是费用?商誉是特定企业因其具有各种优越条件,从而能够取得比同行业其他企业都要高的超额利润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有价值的,是所有投资人都趋之若鹜的。但这种超额收益的能力不可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玉菊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从无到有、逐步改进,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商誉减值测试对象、测试方法较繁琐且可操作空间较大,透明度较低;将发生的商誉减值计入当期损益,与会计的真实性原则相悖,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本文认为可以企业整体为商誉测试对象,借鉴IASB提出的PAH法,并采用基于期权的商誉计量方法对并购商誉进行计量。若发生商誉减值,作为"所有者权益"减项处理,并将其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列示。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潘舒畅 黄宁霞
近几年,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中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日趋活跃,并购重组给上市公司带来跳跃式发展的同时,因重大资产收购事项带来的"高估值""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现象亦频繁出现,进而导致上市公司商誉总值不断攀升。日趋堆积的大额商誉给市场埋下了巨大隐患,甚至沦为部分公司操纵盈余的工具。本文认为,应加强并购监管、强化并购及商誉相关信息披露,同时改进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以此防范商誉泡沫,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商誉 上市公司 会计处理 监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郑伟
商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是财务会计具有高度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深受理论界重视的难题。但从笔者对股票投资人和企业管理层所做的一次小范围调查中,反映出现实中商誉会计信息对决策所起作用非常微弱。针对这一调查结果,本文通过对目前商誉会计中的几个代表性问题进行分析,从对商誉基本概念和性质的认识,到会计确认、计量标准的确定,以至摊销方法和披露形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反思,得出目前的商誉会计存在严重缺陷,并因此未能提供具有足够质量的会计信息的结论。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商誉的高度特殊性和传统会计理论体系的制约;为此,提出将商誉会计处理分解和构建更加协调的会计原则体系,以及重新认识财务会计定位的建议...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苏新龙 陈雨萌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并购商誉逐年升高,商誉减值金额持续增长。究其原因,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之下,商誉的初始确认与计量背离商誉本质,包含了许多不是或不完全是商誉的要素,以及商誉在后续计量中存在双重标准的问题,即是继续按照初始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来衡量商誉,不计提商誉减值,还是按照超额收益论的真实价值来计量商誉,计提商誉减值。对此,笔者认为,在目前无法准确计量商誉真实价值的情况下,商誉应采用"冲销业绩+摊销+减值测试"的办法进行后续计量。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商誉 减值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于长春 王蕊
以政治经济学资本价值循环及周转理论为基础,分析指出了商誉作为一种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必定会有损耗,损耗的这一部分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会随之转移至成本费用,并随着经营活动进行资本循环与周转,进而得到补偿。当前会计准则虽然允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但税法不允许商誉减值在税前扣除,从而使得商誉投资陷入沉淀,导致企业的这部分投资补偿不足,对企业的经营产生负面的影响。文章采用规范研究方法,演绎推理和比较分析了会计与税法规定对商誉的差异原因,进而提出商誉摊销和税前抵扣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商誉 会计处理 税法规定 改革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谢德仁
按照IASB的现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这一会计要素是由资产和负债的差额来定义及计量的;按照IASB(2008)的IFRS 3,并购商誉已被明确定义为被收购方的不可辨认资产之组合,但是该准则关于并购商誉计量的基本思路是,以被收购方净资产收购日公允价值与其可辨认净资产收购日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为基础,然后加上收购方在收购日为并购协同效应所支付的那部分对价于收购日的公允价值。这就形成了并购商誉计量的会计逻辑困境——首先,可辨认净资产在会计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其次,按照现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净资产和可辨认净资产本应该是被计量者,而商誉作为资产之一部分,是计量者,但商誉却被净资产及会计逻辑上不成立的可辨认净资产来计量,到底谁应计量谁?总之,并购商誉的现行计量逻辑在数理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在会计逻辑上是不成立的。造成这一逻辑困境的底层成因在于IASB的现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没有能够从经济本质上定义清楚“所有者权益”要素和厘清“可辨认净资产”这一概念。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健夫
如何进行商誉评估李健夫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合并、兼并和买卖现象越来越频繁。根据我国现行有关制度规定,凡国有企业在发生合并、兼并和买卖行为时,必须接受有关部门对其资产进行的评估和确认,同时还规定作为无形资产的商誉只有在合并、兼并或买卖过程中才可...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张鸣 王明虎
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反思●张鸣王明虎目前,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确认和计价问题已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应该有更深入的探讨,以适应新的经济形...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程
在知识经济时代 ,商誉是企业之间不得不触及到的问题。商誉 ,有其独自的经济特点 ;有正负、自创及外购商誉之分。科学而全面地确认企业的商誉是其计量的基础 ,而准确的计量则是作为相关会计处理的必要条件。对于作当无形资产的负商誉的会计处理 ,有三种符合国际惯例的处理方法 ,但外购商誉应视作无形资产 ,以并购价差处理 ,而应当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入账 ,并按照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方法进行摊销。
关键词:
负商誉 外购商誉 股权投资差额 摊销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常勋
笔者从对商誉会计的考察中导出了具有一般意义的财务会计问题,并结合会计准则的演变历史,探讨了这些问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冯卫东 郑海英
知识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效应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已明显超过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本文以商誉的定义为研究起点,论述了商誉分类与经济实质、商誉与企业能力,分析了现行企业商誉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商誉分类、计量与列报改进建议,对建立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提出了设想,以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反映企业价值创造源泉,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商誉会计 企业能力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宋建波 谢梦园
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然而国内外企业在商誉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却普遍存在不充分、不及时和强主观性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商誉会计信息披露的准则规定,分析实务中商誉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影响商誉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并从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商誉减值后续计量方法、内部控制缺陷以及审计监督四个角度阐述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完善商誉会计处理准则,提高执行效果;分期摊销和减值测试相结合,改进商誉后续计量方法 ;价值创造和风险防范并重,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协调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增强审计监督合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