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33)
2023(9815)
2022(7552)
2021(7070)
2020(5502)
2019(12507)
2018(11884)
2017(22183)
2016(11868)
2015(13124)
2014(12766)
2013(12327)
2012(11358)
2011(10068)
2010(10555)
2009(10373)
2008(9359)
2007(8544)
2006(7765)
2005(7362)
作者
(33795)
(27945)
(27631)
(26603)
(17827)
(13459)
(12564)
(10990)
(10598)
(10153)
(9535)
(9382)
(8993)
(8968)
(8940)
(8765)
(8304)
(8161)
(8032)
(7879)
(7067)
(6933)
(6762)
(6576)
(6480)
(6255)
(6251)
(6151)
(5731)
(5694)
学科
(46445)
经济(46389)
(33187)
管理(32179)
(28327)
企业(28327)
(26552)
金融(26551)
(23174)
银行(23152)
(22500)
中国(21224)
方法(18001)
(15865)
数学(14804)
数学方法(14614)
(13227)
(13024)
业经(12618)
理论(11400)
(11160)
财务(11140)
财务管理(11120)
中国金融(11092)
地方(10832)
企业财务(10780)
(10542)
农业(9839)
(8530)
(7517)
机构
学院(163198)
大学(163055)
(67758)
经济(66201)
研究(57871)
管理(55618)
中国(50734)
理学(46966)
理学院(46470)
管理学(45539)
管理学院(45274)
(34968)
(34429)
科学(33329)
(29055)
中心(27845)
(27357)
财经(27121)
研究所(26158)
(25767)
(24625)
经济学(22518)
业大(22245)
北京(22163)
(21559)
农业(21447)
(21337)
(20793)
师范(20465)
财经大学(20454)
基金
项目(104075)
科学(80995)
研究(78247)
基金(73833)
(64733)
国家(64099)
科学基金(54052)
社会(49022)
社会科(46440)
社会科学(46426)
(41326)
基金项目(37449)
教育(37164)
(34811)
自然(33309)
自然科(32539)
自然科学(32526)
自然科学基金(31967)
编号(31863)
资助(30870)
成果(27054)
重点(24540)
课题(23784)
(23252)
(22855)
(22821)
创新(21188)
(20975)
国家社会(20391)
项目编号(20061)
期刊
(77118)
经济(77118)
研究(53872)
中国(37302)
(32776)
金融(32776)
(28015)
学报(27065)
(26240)
教育(23673)
科学(23462)
管理(23282)
大学(21111)
学学(19838)
农业(17133)
技术(15151)
财经(14444)
经济研究(12888)
(12473)
业经(11163)
问题(9679)
国际(8951)
(8898)
(8663)
职业(8073)
(8070)
理论(7770)
现代(7321)
世界(7265)
技术经济(7163)
共检索到264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永刚  
经济学研究对象经历了从纯客观物质变量向客观物质与主观精神结合的变量以至最终向纯主观精神变量逐次递进的扩展过程。文化精神通过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从而对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主观精神要素,文化精神曾经长期被主流经济学排斥在经验实证理论体系之外。经过诺斯、舒尔茨等人搭建的曲折理论通道,文化精神最终进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范式集,成为经济学家分析不同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原因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理论视角。文化精神对经济的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约作用三个方面。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啸   李静怡   马亮  
不同技术条件决定着政务服务方式及其有效程度。当前,集成了众多新技术特征的数字人,为政务服务又一次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理解政务服务数字人不仅是认识政务元宇宙的重要前提,更是把握数智化发展趋势的关键。本研究从信息、服务和系统三个方面出发,构建理论框架对实践中的政务服务数字人进行透视,发现其在信息丰富性、服务可供性和交互同步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调研发现,我国政务服务数字人在建设管理、责任界定、技术标准、数据共享与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摆脱实践困境的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丁志国  
传统金融学是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关于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最优投资组合决策与证券价格决定的理论体系,三十多年来,理性预期条件下的有效市场假说构成了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基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来自行为金融学的质疑更是构成了现代金融学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范式。现代金融学的理论认为,对资产价格的决定因素可以有不同解释,但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学两者本是同一理论体系的两个方面,相互补充和完善,而不是相互排斥。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周平  于源溟  
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具有显隐二重多维结构。现象学视野下的二重多维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表现出一系列现象特征: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作为"意向性"的"被给予物";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在"侧显"状态下的"变样";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在"悬置"路径下的"还原";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是二重多维的连续复合体。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雪翠  王屹  
从创设价值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兼具多维学科视角的新型校企合作形势下的社会共享型组织。产业学院以共生共建共享为逻辑出发点组建创设,着眼于实现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的共性需要,归宿于实现区域的整体性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创设过程中应完善顶层设计,整合多元利益;做好精准定位,避免产业学院的生态与区位重叠;坚持质量兜底,提升产业学院的持续赋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金龙  董加云  李凌超  
以国际森林政策对话机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际森林问题的内涵和特点,存在的分歧和分歧的实质。国际森林问题分为森林本身问题、森林相关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导致森林本身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四个层次,超越了森林经营和林业行业,并将国际和国内林业政策对话有机结合起来。国际社会在森林本身存在的问题上有较多的共识,然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对问题成因的认知上分歧很大,而就主权、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等解决森林问题的手段等分歧更加明显。其分歧体现了参与各方的立场、视角和利益,客观反映了当下尚不具备达成全球法律约束力森林公约的条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志刚  章珂熔  彭澎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在徐州市先行先试,于2019年起在江苏全省陆续推行。实施结果表明,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行动有助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生态宜居环境,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江苏省邳州市为典型案例,在对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本质诠释的基础上,基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制度设计原则”,从自主治理角度提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五大关键因素;采用“米切尔评分法”,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地方政府、村组织、村民三方核心利益相关者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中的利益诉求及角色定位;在对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江苏实践给予系统解释的基础上,揭示其制度创新价值。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春芝   尚欣   郑可心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宋旺  钟正生  
已有文献对金融脱媒的理解多与各国的金融实践相联系,对金融脱媒的产生、作用机理和发展趋势的讨论缺少理论支持。本文首先就国内外文献对金融脱媒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明确了金融脱媒的概念,然后尝试以金融中介理论发展为脉络,利用金融中介理论中各观点的互补性,从多个角度对金融脱媒进行了诠释。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韦妙   刘小艳  
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类型教育能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观点虽受到学界广泛认可但仍缺乏理论层面的严密论证和细致分析。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公平地积累人力资本,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力资本理论的演化历程,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异质性、外溢性、多维性特征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差异性、全民性、全面性三层需求。在助推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中,职业教育应以高度的适应性主动变革,传导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用,以普惠型职业教育促使社会阶层流动;释放人力资本的社会效用,以终身化职业教育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激活人力资本的文化效用,以全人型职业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勇  陈雨露  
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是否应该介入、如何介入,不仅在一般的理论层面充满了争论,而且还涉及到制度文化和国家特殊性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从非此即彼的对立视角逐渐走向融合,问题的核心转变为二者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空间的合理定位。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政府介入方式和路径应围绕农村金融市场的三大基本特征(市场内在结构的不平衡、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双重不足以及市场发育和制度规范的双重缺失)展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祚军  徐学峰  
发展是金融业的主题 ,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灵魂。但是 ,金融创新将给金融监管工作提出很多新的课题。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 ,必将对现行金融监管方式、方法和金融监管体制提出挑战 ,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 ,甚至使原来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措施失效。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监管体制创新已是必然的选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泉民  
制度结构的特征直接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进程,制度结构决定着制度选择集合和制度选择的空间。中西方社会制度结构上的多元与二重的差异性,决定了内生于西方的合作经济制度,在被移植嵌入到中国乡村而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强制"状态下单兵推进时,其原来与之匹配的各种制度之间协调演进而形成的均衡机制已不复存在,故而在运行方面出现的合作社的"异化"和"异化"的合作社等困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对此探讨或许会有助于政府在倡导新农村建设运动时的制度安排。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筱   高瑞琪   江任佐   刘翠  
本文基于市场失灵和监管失灵的视角,从垄断、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维度,剖析了市场失灵需要金融监管的理论逻辑,又进一步解析了意愿缺失、能力缺失和顺周期效应下监管失灵的存在。因此,监管并不总是有效的,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对其实施约束。国家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立的职能设计、常态的监督体制、交叉的监督内容等监督治理优势,可以成为有效承担金融守护人的角色。本文的研究,也可以进一步为国家审计经济发挥体检功能提供一个理论诠释。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辉  廉睿  
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要求的不断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逐步兴起并日渐成熟。在全国铺开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浪潮中,民族地区由于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特殊性以及民族地区民众对公共服务的特殊需求,民族地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出现购买主体动力不足、社会组织能力有限、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度不高等问题。只有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法律制度、构建更具活力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支出机制、培育适应民族地区特殊性的社会组织等,方为优化民族地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可行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