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09)
- 2023(14313)
- 2022(12773)
- 2021(12061)
- 2020(10442)
- 2019(24133)
- 2018(24254)
- 2017(47547)
- 2016(26022)
- 2015(29631)
- 2014(29907)
- 2013(29809)
- 2012(27668)
- 2011(24715)
- 2010(24833)
- 2009(22824)
- 2008(22624)
- 2007(20204)
- 2006(17503)
- 2005(15438)
- 学科
- 济(105566)
- 经济(105438)
- 管理(73078)
- 业(71781)
- 企(58472)
- 企业(58472)
- 方法(52198)
- 数学(45687)
- 数学方法(45213)
- 农(29515)
- 中国(27672)
- 财(26804)
- 学(23601)
- 业经(21812)
- 地方(20987)
- 贸(19831)
- 贸易(19820)
- 农业(19781)
- 易(19199)
- 制(18724)
- 理论(17187)
- 和(16704)
- 务(16645)
- 财务(16572)
- 财务管理(16529)
- 企业财务(15602)
- 银(15423)
- 技术(15401)
- 银行(15359)
- 环境(15269)
- 机构
- 大学(375201)
- 学院(371243)
- 管理(147358)
- 济(147223)
- 经济(143936)
- 理学(128023)
- 理学院(126569)
- 管理学(124243)
- 研究(123974)
- 管理学院(123599)
- 中国(91480)
- 京(80090)
- 科学(79019)
- 财(66624)
- 农(63704)
- 所(63493)
- 业大(58241)
- 研究所(58187)
- 中心(56755)
- 江(54153)
- 财经(53760)
- 北京(50684)
- 农业(50179)
- 范(49494)
- 师范(49035)
- 经(48805)
- 院(44426)
- 经济学(43938)
- 州(43626)
- 财经大学(40006)
- 基金
- 项目(254196)
- 科学(198174)
- 研究(183904)
- 基金(183529)
- 家(160656)
- 国家(159095)
- 科学基金(135247)
- 社会(113746)
- 社会科(107586)
- 社会科学(107552)
- 省(99036)
- 基金项目(98264)
- 自然(89342)
- 自然科(87209)
- 自然科学(87183)
- 自然科学基金(85621)
- 教育(84666)
- 划(83736)
- 资助(76342)
- 编号(75743)
- 成果(61795)
- 重点(56587)
- 部(56312)
- 发(53440)
- 创(52033)
- 课题(51512)
- 科研(49107)
- 创新(48512)
- 教育部(47932)
- 大学(47438)
- 期刊
- 济(158620)
- 经济(158620)
- 研究(106658)
- 中国(69365)
- 学报(62548)
- 农(57578)
- 科学(56362)
- 管理(51554)
- 财(50695)
- 大学(46640)
- 学学(43751)
- 教育(40463)
- 农业(39593)
- 技术(31754)
- 融(29623)
- 金融(29623)
- 业经(25933)
- 财经(25879)
- 经济研究(24905)
- 经(21954)
- 问题(21094)
- 业(20794)
- 图书(20615)
- 技术经济(18533)
- 理论(18431)
- 版(18250)
- 科技(17947)
- 实践(16955)
- 践(16955)
- 商业(16727)
共检索到537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文静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以及众多其他规范性文件在内的劳动关系法律体系,劳动关系各项工作和劳动争议调处有了基本的法律法规依据,并对实践中公正处理劳动纠纷、及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体系仍存在继续完善的空间,在国家层面,由于劳动关系立法时间跨度较长且受政策影响较大,不同立法及相关文件之间对同一问题可能存在不同的规定;在地方层面,由于国家层面立法过于原则,不同地方在实践中理解和把握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结果可能相去甚远。本文将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分别分析劳动关系立法及相关文件之间存在的冲突,并从法律适用规则及合理性两...
关键词:
劳动关系 立法 冲突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文静 黄昆
地方层面劳动关系立法是劳动关系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合同法》自2007年6月29日颁布至今,各地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出台的《劳动合同法》配套实施文件共有9个,分别是:《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修订)》1《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2013修订)》2《山西省劳动合同条例》3《吉林省劳动合同条例》4《重庆市职工权益保障条例(2011修正)》5《辽宁省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条例》6《深圳市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7《合肥市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文静 黄昆
五、关于《劳动合同法》第9条"招用"的理解《劳动合同法》第9条将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证件以及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收取财物的时间规定为"招用"劳动者时。这里的"招用"实际上即包括"招录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也包括"使用劳动者过程中"。除了上海以外,各地对此是基本一致的。《沪高法[2009]73号》认为,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用人单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文静 黄昆
五、关于《劳动合同法》第9条"招用"的理解《劳动合同法》第9条将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证件以及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收取财物的时间规定为"招用"劳动者时。这里的"招用"实际上即包括"招录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也包括"使用劳动者过程中"。除了上海以外,各地对此是基本一致的。《沪高法[2009]73号》认为,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用人单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杨杰
《劳动法》第16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第19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第98条规定,对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上海市劳动保障局课题组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罗明忠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冲突无处不在,但有破坏性冲突和建设性冲突之分。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劳动关系中的冲突和不和谐问题,必须着眼于调解与开发,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破坏性冲突,以可行的方法和制度开发良性冲突,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劳动关系 冲突 冲突管理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章群 牛忠江
劳动争议之后的仲裁与诉讼乃化解纠纷之渐次程序,如何在程序衔接过程中兼顾公平与效率,乃立法之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对新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诸多制度设计的分析,本文认为在诸如仲裁期缩短,申请时效延长以及特殊情形下举证责任倒置等制度设计中,新法试图平衡"公平"与"效率"两大基础价值,并力图谋求在仲裁和诉讼程序之间的有机融合。理论上,新法的颁行有助于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之建立与发展,但其实践效果有待验证。
关键词:
公平 效率 劳动仲裁 司法诉讼 制度衔接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秀文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郭军
作为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重要凭证,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用工很不规范而劳动执法监察又往往难以到位的现实环境下,劳动合同的立法引起了法学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5年10月21至23日,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年会暨劳动合同立法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来自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企联等部门机构的专家和全国30多所院校的劳动法学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们就劳动合同立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会议主要探讨了九个方面问题: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与原则、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主体、劳动合同的效力、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期限研究、解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冀延卿
随着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劳动合同制度的全面实行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因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争议日渐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由于劳动合同行为不规范导致的欺诈、侵权等劳动纠纷逐渐增多。劳动合同形式、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保证金、集体劳动合同和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问题比较集中。为建立和促进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必须修订和完善相关的劳动合同立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周开让 刘延平
基于桑德沃劳动关系理论模型,结合我国物流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实践,从环境因素、工作场所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物流企业劳资冲突的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了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提高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水平等化解劳资冲突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
物流企业 劳资冲突 桑德沃劳动关系模型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孙德强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采用的是“一调一裁两审”的处理机制。虽然调解也是该机制中的一环,但由于具有可选择性,因此,最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是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制度。而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与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在衔接中存在严重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