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56)
2023(11253)
2022(8828)
2021(8267)
2020(7050)
2019(15120)
2018(14640)
2017(27862)
2016(14742)
2015(16158)
2014(15548)
2013(14933)
2012(13681)
2011(12114)
2010(12594)
2009(12232)
2008(11510)
2007(10469)
2006(9086)
2005(8514)
作者
(41632)
(34653)
(34083)
(32532)
(22099)
(16575)
(15636)
(13187)
(13110)
(12412)
(11787)
(11746)
(11017)
(10979)
(10975)
(10859)
(10137)
(10087)
(9774)
(9697)
(8487)
(8443)
(8300)
(7859)
(7855)
(7736)
(7716)
(7405)
(6912)
(6765)
学科
(52387)
经济(52324)
(49949)
管理(46606)
(41477)
企业(41477)
(28515)
金融(28515)
(27570)
银行(27553)
(26626)
中国(23897)
方法(22195)
(19091)
数学(18962)
数学方法(18743)
(18110)
技术(14424)
(13912)
业经(13752)
(13585)
财务(13557)
财务管理(13519)
企业财务(13064)
(12823)
地方(11627)
中国金融(11530)
(11037)
保险(10945)
(10752)
机构
学院(197880)
大学(197849)
(81072)
经济(79169)
管理(74001)
研究(67486)
中国(63654)
理学(62177)
理学院(61484)
管理学(60377)
管理学院(59998)
(44191)
(41587)
科学(40477)
中心(34354)
财经(34273)
(33566)
(31684)
(31229)
(30617)
研究所(30407)
业大(27510)
北京(26422)
经济学(26362)
财经大学(26084)
(25438)
(25292)
(25038)
金融(24988)
农业(24792)
基金
项目(132274)
科学(105527)
基金(98151)
研究(94491)
(86386)
国家(85679)
科学基金(74078)
社会(61746)
社会科(58660)
社会科学(58645)
基金项目(51408)
(51377)
自然(48432)
自然科(47409)
自然科学(47398)
自然科学基金(46604)
(43501)
教育(42488)
资助(39668)
编号(35815)
重点(30700)
(30504)
(28931)
成果(28930)
创新(28812)
(27940)
国家社会(26227)
(26150)
科研(25718)
课题(25645)
期刊
(85647)
经济(85647)
研究(64436)
中国(42722)
(42248)
金融(42248)
(35203)
学报(31961)
管理(29694)
科学(29314)
(28211)
大学(24552)
学学(23485)
教育(18104)
农业(17983)
财经(17481)
技术(16594)
(14844)
经济研究(14774)
业经(12552)
理论(10324)
(10165)
问题(10125)
科技(10028)
技术经济(9585)
财会(9351)
(9267)
实践(9262)
(9262)
现代(9121)
共检索到311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程启智  陈敏娟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将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展现无遗,因此,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将其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有机结合。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控制杠杆率、解决流动性错配、提取适时拨备等。中国应完善逆周期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加强国内宏观层面的协调机制,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苗永旺  王亮亮  
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普遍认为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方法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无能为力。因此,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成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概念、必要性和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方式及政策工具加以介绍,并对宏观审慎监管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进行分析。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健全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及方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国内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不足,存在割裂的倾向。通过对系统性风险和宏观审慎监管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本文指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单体风险与整体风险的差别,均在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二者的差别仅在于审慎监管的角度、方法有所不同。在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应充分吸取西方国家教训,加强从宏观审慎角度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与评估,构建全面的金融业宏、微观审慎监管机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道平  刘杨婧卓  徐宇轩  刘琳琳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深远变革,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可能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受到了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深入分析了金融科技发展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微观银行金融科技水平提升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倾向、加深银行间关联程度,进而导致其系统性金融风险显著放大,且这种影响具有时滞性和持续性。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国有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国有银行在金融科技水平提升时边际风险更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能有效削弱金融科技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多种稳健性分析表明,本文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本文研究对我国在发展金融科技的同时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田海山  胡锡亮  吴恒煜  
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性以及微观审慎管理的局限性,使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当前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键,而系统性风险及其测度则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问题。在诠释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按概率分布研究方法、未定权益分析法、流动性不足、金融网络、宏观金融与压力测试六种方法,评述了国内外系统性风险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系统性风险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是,系统性风险的驱动因子及演变模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管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审慎管理的关键是,运用合适的政策组合工具及时有效地发现、测度与管理系统性风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擎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已经成为了经济学领域最时髦的词汇。运用宏观审慎政策管理系统性风险、减少负面溢出效应,已经成为了时下最热衷的金融改革设想。然而,毫不夸张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系统性风险的本质和构成要素等问题,仍然并不十分明晰,而更为棘手的是,国际监管界对宏观审慎政策如何施行亦未达成共识。弗雷克萨斯、莱文和佩德罗所著《系统性风险、危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擎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已经成为了经济学领域最时髦的词汇。运用宏观审慎政策管理系统性风险、减少负面溢出效应,已经成为了时下最热衷的金融改革设想。然而,毫不夸张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系统性风险的本质和构成要素等问题,仍然并不十分明晰,而更为棘手的是,国际监管界对宏观审慎政策如何施行亦未达成共识。弗雷克萨斯、莱文和佩德罗所著《系统性风险、危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毛昊翔  方意  左传长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引入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基于股票收益率数据的尾部依赖模型所构建的传统前瞻性系统性风险指标不具有逆周期性质,难以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本文从股票收益率生成过程中的驱动因子这一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出发,研究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内在驱动机制。基于驱动因子对系统性风险的预测能力,本文构建出全新的逆周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发现:①在空间维度上,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弱,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强。据此,监管当局可以针对银行金融稳定性的异同,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②在时间维度上,本文所构建的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不仅具有有效的风险预测能力,能够提前半年发出风险预警信号,而且具有传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所不具备的良好逆周期性质。据此,监管当局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监测系统性风险的累积状态,制定逆周期的时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薛建波  刘兰设  刘长霞  李玉  
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由来已久。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坚持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在对境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推进实施宏观审慎监管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对我国银行监管有所启发。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毛泽盛  付丹  
在构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的基础上,运用TVP-SV-VAR模型和系统GMM方法,研究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时变特征及其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利用综合指数法构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能够较好地刻画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变化特征,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具有无限期累积性,而表现为不断反复的过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虽然均具有时变特征,但在影响程度和时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宽松的资本类和流动类宏观审慎政策环境下实施微观审慎政策可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在宽松的微观审慎政策环境下实施资本类或流动类宏观审慎政策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信贷类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政策一起使用时效果不佳。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肖飞  张希羚  徐龙炳  
宏观审慎工具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基于宏观审慎政策指数,从宏观审慎工具视角研究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宽松型和紧缩型宏观审慎工具均能显著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且二者表现并无差异,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宏观审慎工具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实现。异质性分析显示:当银行竞争度高、透明度低时,宏观审慎工具的作用效果更显著,表明宏观审慎工具有效性的发挥是情境依赖的。本文从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视角丰富和补充了宏观审慎工具应用评价的研究,在宏观审慎工具运用情境方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邹奕格  粟芳  
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监管需多方协调以及多种政策配合,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聚焦风险来源和生成的必要条件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揭示投资业务引致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制与演变过程,深入剖析了该过程中系统性风险生成的必要条件。其次,梳理了现有常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并从抑制必要条件的角度分析了其产生作用的机理。采用类似压力测试的方法,模拟初始负向冲击发生、资产价格下降后的影响来评估系统性风险。利用共同资产持有模型,比较分析了在不同政策工具作用下系统性风险水平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提高资本要求是最优方法,但杠杆限制显得过于生硬激烈,对系统重要性机构征收额外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相对较好。同业间风险敞口约束和流动性要求也具有一定的监管效果,但相对略弱。诸多政策工具的监管效果方向一致,同时施行时不会相互抵消,反而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彭景  卓武扬  
2015年以来频发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表明了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有其特殊性,体现出更加强烈的传染性、负外部性和隐蔽性,风险的可控性也更低。究其成因,有来自信息技术的过度渗透、市场主体非理性行为突出、互联网企业舆论掌控能力强等外因,也有互联网金融市场本身的脆弱性以及分业、分段式监管模式的缺陷等内因。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坚持宏观审慎理念,将系统重要性机构或平台作为监管重点,结合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注重功能监管、线上线下结合监管,并健全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规制度。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超  王向楠  
保险系统性风险及其宏观审慎监管问题是国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遵循从一般系统性风险到保险系统性风险的逻辑,分析了保险系统性风险及其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保险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基本目标与主要内容。保险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应全面考虑保险业务创新水平、保险机构系统重要性、保险部门整体脆弱性等特征因素,秉持层级化、多元化、融合化的监管理念,从"机构"与"时间"两个维度来设计出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对保险系统性风险的损害进行恰当的政策响应与公共治理。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静  许海萍  
良好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有助于引导市场主体预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中国不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的背景下,文章对2009年4月至2019年12月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内容进行语料处理,生成计算词典,计算每次口头沟通事件态度的得分,进而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指数,并分析口头沟通指数与金融机构关联度指数的关系。研究表明:监管当局会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变化进行口头沟通,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四部门关联度指数的变化均会影响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可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发挥作用的时滞为半年,其主要影响银行业被传染指数和保险业传染指数,并且偶尔会出现沟通失灵。进一步地,本文基于监督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子样本词典得到具有倾向的短语及其概率分布,利用文本分类器对新的沟通文本进行自动分类,并计算新样本的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样本的指数结果较为一致,说明本文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量化方法具有可复制性和可延展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