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45)
- 2023(12970)
- 2022(10717)
- 2021(9951)
- 2020(8437)
- 2019(18965)
- 2018(19022)
- 2017(36156)
- 2016(19260)
- 2015(21525)
- 2014(20567)
- 2013(19868)
- 2012(18113)
- 2011(16234)
- 2010(16590)
- 2009(15351)
- 2008(15133)
- 2007(13513)
- 2006(11852)
- 2005(10218)
- 学科
- 济(72425)
- 经济(72249)
- 业(60136)
- 管理(59765)
- 企(49938)
- 企业(49938)
- 方法(35902)
- 数学(29891)
- 数学方法(29281)
- 中国(21095)
- 农(19591)
- 业经(19155)
- 财(19126)
- 技术(18520)
- 学(17043)
- 理论(15828)
- 贸(14217)
- 贸易(14207)
- 制(13975)
- 易(13829)
- 农业(13001)
- 和(12850)
- 技术管理(12720)
- 务(12131)
- 财务(12082)
- 财务管理(12064)
- 地方(11974)
- 银(11586)
- 银行(11538)
- 企业财务(11489)
- 机构
- 大学(271621)
- 学院(269138)
- 管理(108492)
- 济(103986)
- 经济(101765)
- 理学(94434)
- 理学院(93369)
- 管理学(91427)
- 管理学院(90919)
- 研究(87350)
- 中国(65080)
- 科学(57057)
- 京(56759)
- 农(47457)
- 财(47245)
- 所(43826)
- 业大(43155)
- 中心(40563)
- 研究所(40248)
- 江(40218)
- 财经(37858)
- 农业(37487)
- 范(35125)
- 北京(35081)
- 师范(34663)
- 经(34395)
- 州(32166)
- 院(31153)
- 经济学(31093)
- 技术(29321)
- 基金
- 项目(188433)
- 科学(149280)
- 基金(137406)
- 研究(132892)
- 家(122246)
- 国家(121240)
- 科学基金(104320)
- 社会(86663)
- 社会科(81331)
- 社会科学(81300)
- 省(74819)
- 基金项目(72816)
- 自然(69144)
- 自然科(67730)
- 自然科学(67708)
- 自然科学基金(66562)
- 划(63294)
- 教育(61483)
- 资助(54910)
- 编号(53345)
- 创(44136)
- 成果(43086)
- 重点(42306)
- 创新(40399)
- 部(40176)
- 发(39194)
- 科研(36295)
- 课题(35865)
- 国家社会(35820)
- 计划(35808)
- 期刊
- 济(108674)
- 经济(108674)
- 研究(72383)
- 中国(55677)
- 学报(48106)
- 科学(42961)
- 农(41744)
- 管理(40451)
- 财(36681)
- 大学(35701)
- 学学(33272)
- 教育(31235)
- 农业(28064)
- 技术(23703)
- 融(21024)
- 金融(21024)
- 图书(19831)
- 经济研究(18530)
- 业经(18390)
- 财经(18387)
- 业(15848)
- 经(15813)
- 科技(15682)
- 版(14167)
- 统计(13966)
- 技术经济(13879)
- 策(13845)
- 书馆(13778)
- 图书馆(13778)
- 问题(13462)
共检索到3923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建林 严明
文章首先对我国现有信息服务模式的局限性与缺位现象进行探讨,并基于美国学者R.J.Sternberg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论述完善的信息服务模式对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科研的信息服务相关性模型。最后对构建信息服务新模式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云昊
社会科学研究影响政策的模式问题研究是20世纪末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产生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它主要探讨社会科学研究影响政策的主要路径及其运行机制。基于当下中国的政治体制与学术制度背景,本文归纳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影响政策的主要模式,重点探讨了它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创新路径,以期进一步改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与政策之间的沟通关系。
关键词:
社会科学研究 影响力 模式 创新路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洪大用
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近些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做了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吕冬晴 谢娟 成颖 柯青
为探索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总体跨学科模式及其演化规律,本文收集了CSSCI收录的1999—2009年23个学科的所有来源文献,及其参考文献与施引文献,采用RDI、SCI和CDI三个指标分别对观测学科的知识输入、知识内化和知识输出三个维度的跨学科性进行测度,通过聚类分析完成了跨学科模式的识别。研究表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总体上表现为"内聚型"、"收敛型"、"平衡型"以及"开放型"四类跨学科模式;在历时分析中还出现了"偏倚型"和"发展型"两类特殊的跨学科模式;随时间推移,各学科的跨学科演化模式呈现出"低平模式"、"高平模式"、"剧烈波动"和"均衡波动"四类。作为跨学科模式的应用,论文扼要讨论了其对于学科建设的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明生 王海洲
如何创新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创新需要从哪些方面突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是什么?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贯彻十七大精神,推进高校人文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韩震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认识世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和创新文化、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高等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或所谓文科的责任不仅在于自身的价值,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建林 朱惠 潘雪莲 张野
文章对以质量与创新为导向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内涵以及学术质量与学术创新的辩证关系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之上给出一些关于建设以质量与创新为导向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的建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建林 苏新宁
鉴于学科创新力还没有成为一个被重视的研究对象,并且在现有研究中,宏观层次创新力、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力等方面的研究比较稀缺,应该深入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学科发展 学科创新力 人文社会科学 评价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沈壮海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发布以来,国内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等问题的研讨日趋热烈和深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本质、内涵、特征、形态、规律、环境、举措,以及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本质、原则、实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顾海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顾海良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核心是创新。有没有创新、能不能创新、是不是实现了创新,是检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于它的高度的创新性。无论是提高质量还是锐意创新,根本的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出“精品”、出“上品”。“精品”、“上品”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因此,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关键就要锐意创新、力求精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于海波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立价值在于对研究对象进行中立、客观的描述,发现相关关系,并提出趋势预测和管理建议。有助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价值实现的知识积累、分析结构、逻辑构建和技术方法等都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章以旅游研究为例,讨论目前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交叉研究在科研地位与社会影响力相对弱势状况下,科研创新突破的实现策略。建议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重视时代性背景下基础概念的共识性构建,推进统计指标分类分级细化,拓展数据搜集与分析方法,鼓励新兴现象调查描述类科研成果,鼓励科研表达与知识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科研公共关系突破,从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周晓英
本文将社会科学信息用户的需求划分为社会科学之科学信息需求与社会科学之社会动态信息需求两种类型,并具体分析了这两类信息的需求特点
关键词:
社会科学,信息需求,类型,特点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振国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有着精神动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撑的功能和作用。高等学校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贡献,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创新。为此,针对当前实际,要强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于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注重组织管理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和研究成果转化。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创新型国家建设 高等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钟君
马克思主义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遵循。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最鲜活、最科学、最有效的中国理论。在深刻变革的时代,解决中国问题不能简单套用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教科书可用,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