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14)
- 2023(5862)
- 2022(4790)
- 2021(4449)
- 2020(3672)
- 2019(8127)
- 2018(7925)
- 2017(13909)
- 2016(8331)
- 2015(9489)
- 2014(9286)
- 2013(8978)
- 2012(8276)
- 2011(7602)
- 2010(7686)
- 2009(6675)
- 2008(6623)
- 2007(5973)
- 2006(5381)
- 2005(4757)
- 学科
- 济(26907)
- 经济(26878)
- 管理(18723)
- 业(16604)
- 企(12726)
- 企业(12726)
- 方法(12069)
- 数学(10460)
- 数学方法(10277)
- 农(9033)
- 中国(8545)
- 学(8134)
- 理论(7694)
- 教育(6806)
- 教学(6214)
- 业经(6187)
- 财(6068)
- 农业(5969)
- 制(5136)
- 地方(4940)
- 贸(4715)
- 贸易(4713)
- 易(4556)
- 环境(4473)
- 技术(4241)
- 划(4237)
- 学法(4109)
- 教学法(4109)
- 和(4030)
- 发(3847)
- 机构
- 大学(114873)
- 学院(113320)
- 研究(45659)
- 济(39545)
- 经济(38407)
- 管理(37920)
- 理学(32022)
- 理学院(31548)
- 中国(31526)
- 管理学(30771)
- 管理学院(30586)
- 科学(30279)
- 农(27940)
- 京(26325)
- 所(24283)
- 农业(22399)
- 研究所(22320)
- 业大(22190)
- 中心(19814)
- 江(19221)
- 院(17488)
- 财(17333)
- 范(16964)
- 技术(16678)
- 师范(16645)
- 北京(16535)
- 省(15164)
- 农业大学(14718)
- 州(14364)
- 研究院(13616)
- 基金
- 项目(79664)
- 科学(60714)
- 研究(55939)
- 基金(54874)
- 家(50945)
- 国家(50481)
- 科学基金(40976)
- 省(32599)
- 社会(32125)
- 社会科(30260)
- 社会科学(30251)
- 划(29016)
- 基金项目(28572)
- 教育(28284)
- 自然(27931)
- 自然科(27236)
- 自然科学(27220)
- 自然科学基金(26750)
- 资助(22694)
- 编号(22456)
- 重点(19321)
- 成果(18596)
- 课题(17910)
- 发(17391)
- 部(17231)
- 创(16928)
- 计划(16657)
- 创新(15701)
- 科研(15470)
- 科技(14958)
共检索到1778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霍丽娟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推进“三教”改革的全新载体和有力抓手,核心目标是政府统筹推动职业院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校企协同促进人才培养要素更新、路径优化和质量提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应从工作场域视角理解现场工程师的内涵标准和培养定位,整体把握组织机制、培养协议、培养方案、评价系统、教学团队和培训体系等六个关键要素,构建供需匹配、学岗对接、体系重塑、标准引领的运行逻辑框架,突出政府统筹推动和引领建设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责任,加快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确保项目顺利高效实施,创新形成系列先进经验、培养标准和育人模式,提高重点领域和人才紧缺领域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志明 郭高萍 徐兰
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对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提供了理论指导。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养现场工程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支撑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现实需要。针对当前现场工程师培养存在的供需错位、范式缺失、效能不足等问题,构建量增质升的培养体系、创新生态协同的培养机制及场景化协作学习范式,成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践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丹 叶萍
从政策逻辑、产业逻辑、实践逻辑、教育逻辑四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体现,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是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存在诸多困境:顶层设计不完善,校企合作不深入,“双师型”教学团队力量薄弱,教学改革比较滞后以及评价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推进路径为: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新生态,提升“双师型”教师整体水平,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连晓庆 张兴会
培养一批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人才,是职业本科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现场工程师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性支撑,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价值旨归,更是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职业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属性,将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规格定位为工程技术型、能力复合型和实践创新型。基于此,在实施策略上,需要研发专业认证标准,夯实人才培养基础;聚焦工程实践问题,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融合多元培养主体,形成育人联动机制。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业本科院校 现场工程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颜彦
科教融汇是科研与教育的融合,也是科学与教育、科技与教育、科研与教研、科技与教研等的相融互通。科教融汇是探索科学理念与职业教育育人理念、科研项目与职业教育实践实训、前沿科技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为缓解重点领域数字化与智能化人才紧缺问题,我国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提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以培养主要面向研发环节与生产环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育人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基于科教融汇视域探索现场工程师的理论内涵及培养路径提出:注重理论教学科学性,开发科教融汇专业课程体系,筑牢现场工程师精神内核;重视实践实训过程科研性,充分发挥研发创新平台作用,夯实现场工程师科研水平;崇尚职业发展可持续性,将科教融汇与技能大赛、数字化资源建设相结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创新能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汪榜江 郑祥玉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文章从ESG的制度背景出发,基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三大因素系统探讨了ESG整合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要素,并基于数字化转型创新性地对ESG的内涵框架进行系统性阐释和论述,构建了数字经济时代ESG整合的实现路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指导和有益参考。
关键词:
ESG 内涵框架 因子逻辑 实现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秦静 朱忠军
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现场工程师发展的重要议题,现场工程师的多元素养需要“双导师”团队给予保障,进行“双导师”团队建设需要以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目标为导向、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制度来规范、德才兼备的团队文化进行熏陶、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进行支撑,还需要多措并举引领“双导师”团队建设,多维并举推进“双导师”团队建设,校内与校外并重落实“双导师”团队建设,理念与实践并行促进“双导师”团队建设。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现场工程师 “双导师” 建设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巍 闫利文 赵文平
数字技术改变了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的职业价值、职业环境,是现场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已成为国家规划的重点任务。通过分析近年来出台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对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高校教师进行数字技能方向访谈,解析出数字技能的构成要素、建构要素、结构要素。以建构要素为顺序、构成要素为元素,对链式、层化、网状三种类型数字技能进行了数字技能结构分析。以此三种结构模型提出了突出底层数据驱动技能为培养主旨,构建分层次分专业结构化培养机制及构建混合式人才培养梯队的应对培养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邓肖丽 谭永平 郑世珍
文章阐述了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逻辑起点,分析了其内涵和意蕴,并从学校层面提出建立"二元三级"组织体系、打造"双高双强"教学团队、构建"四性五化"内容体系、搭建"四位一体"教学平台、创建"双师双线"教学模式等加强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学
现场工程师作为一种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才支撑。在价值意涵上,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类型性、创新性、高质量的体现与外显,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能级进阶和制造业数字化对接进阶。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还存在规模性困境、结构性困境、功能性困境、保障性困境等,需要职业教育持续加大现场工程师培养总量以满足产业人才增量要求,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培养效能,提升功能促进培养质量,强化保障以增强人才培养支持。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现场工程师 价值意涵 路径选择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立国
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本质上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即从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转换到现代化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发展矛盾的变化决定了发展形态的转变,即从规模速度等要素性增长转为内涵驱动的整体性发展,从高等教育体系自身成长转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发展形态的转变决定了评价机制、资源配置方式与治理方式的改革目标与方向。资源配置方式是核心环节,通过评价机制改革和治理改革来实现制度与规则的完善,从而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以激励高校和教师投身教学科研来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会化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新姿
在分析国际劳工组织技能开发框架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内涵以及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价值和实然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应然路径:强化制度供给,促进现场工程师规范化培养;推进标准建设,提升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满足产业人才需求,构建符合跨界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资源共建共享,打造结构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评价制度改革,构建全过程监控的立体化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如俊
数字时代数字素养将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工作、学习与生活必备的核心素养。在对数字素养以及职业院校学生数字素养内涵流变的追溯基础上,以胜任特征模型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人格心理学理论与教育生态理论为逻辑依据,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网络层次分析法、量化分析法、质化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构建学生数字素养总体框架模型,诠释框架的基本要素要义,提出解决学生数字素养培养问题的实践路向,即构建系统化的培育目标体系,设计层级化的要素结构框架模型,搭建多元化的培育课程体系,建设开放的培育生态,从而为职业院校实施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与政策制定提供学理参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霍丽娟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体现,具有要素配置优、产业体系新、创新驱动快、数字赋能强、人力配置准等本质特征。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研究采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对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组成和运行逻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运行表征和推进路径。研究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促进产教伴生关系;推动多元协同共建,深化校企依赖关系;打造“五金”新基建,重构教学组织关系;优化研发平台组织,创新科教融汇关系;优化数字赋能生态,建立虚实融合关系;完善产教治理体系,处理好内外环境关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婷婷 李冲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途径。为解决现阶段我国产教脱节、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系机制与实践路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价值一致性对协同育人效果和知识整合能力影响不显著。战略互补性通过知识交互与知识融合对协同育人效果影响显著,是产教融合主体关系匹配的主要动机来源。协同育人路径以知识交互为基础,知识融合为“纽带”,知识整合能力在其中发挥“桥梁”中介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