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64)
2023(3859)
2022(2972)
2021(2922)
2020(2298)
2019(5353)
2018(5215)
2017(9853)
2016(5601)
2015(6092)
2014(6147)
2013(5742)
2012(5368)
2011(4899)
2010(5046)
2009(4416)
2008(4401)
2007(3795)
2006(3378)
2005(3270)
作者
(14553)
(12055)
(11785)
(11473)
(7649)
(5722)
(5418)
(4693)
(4645)
(4220)
(4134)
(4036)
(3950)
(3801)
(3782)
(3737)
(3596)
(3591)
(3551)
(3404)
(3377)
(2927)
(2920)
(2824)
(2713)
(2682)
(2668)
(2654)
(2451)
(2434)
学科
(21924)
经济(21902)
(15991)
管理(15951)
(14062)
企业(14062)
方法(9216)
数学(7415)
数学方法(7302)
中国(7097)
(6768)
(6058)
业经(5898)
(5857)
理论(5828)
(5228)
结构(5107)
产业(4685)
技术(4495)
(4454)
(4418)
财务(4416)
财务管理(4404)
企业财务(4319)
地方(4298)
农业(4233)
教育(4188)
教学(4051)
(3954)
体制(3853)
机构
大学(78300)
学院(77573)
(30884)
经济(30241)
管理(28094)
研究(26870)
理学(24250)
理学院(23934)
管理学(23551)
管理学院(23385)
中国(18502)
(16596)
科学(15245)
(15015)
(13187)
(13138)
师范(13069)
财经(11963)
研究所(11917)
(11828)
中心(11447)
(10968)
师范大学(10825)
北京(10465)
经济学(10025)
教育(9921)
(9533)
(9385)
(9137)
经济学院(9061)
基金
项目(50779)
科学(40912)
研究(40461)
基金(36620)
(31310)
国家(31043)
科学基金(27069)
社会(25828)
社会科(24594)
社会科学(24589)
教育(20448)
(19256)
基金项目(19054)
编号(17207)
(16462)
自然(15821)
自然科(15467)
自然科学(15463)
自然科学基金(15230)
成果(15204)
资助(14427)
课题(12133)
(12100)
重点(11823)
国家社会(11057)
项目编号(11020)
(10965)
教育部(10936)
(10846)
(10136)
期刊
(34012)
经济(34012)
研究(26352)
教育(16897)
中国(16362)
(11695)
管理(10904)
学报(10800)
科学(10258)
(8917)
大学(8825)
技术(8251)
学学(7777)
财经(6616)
农业(6300)
(5904)
金融(5904)
(5826)
经济研究(5804)
图书(5547)
业经(5110)
职业(5005)
问题(4524)
(4276)
论坛(4276)
世界(3888)
书馆(3819)
图书馆(3819)
现代(3766)
情报(3700)
共检索到116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岳刚德  
现代课程概念的重建经历了将近二百年的历程。以赫尔巴特、杜威和布鲁纳为代表,其关于课程概念之内涵或意义的阐释和发展,经历了从知识、经验到结构的历史演进,凸显了现代课程概念之重建的理路、轨迹和脉络,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教中学"到"做中学",再到"发现中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汪霞  
概念重建活动兴起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概念重建推动了课程研究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化。本文着重探讨概念重建活动的背景、作为概念重建活动第一炮的施瓦布的宣言、课程研究的"第三势力"、概念重建活动的发展以及概念重建活动的涵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建桥  
西方课程论发展的困境引发了后现代课程的"概念重建运动",也点燃了重建主义和传统主义之间的学术争鸣。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21世纪以来传统主义和重建主义的三次交锋,得出结论:西方课程论发展的困境实质是研究者自身的困境;"概念重建运动"没有解决问题,而是逃避了问题。我国课程论不应效仿西方后现代课程的"概念重建运动",而是要扎根课程开发的实践,努力研究和开发出更高效的学校课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刚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内容的概念理解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双基”为本的学科内容观,二是“三维”整合的教学内容观,三是“素养”为纲的育人内容观。其中,“素养”为纲的育人内容观才现雏形,很不成熟,当务之急是研究视角和认识基础的突破与充实。从学生学习经验维度来看,可以把课程内容分为对象性内容、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叠加融合,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民选  
“模块课程”(module eurriculum)这一概念始见于八十年代初的英国课程研究和编制文献。很快,这一概念就异常迅速地进入了英国大中学校和各种职业教育机构,成为英国许多学校采用的一种课程新形态。本文将着重考察分析“模块课程”的基本特性、内在优势和实施条件,供国内同行研究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徽  
当代的课程研究已从提高效率的技术旨趣转向一种更广泛理解课程的智慧旨趣,各种各样的话语、理论在课程领域竞相绽放,这既为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其成为必要。概念的变化和更迭,给我们提供了审视当代课程研究历史演变路向的极好视角。相对于对经典文本解读的"观念史"所具有的前后承接性、连续性,概念史则更突出了思想演进中的断裂性和历史性。概念史的研究有两条线索,其一,概念内涵的变化,其二,概念名称的变换。概念史的方法是构筑概念网络,而非简单地进行"种加属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洪席  
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的"现代性"追求与型塑在使课程研制走向科学化、实证化、精致化的同时,也使课程自身所禀赋的生成性、批判性与超越性的内在精神与旨趣日趋衰微与枯竭。面对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与思潮的猛烈抨击与批判,课程的"现代性"逻辑、角色与品质也就面临着严峻的合理性质疑与合法化危机。课程的"现代性"救赎与概念重建已成为时下课程理论研究走出诘难与困境的必然之路。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汪霞  
概念重建是课程研究领域的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概念重建活动开拓了课程研究 的新疆界,激发了课程学者的想象力。本文首先探讨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基本特点,其次从思 想渊源、理论观点等方面揭示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在此基础上对概念重建课程研 究的利弊得失予以分析和评价。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知识始终是教育变革史中的关注焦点,倘若以轻视知识作为评论视角,则会转移视线,忽视现代教育变革所蕴涵的知识重建努力。对于追求民主、努力使知识接近社会生活经验的现代教育家来说,真正的挑战不会是古典主义者依据理想的知识标准所展开的批评,而是后现代主义者试图使知识表达个体经验的课程革命,因为后者的理想乃是细化现代课程变革的求知使命,使之接近个体生活经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硕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违反科学认识的规律;“知识概念重建”不是“理论创新”。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万海  
课程本质作为课程理论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至今仍存有认识上的分歧。"课程即知识"的传统理解仍对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深切影响,但终将被课程作为"经验"的现代本质诠释所取代。把握"课程即经验"对于课程论学科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际性课程研究与对话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喻春兰  
概念重构学派和后现代课程范式是在对现代课程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在以概念重构学派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和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理论学者之间的激烈论争,可以看出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范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有优点也各有其局限性,两种课程研究范式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因而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吴小康  于津平  
引力方程是一个被广泛采用的实证工具,其理论基础和估计方法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问题。理论方面,近来研究表明不同的贸易理论能推导出结构相似但比较静态含义不同的引力方程。实证方面,零贸易和内生问题的发现,使得传统估计方法不再适用,包括PPML和Heckman选择模型在内的许多新方法被提出并采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以文化研究的理论视野来考察现代课程,意味着回归各类群体或个人的教育生活经验,使现代课程成为一种"可被质疑"的文化现象,并由此揭示现代课程的力量,即这种现代性的教育力量在诞生与流通的过程中与各种生活经验可能形成的紧张关系,进而为教育及文化生活的民主追求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文智  
"后概念重建"是描绘新世纪北美课程研究的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向的一种尝试,指的是课程学者在概念重建运动逐渐远去之后面对新一轮专业危机所做出的理论应答。它的意义需要通过梳理它和概念重建之间的关系来把握。本文选取后结构女性主义课程史作为后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实例进行考察,阐释了"后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多个子领域的交叉融合以及"后"理论的全面渗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